让后悔见鬼去吧
新年伊始,聚会频繁,喜欢收藏的朋友聚在一起,永远有说不完的话,显摆不完的宝,发不完的牢骚,后不完的悔。
说起后悔,大家似乎有倒不完的苦水。一位集邮的朋友说前几年他把攒了几十年的“猴票”(1980年猴票)给卖了,卖的是个四方连,带边把角。当时的行情是单枚3500元,四方连可以要价高一些,结果这位朋友得到17000元,兴高采烈。时逢辞旧迎新之即,生肖票行情风生水起,龙头老大“猴票”直冲1.5万元大关,方连当可卖到六七万元左右。朋友知道了,连连后悔。我只好安慰他,你当初为什么要卖掉猴票呢?他说等钱用,我说这17000元救了燃眉之急又不是胡花了,你有何悔可后?
另有一位是玩手札的朋友,手札墨迹的行情不用说是眼下火得不得了的热门,连张铁林这样的演艺明星也热衷于此。这位朋友说几年前在地摊看到一沓子信札,足有50厘米高,是从已故吴祖光家里流散出来的,吴祖光结交的多为文化艺术界的名流,你想那名头能小吗?他翻了翻,多数是钢笔字信札,心里便先有了不喜,因为他认为毛笔字手札才够档次,钢笔字等而下之。随口问了问价,摊主开价5000元,他嫌贵,扭头走了。后来听说的故事是:有人5000元买了一转手卖了10万,10万的买主后来一点一点往拍卖会上送拍,最终所得约为40万元。挣到钱的都是后来的买主(而且一个比一个挣得多),第一个问价的朋友,只落了“后悔”两字。我跟他讲,收藏有一忌:“画地为牢”,你不但要精通自己收藏的门类,对于相似门类的价值及行情也应有所了解。
我也有过“后悔”,虽非“刻骨铭心”之悔,但是每每想起来就不大痛快。最近常和一位朋友聊“复本”问题。朋友说他在深圳的一个朋友,专门收周氏兄弟的绝版书,见一本收一本,不怕重复,同一本书此人竟然会有20本复本。我说这个玩法倒是第一回听说,但是这种事我是碰上过的。知堂的《中国新文学源流》毛边本,我曾于北京海淀旧书店见到一摞,3块钱一本,我只买了一本。现在这本书的行情是2000元一本,也许更高。王古鲁签名本《初刻拍案惊奇》,我见过十几本,也是只买了一本。
“复本”的价值在于原书本身就是珍罕之物(印数有限),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忽然出现在书店一隅,你碰见了还惊诧:“这书怎么这么多啊?”,其实全世界的库存都集中于此啦。你就是将手中的复本全都抛向市场,行情也砸不下来,因为“供给”有限,需求无限。
所谓“后悔”,说到底就是一个心理问题。过去的收藏是个纯性情的事情,买与不买,凭得全是兴趣。如今的收藏纯兴趣中还必得夹杂些增值保值的潜意识。时至今日,最不可同日而语的几件事中,就包括收藏及收藏品的价值。在巨大的价差的旋涡中,能掀翻自我的浪头就是“后悔”。
让后悔见鬼去吧,收藏的辞典中没有“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