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本站收治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106 例,其中男81例,女25例,年龄为45~87岁,平均年龄为(66.27±5.12) 岁,治疗前的临床症状为乏力35例、腹泻17例、肝肿大34例、脾肿大20例。10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疫水接触史,血吸虫血清免疫学检查均为阳性,结合病史、血吸虫疫水接触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符合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3],且所有患者均未服用过吡喹酮或其他抗血吸虫药物,均排除心、肝和肾等原发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吡喹酮口服治疗,采用总剂量60 mg/kg计算,最大剂量为3600 mg,均取2 d疗法,分3~5次/d餐间服药。所有患者在住院进行吡喹酮治疗期间和前后均均进行护肝治疗,出院后继服药护肝治疗护理。随访3年,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并定期进行腹部B超检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并进行记录分析。观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
1.3 随访观察 106例患者列入随访对象,分别于服药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的7~8月随访,逐一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腹部B超等辅助检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中问卷调查包括详细询问并填写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是否观察期间使用其他药物史。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 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还要定期进行腹部B超检查,定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选择粪检阴性和血清免疫学检查患者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是否已经阴转,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作为本次研究的治愈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 在服药结束后连续3年随访观察该106例患者,均未发现血吸虫虫卵病例,通过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查发现,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以及服药后第1年内阴转2例(1.89%),第2年阴转12例(11.32%),第3年阴转59例(55.66%)。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腹部B超检查肝脾肿大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患者乏力、腹泻等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且肝肿大、脾肿大等病理变化得到了缓解和终止,疗效确切(见表1)。
2.2 不良反应 随访的所有患者中,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的患者28例(26.42%),其中表现为恶心呕吐15例(14.15%)、疲倦9例(8.49%)、皮疹2 例(1.89%)、头昏2例(1.89%)。以上不良反应均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治疗完成后不良反应均快速缓解消失。
3 讨论
慢性血吸虫病是一种具有广泛流行性的寄生虫病,临床上可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两类。有症状者,多见腹泻,常有肝脾的肿大,随病情的进展,多出现乏力、消瘦等。吡喹酮可以改变虫体对Ca2+的渗透性,导致Ca2+内流,从而最终使虫体挛缩,进一步杀灭虫体,从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是迄今为止治疗血吸虫最理想的药物,其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反应和过敏性反应为主[4]。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服药结束后连续3年随访观察106例患者,均未发现血吸虫虫卵病例,通过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查发现,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以及服药后第1年内有2例出现阴转病例(1.89%),第2年阴转12例(11.32%),第3年阴转59例(55.66%)。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腹部B超检查肝脾肿大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患者乏力、腹泻等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且肝肿大、脾肿大等病理变化得到了缓解和终止,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轻,随着治疗完成而缓解消失。
综上所述,采用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轻,对控制病情的发展及时有效,能够缓解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提供一定的基础,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晴,蒋永芳.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2014(4):98.
[2]李欣,夏超明.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8,20(1):78-80.
[3]GBl5977-1995,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4]肖海青.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32.
编辑/成森
上一篇:胆囊炎为何“青睐”中年肥胖女性
下一篇:山东优良地方畜种:沂蒙黑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