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松:三维技术发现北京猿人有点“宅”
1929年12月,在北京房山周口店村的龙骨山上,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后来,在这个化石地点又发现了好几个,比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总共5个。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战乱,此时期所发掘出来的头盖骨却在1941年时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其实,围绕在这5个北京人头盖骨上还有很多待解之谜。其中就包括1935年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教授的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曾指出,相隔3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北京人头盖骨并无形态上的明显差别,即使有差别,也多是由于性别差异所导致。非常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古人类研究界一直没有找到证据支持,魏敦瑞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淡忘。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三维数字模型重合、不规则三维曲面的精确测量以及传统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被称为我们“祖先”的北京猿人(周口店直立人)有点“宅”。
研究发现,在将近3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周口店直立人群有可能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群体,且很可能是由于缺乏基因交流的缘故。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上。这一研究结果由刘武、张银运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邢松完成。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五楼一间实验室,今年刚刚毕业的80后小伙儿邢松剃着小平头、戴着一副眼睛,坐在几台苹果电脑旁边,向记者演示着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已经退休的古人类研究专家张银运和刘武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邢松选择了使用自己熟悉的三维电脑技术来研究周口店直立人头盖骨化石。而这项技术在国内刚刚被用在古人类化石的研究领域。
之前对头盖骨化石研究的方法是,研究人员先在头盖骨上选定一个个测点,然后用我们熟悉的游标卡尺或软尺对头盖骨化石的长度和弧度进行测量。但是由于其特殊结构,一些地方无法测量准确,这直接影响了对头盖骨化石的深入研究。
而邢松的“武器”是一台价值4万元的激光立体扫描仪和一台与之相连的移动图形工作站。与游标卡尺来测量头盖骨的长度相比,邢松的新武器显然要轻松很多。
“将头盖骨化石放在激光立体扫描仪的前面进行扫描,扫描完一面后再将头盖骨换一个面,这样一个头盖骨需要扫描20多次,每次扫描需要20多秒。扫描完成后,数据被传输到移动图形工作站,之后在移动图形工作站中利用专业的三维图形软件将扫描的数据进行拼接,同时依靠我们对头盖骨结构的大概了解,软件就可以初步完成对头盖骨的立体复原。接着用专业软件再对立体复原图进行修补和打洞。”邢松说。
这样软件处理后一个立体、直观的周口店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就在电脑中复原成功,便于科研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利用新的技术,课题组通过与周口店直立人处于相同年代的两个南京古人类对比研究发现,周口店直立人的演化速率显得很慢。专家认为是周口店直立人由于某些原因,与世隔绝,造成其进化速度放慢。
人类进化学界普遍认为,一个人群如果过于封闭,缺少外来基因的影响,其进化速度就非常慢。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在现代,一个国家闭关锁国,不与外界接触,其发展速度也必将落后于人。
周口店直立人有点“宅”的研究结果,也给古人类学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周口店直立人进化速度如此之慢怎么会成为中国人祖先的呢?是否之后有外来的因素影响促进其加速进化呢?而这将是研究人员未来研究的内容。
上一篇:社会环境与学科发展
下一篇:全球九大最重要的原始人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