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师角色探微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在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师角色如何定位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德育化、教学方向素质化三方面对在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师的角色定位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 物理教学 科学探究 德育渗透 “STS”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理新课程的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责任更为重大,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成为情景教学的“引领者”
《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课程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要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探究情景,让学生模仿和经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感悟科学家探究自然规律时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也无不体现出对探究式教学的重视,如人教版必修①中就安排了《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在必修②中有《实验: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在选修3-2中有《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等章节,并且在每个模块最后还专门设置了“课题研究”。教师应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探究,从而使学生达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总目标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这一目标。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们应该不断启发与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探究电磁感应产生条件时,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会出现各种想法,提出各种问题,甚至会提出课本中没有涉及的实验方案,教学中应该多鼓励,不要对此加以限制。目的是通过这些情景教学,让学生经历科学家们的实验探索过程,广开思路、大胆实践、独立思考、互相切磋,最后归纳出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源自于学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源自于教师能否巧妙地创设一种真实的自然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创设的探究性学习有赖于教师将课程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课程意识,更有赖于教师具有的生命激情,努力把学生引进教学的情景当中。
二、重视“以史养德”,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做育人的“工程师”
教育既是一种传播知识的活动,更是一种塑造精神的历程。新课标要求我们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培养“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总把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运动的研究》(人教必修①)、《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人教必修②)、《磁现象与磁场》(人教选修3-1)、《划时代的意义》(人教选修3-2)等章节时与前后节内容合并成一课时,认为这些章节知识点少,考试考得少,殊不知这些内容是极好的德育教育素材。
如在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用了30余年的时间,先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做了400多次实验,最后终于用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在讲到电磁感应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了整整10年的研究时间才找出了“磁生电”的条件。而且他还几次拒绝了英国女王准备授予他的爵位,甘愿做个平民科学家。讲到力与运动关系时,介绍伽利略对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异议,虽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仍不放弃对真理的探索。通过这些科学家的生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们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成功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需要有坚定的追求和坚强的意志力。
在讲到材料与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时,可以提出超导问题,介绍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在磁悬浮列车的研究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继德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把磁悬浮列车成功在轨道上试车运行的国家,而且我国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已投入了试运营阶段。通过这些目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研究在一些方面已经接近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事迹,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介绍这些尖端物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德育目标的培养,多介绍一些我国领先世界的物理科技,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三、关注“STS”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争做素质教育的“牧羊人”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简称“STS”教育。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尤其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物理课程中的“STS”教育。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基本思想,在人教新课标版中也多设置了“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等版块,其宗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就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其主要内容由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部分组成,是与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去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必须把强化“STS”教育看作是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进行物理知识传授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STS”教育的社会性。虽然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可他们有好奇心,很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所以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去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比如在学了《万有引力与航天》以后,可以探讨“嫦娥奔月”的发射原理,让学生明白伟大的实践工程背后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学完了《恒定电流》与《传感器》的相应章节后,可以介绍光敏电阻在路灯中的应用,试着让学生设计路灯,要求路灯在天暗时自动点亮,而天亮时又能自动熄灭;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教材在“做一做”栏目中介绍了“摇绳发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电磁感应”,从而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了《串连电路和并联电路》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家庭电路,并在实验室中调试,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
在这个教育面临重大改革的时代,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创设和采集“STS”教育素材,运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STS”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每一个角落,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杰出人才而竭尽全力,为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中学物理教学中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有所成的学生充分发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应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3]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物理选修3-2).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