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精神的火把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点燃精神的火把
(巧用修辞,以“火把”作喻,形象生动,暗合材料;祈使句式,聚焦“精神”这一关键词,观点鲜明)
深圳中学 蒙凤梅
远古人类为什么要保存火种?两位人类学家从生理需求(建议改为“物质需求”,以此更好地对应下文的“精神追求”)出发进行解答:“可以取暖御寒,可以烹煮美食。”而数学家勒内·托姆则从精神追求出发,得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的结论。(围绕材料,以 “物质需求”对比“精神追求”,透过现象,直抵本质)
人类学家长期从事考古工作,脑中充斥着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严谨”“科学”是他们的代名词。难得的是,数学家托姆怀揣一颗浪漫之心,更愿意选择“美”、相信“美”。(紧承上文,由果溯因,语言简练,剖析精准。还原选择背后的内在动机)
两种回答看似相互矛盾,看似不可调和,实则不然,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都是我们当下生活不可或缺的。(建议改为“实为现实生活的双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活的前提是生存,人类只有在满足了温饱之后,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位人类学家的选择无可厚非。(意在强调,避免厚此薄彼)然而,我们同样不要忘了,古往今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精神追求。当你置身博物馆中,与略显粗粝的饰物对视时,你会发现,即便是尚未开化的原始人,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后,都会选择用兽皮和石头制作装饰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美的追求关系到生活品质的高下。(“物质需求”指向生存,故无可厚非;“精神追求”指向生活,“关系到生活品质的高下”,故不可或缺。有理有据,层次分明,为下文张本)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建议改为“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天平早已失衡”)物质的充裕和精神的委顿正形成巨大的反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们正毫无例外地“石头化”。(笔锋一转,聚焦现实,两个“正”字,是 “精神荒漠化”四下蔓延的直观呈现)林间的松韵、石上的泉声,逐渐泯灭于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深陷物质的泥淖,人们逐渐被异化,并越来越钝感,无心亦无法体会大千世界的百味。此番情景,曾被林语堂一语道破:“我们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太少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睁着眼,可什么也看不见。何其悲也!(直指时弊,凸显文本的现实意义。美中不足在于,既然段尾提到了时人的“看不见”,何不联系材料中托姆的“看得见”?这样可以在对比说理中,深化主题)
我们需要走出来,走出题海,不再为了知道很多知識而读书;(建议改为“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要财富,要便利,要富足,我们也应该要鲜花,要鸟鸣,要美好心灵。”)歌德说:“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当你用功利的眼光打量周遭的一切时,你就会被凡俗琐事摩擦得粗粝不堪。只有放开眼,才能懂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有慢下来,才能听清风声与虫鸣。那些时常被我们遗忘的东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也影响着生活的质地和走向。(以散文化的语言重申观点:品质生活需要——去看、去听、去体会、去发现)
满怀诗意,走向远方。面对物质的潮涌,我们绝不能让精神的火种熄灭。(回眸一笑,言简意赅,精致恰切)
【下水作文】
那样的生活,一定是最美最美的
深圳中学 高云
“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托姆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原来“最美最美的”东西就在你我身边,朴素而易得。
面对同一份火种,两位人类学家从生存出发,看到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托姆以“另一副眼光”发现了它的灿烂多姿。诚然,我们需要温饱,需要生存,但我们同样需要美,需要更好的生活。
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放眼四周,触目的是萎靡困顿、利欲熏心的众生相。在这世俗而又功利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有用主义综合征”,即凡事讲求实用,罔顾审美,生活的品质早已大打折扣。于是,高楼大厦拔地起,绿水青山不见了;土味海报、画风清奇的文物修复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丑态毕现。在GDP逐年攀升的今天,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世俗而琐屑的物质世界乃生活之土壤,但生活不仅如此,它也需要浪漫、高尚的精神,需要化庸常为神奇。诚然,文学、艺术、哲学、美学……都不是“实用之学”,确实无法为人生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它们却给予人生最坚定的扶持,甚至决定了生命的质地和走向。遗憾的是,有几人能够洞悉其中的道理?美,早已成了矫情的代名词,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我们只有用一颗浪漫之心去听、去看、去体味,才能发现美,才能对生活体会得更深、更细、更丰富,才能获得深层的生命快慰。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中有一位画家说过:“每到冬天,我都要上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炊烟起了、夕阳斜了、芦苇白了, 我们只有因生活中的纤芥之微而感动,才有机会从俗世的欲望中挣扎而出。当我们将自己托付于和气周流的宇宙大化,近距离地接近美、感受美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都和我们有关,它们最终填补了我们,成全了我们,经由它们,我们成了波澜壮阔、感情饱满的人。
在一幅画中邂逅,听一泓溪水漫流,在文字的波海中浮沉……我想,那样的生活,一定是最美最美的。
上一篇:关于台湾原住民研究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