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验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到前苏联的解体,苏联的社会主义经历了70多年的实践历程。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成败得失,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的诞生,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视野里。但是,1991年12月25日,随着克里姆林宫红旗的坠地,苏联解体,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纵观苏联社会主义70多年的历史实践,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成败得失,对历史负责,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丰绩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的实践过程,为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1 政体高度集权有利于宏观调控
苏联在政体上高度集权,决策权集中于中央,把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权统统集中于中央, 通过党和国家机构发布命令、决议的办法,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组织。高度集权的方式有利于统一思想,及时决策,能够充分发动、组织、调动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从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依据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政策、策略,全面进行有效、可控的宏观调控,团结一致,实现发展目标。政体的高度集权对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以及迅速组织卫国战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实现由农业大到工业的成功转型,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提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经验。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当时的苏联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内阶级斗争仍然存在、经济状况很糟,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就在此种状况下,在当时非常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情况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其强大的活力,依靠党的领导,依靠计划管理,把有限的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 新建和改建一大批工矿企业, 调动了全国的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里,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1.3 维护苏联政治、社会稳定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确立,为苏联创造了难得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中央集权的确立,使苏联各阶级能够紧密围绕在中央周围,同时苏联党及国家能够自觉纠正工作中的失误,阶级斗争常抓不懈,能及时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政治格局稳定。农民、工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安居乐业,未发生罢工和农民暴动等情况的发生。苏联各民族团结一致,未出现民族矛盾问题,更没有出现民族分裂活动。
1.4 取得了卫国战争胜利,捍卫了社会主义果实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战争中显示出中央集权体制的优越性和高效性,面对法西斯德国的入侵,整个苏联迅速转入战争状态,全民参与抗战,显示出了空前的生产、抗战热情,在短短的时间内,集中全国之力,击退了德国的入侵,取得了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捍卫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果实。不仅如此,社会主义的苏联还直接出兵,结束了欧洲战场,随后出兵中国战场,结束了日本法西斯挑起的东亚战争,取得了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 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威望,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引导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形成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增加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的能力,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1.5 促进了军事科学技术,取得了国际社会话语权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一直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封锁、围堵。资本主义国家颠覆之心不死,国际话语权的取得除经济以外,军事也是重要的因素。苏联处于战略和发展的考虑,加强发展科学技术。30年代斯大林曾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极大地刺激了苏联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发展。苏联在原子核结构、量子电动力学、晶体物理学、电介质物理、分子物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加强了苏联的国防。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成为能与美国对抗的超级大国。
2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弊端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出现以前,从没有任何国家及经验可以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历史,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联的实践。因此苏联社会主义取得许多功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弊端,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危害和灾难性后果,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
2.1 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力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文化水平,一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列宁去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在斯大林的带领下,确立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后,在处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的关系上面,采取了错误的认识,没有认识到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错误的把阶级斗争看作是比发展社会生产力更为重要的任务,过分注重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中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一些冤案、错案,镇压和杀害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2.2 经济发展停滞,忽视人民利益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后,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高集权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违背了市场规律,企业的生产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是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这种体制严重伤害了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令他们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苏联在进行经济发展时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作的发展,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最终导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高,长期处于贫穷状态。
2.3 民主缺少程序保障发生异化
在列宁时期,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了各级监督机构,行使民主监督职责。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建立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模式,防止腐败和专权的监察委员会的权限日益缩小,直至完全丧失。权利缺乏民主监督很难不发生异变,于是人治代替法制,个人可以凌驾法律之上,最终难免会出现独裁和专制,影响了全国人民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宗旨与原则,侮辱了社会主义的名声,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2.4 人民与国家政权分离,没有当家作主
20世纪20年末30年代初,苏联政治体制模式初现雏形: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代表人民决定一切事务;党听命于中央最高领导,内部没有民主,人民权利无从谈起,只停留在纸面;苏维埃沦为形式上的工具;采用干部任命制及终身制,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权力机构。苏联政治体制模式严重挫伤了全国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热情,因为与人民有关的权利基本被剥夺,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问题上,普选制被任命制所代替、人民的自治与管理权益被党的管理与监督所取代,党决定一切的结构,使一般的人民大众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人民没有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
2.5 政治干预科技文化领域,违背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和军事地发展不同,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占领或者突击就能取得显著成果,它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只有按照它们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推動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用政治和行政的方法粗暴干预科技文化的发展, 不仅否定了生物遗传学、社会生物学、社会学等新学科,而且直接介入某些学科的争论,破坏了科技文化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使苏联错失了本世纪50年代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洗礼。
3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成败与得失发人深省,为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诸多启示。
3.1 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符合中国实际,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开始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建国初期,我国曾经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建设,但后来实践证明,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邓小平曾指出,照抄别国经验、照搬别国模式,使不能实现成功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按照中国的实际国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决反对中央集权制统治,在经济上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模式。党的十三届三中后,我国按照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用事实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3.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
苏联的经验教训深刻的说明,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消灭贫困,不断提高国民待遇,这需要一切以经济为中心,要坚定不移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使我国发展经济、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大大增强,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期,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这些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3.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以法治国、民主治国
苏联的解体有很多原因,但中央集权统治,以人治代替法治,缺乏监督机制,人民无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苏联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代表人民决定一切事务;党听命于中央最高领导,内部没有民主,人民权利无从谈起,只停留在纸面;苏维埃沦为形式上的工具;采用干部任命制及终身制,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权力机构。权力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形成了官贵民贱,等级森严,各级官吏享有广泛特权的社会。随着权力的膨胀,贪污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最终导致了人民对苏共失去信心,到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苏联的惨痛教训,对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良好借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法治国、民主治国。只有依法治国、民主治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行使民主监督权,才能有效防止腐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文化自觉、自信:构筑文化强国梦”(项目编号:2013SJB710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
上一篇:网络文化中的正能量与正价值
下一篇:爱因斯坦:曾经的超级“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