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概念,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对工程造价专业来说,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侧重于地方企业需求,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从而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同时,新时代要求工程造价人才具备更高的跨界整合能力,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与产业对接的课程体系建设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关键词: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一、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程造价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相关调研,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几年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房地产相关企业在用人上主要侧重于“高素质、复合型”工程造价人才,在此基础上还要适应新经济背景下信息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以吉林省为例,大数据、云计算作为智慧城市的载体,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13个地区已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要以智能建筑为基础,而目前该领域的相关人才正面临着极度短缺的现状。
近几年行业资源调查报告显示,未来10年,建筑智能化从业人员需求量将增至200万人次以上,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初步预计,在这40%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中智能建筑CAD绘图员、预结算员、设备维护岗位的需求人数将占到总人数的70%以上,而预结算员约占总人数的1l%。而目前,建筑智能化领域的从业人员中,90%以上从事的都是智能设备安装维护等低端工作,这其中的重大缺口将严重制约该领域的发展。
吉林省包含独立院校在内共37所本科高校,而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高校仅7所,在这7所高校中虽然各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课程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以培养土木工程领域工程造价人才为中心建设课程体系。目前建筑市场中该方向人才大约占据市场80%之多,已趋于饱和,并且,这80%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也仅仅是从事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相关预决算工作。在“5G”、“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建筑智能化领域的急速发展使建筑增加了新的内涵,它不再仅是土建、安装、给排水、电气、照明等专业的配合,还包含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和施工,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以及贯穿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系统复杂,内容繁多。
二、目前,国内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程造价专业起步较晚,因此在学科建设、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应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学科定位是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因此,其准确性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工程造价专业延续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技术模块和管理(造价)模块,这种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导致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复性。其次,工程造价专业是土木工程和经济管理的交叉专业,但这不意味着在课程体系建设时仅需将工程技术加管理加经济进行简单叠加,如果忽视各平台课程的有机融合。那么,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土木工程或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相比,将毫无市场竞争力。
(二)专业能力培养欠缺。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各学科专业设置基本依托于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背景,对专业领域较强的综合类高校来说,这种设置存在很大的优势,但对普通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往往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领域的职业要求对接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实践性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实践手段单一,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实践时间偏少等问题,导致专业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对其专业能力要求,最后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三、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企业及地方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准确的学利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工程造价专业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应区别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即投资决策、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建造、试运行等阶段进行有效管理,其中又包括了质量、安全、造价、进度、合同、信息等管理方向。工程造价侧重于工程管理中的造价管理,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进度款结算,以及工程决算等工作更加具体化、精细化。此外,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工程造价毕业生仅仅会预决算是不够的,随着建筑信息时代的到来,工程造价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工程造价人才在专业能力上要在以往重视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基础上向运营阶段造价管理延伸。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不忽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突出“互联网+BIM”技术在课程体系的主导地位,重视各模块课程的平衡和有效融合。
(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工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不相适应,也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要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体现为四点:
第一,学科内部的各模块课程的有机融合,对不同模块课程进行重建,删减重复内容,对相近或有延续性的多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第二,探索、开发跨专业协同课程,突出创新创业、“互联网+”、智能建造等领域与原始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
第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合理配置,采用比赛、跨专业毕业设计等新的实践模式;
第四,以项目为导向,以导师制为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海生,张瑜.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基于12所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9(06).
[2]薛香恒.国内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研究[J]职业时空,2007(24):64-65.
[3]王合峰,赵婷.关于“一导二师三保障”育人模式实施方案的研究——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26):129-130
基金: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造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JX2019D385),
上一篇:透视“过度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