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身体研究及其人类学转向
[摘要]西方身体理论在中国身体研究中遍地开花,作为身体研究重要一支的身体人类学,在国内学术界几乎处于空白地带,断言中国的身体人类学命题还为时过早,本文探讨的是中国的身体研究现状及其是否具有人类学转向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身体研究;人类学转向
[作者]章立明,人类学博士,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Q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046-010
前言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信仰诸问题在根本上都关涉到身体问题,甚至本身就通过身体来表现,布莱恩·特纳说:“人类有一个显见和突出的现象:他们有身体并且他们是身体(1)。”(1)[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54页。现代学术思想以身体为维度,衍生出种种的知识性言述:身体现象学、身体政治学、身体社会学、身体人类学、身体形态学、身体管理学、身体美学、身体叙事学和文学身体学……
随着21世纪的来临,身体由存而不论视而不见一跃成为国内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界争相言说的话题之一。首先是大量西方身体研究著作的相继翻译和出版。2000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率先出版了“阅读身体系列”,其中包括《身体意向》、《身体与性属》、《身体与社会》、《西方文化中的女性身体》、《身体史话》、《身体思想》和《身体与情感》等;2002年6月,华龄出版社又推出“生理人文系列图书”,其中包括《老婆的历史》、《接吻的历史》、《乳房的历史》、《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史》和《婚配自然史》等;从2003年起,百花文艺出版社也推出了《沐浴的历史》、《世界鞋史》、《头发的历史》、《内衣:一部文化史》和《世界文身史》等身体系列丛书。
其次是国内众多译著、专著或网络开始介绍西方的身体理论。如钱捷的《本体的诠释:析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肉体概念》(上、下)(《哲学研究》,2001年第5—6期)、谢有顺的《文学身体学》(2001年,公法评论网站)、黄金麟的确《身体与政体一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身体的一些线索》(2001年,公法评论网站)、康正果的《身体和情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陈立胜《当代思想中的身体转向及其意义》(2002年,文化中国网站)、汪民安的《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和主体》(2003年世纪中国网站)、汪民安等主编的《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谢有顺的《身体伦理的变迁》(2003年,世纪中国网站)、汪民安的《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萧武的《身体政治的乌托邦》(《读书》,2004年第3期)、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葛红兵等的《身体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等。
最后是西方身体理论在中国身体研究中全面开花。如以身体研究为核心词,可以查到100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权等方面研究,主要刊发在《中国校医》、各省区的《体育科学》、《体育科技》以及各级体育学院的学报上,这类研究所涉及的身体指的是运动学、生理学的肉体对象。以身体文化为核心词,可以查到116篇论文,内容从身体政治、身体美学、身体写作、文化理论的身体向度、身体表达、身体话语、身体健康、身体消费、身体文化到身体叙事等,重要的如《跨文化交际语用中的身体隐喻词汇联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身体的仪式——当代大众服饰文化解析》(《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等。以身体现象学为核心词,可以查到10篇文章,如《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性别象征一对阿文的疾病现象学分析及性别解读》(《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隐喻的身体一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从纯粹到不纯粹:一种身体现象学的观照》(《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米歇尔亨利与身体现象学》(《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身体性理论:新现象学解决心身关系的新尝试》(《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等。以身体社会学为核心词,查到9篇论文,重要的是:《都市芭蕾:“社会学的想象力”及身体政治》(《读书》,2007年第7期)、《札礼:一种体化实验一身体社会学的视角》(《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身体社会学——当代社会学的理论转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等。
作为身体研究重要一支的身体人类学,在国内学术界几乎处于空白地带。从1994—2007年。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504篇文化人类学论文中,以身体人类学冠名的只有叶舒宪的《身体人类学随想》(《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中国重要报纸皆没有涉及身体人类学研究,因此,断言中国的身体人类学命题还为时过早,本文探讨的是中国的身体研究现状及其是否具有人类学转向的可能性。
一、中国身体研究现状
“身体与理念的关系,在古代性中是一种价值论意义上的制约关系,即身体受理念的超自然意义约制……文化性的价值理念系统有如一件服饰,某个身体穿上它才禀得一种生存的人性身份和社会性的权利(1)”。身体作为一种话语符号和隐喻,是在历史、社会、文化中被建构起来的,研究身体除了研究其生理性的肉体与心理性的情感、意识外,还要研究身体生成所牵涉到的社会族群与历史文化等。约翰奥尼尔在生理身体与交往身体的大框架下区分出了五种身体: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和医学身体(2)。身体内涵的丰富性正是身体研究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难度所在。
西方的身体研究侧重于身体的形态、意向、属性以及身体与社会、身体与情感、身体与思想、男性身体、女性身体等方面的探讨,国内大量的身体研究主要分布在身体与社会、身体与文化、身体与消费等方面,我们可以大致从身体生成史、身体民俗化和肉身化消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身体生成史
身体是一部身体的生成历史,身体生成指的并不是身体的一种生物性诞生或创造,而是指在肉体既存的情况下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或文化对其的建构。仔细观察与分析身体的生成史,就能解读人类赋予身体的社会、文化内涵,就可以理清身体与历史的多重关系。
身体生成史的研究始于福柯,福柯通过《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和《性的经验史》等一系列著作,阐释了国家强权、来自社会与个人的微观权力是如何规训、惩罚、宰制身体的,“权力关系总是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3)”。福柯之后,身体生成史研究成为新文化史或社会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姿态史、性史(目前更多是男性史)以及情感史特别是恐惧史和幽默史(4)”,
上一篇:神农架探秘十四年
下一篇:练习二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