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刺皂苷ilexpernoside,C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多聚体诱导泡沫细胞形成的活性及机制研究
材料
1.1植物原料猫耳刺I. pernyi采自湖北神农架,由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屠鹏飞教授鉴定。凭证标本(MEC0504)存放于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标本室。猫耳刺三萜皂苷ilexpernoside C(IC1)由本实验室制备[6],结构见图1,纯度>95%。
1.2细胞人源单核巨噬细胞细胞系THP-1由本室保存。
1.3药品与试剂细胞培养皿和培养板(美国Corning公司);RPMI-1640细胞培养液,0.25%胰酶,标准胎牛血清,丙酮酸钠,10 × PBS(美国Hyclone公司);超滤膜(美国Millipore公司);BSA,佛波酯(PMA),Dil(1,1′-dioley 1-3,3,3′,3′-tetramenthy-lindocarbocyaninemethanesul-phonate),Atorvastatin(美国Sigma公司);Trizol,DEPC(美国Iinvitrogen公司);SYBR green(上海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Taq DNA聚合酶(上海生工生物公司);RNase I(美国Promega公司);Proteinase K(德国Merck公司);反转录试剂盒SuperscriptTM First-Strand Synthesis System for RT-PCR Kit(美国Invitrogen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引物序列见表1。
2方法
2.1细胞培养THP-1细胞用含有10%胎牛血清,100 U·mL-1青霉素和100 mg·L-1链霉素的1640培养液培养,在37 ℃,5% CO2条件下培养。细胞悬浮生长并每3 d传代1次。细胞活性用MTT法检测[7]。THP-1细胞以1×106个/mL的密度接种到96孔板,用佛波酯(0.16 μmol·L-1,PMA)37 ℃孵育细胞48 h刺激其分化为巨噬细胞[8]。
2.2LDL的纯化、修饰和聚集根据以前报道的方法,利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从人血浆中分离得到LDL[9]。得到的LDL经过0.45 μm滤膜过滤后,在含有1 mmol·L-1 EDTA的PBS溶液中与0.4 μg Dil(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37 ℃孵育24 h。Dil-LDL通过与之前相同的离心和透析方法进行纯化,使用前避光4 ℃保存。纯化的Dil-LDL通过涡旋1 min进行聚集,接着用超声破碎仪冰上破碎大的聚集体,0.45 μm滤膜过滤。由此产生的Dil标记的聚集体LDL(Dil-aggLDL)在30~75 nm能最大限度的被THP-1细胞吞噬和吸收。
2.3IC1干预THP-1细胞对aggLDL吞噬试验已分化贴壁的THP-1细胞与IC1和10 mg·L-1的Dil-aggLDL(或aggLDL)在37 ℃避光孵育细胞24 h。IC1和阿托伐他汀溶解在DMSO中,以细胞培养液稀释至终浓度为1~500 μmol·L-1,分别用于细胞毒性、量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的考察。对照组细胞仅与Dil-aggLDL(或aggLDL)孵育,并加入等量的DMSO。经过处理后的细胞用冰冷的含有0.2% BSA的PBS清洗2次,用PBS清洗一次后,进行下一步实验。
2.4细胞荧光分析单核巨噬细胞THP-1经过吞噬培养液中的Dil-aggLDL成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中的脂滴沉积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原位检测。每孔随机选择5个视野,进行拍照。
2.5流式细胞检测细胞经过Dil-aggLDL和IC1处理和清洗之后,收集细胞悬液通过滤器,过滤后上机分析。
2.6细胞抑制率计算细胞经过一系列浓度(根据化合物的抑制效果确定)的IC1处理后,通过流式细胞计数,确定药物对细胞荧光的抑制率。药物的荧光抑制率=1-给药组荧光强度/对照组荧光强度。通过Graphpad software计算IC50和95%置信区间。
2.7IC1对Dil荧光的影响作用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0 mg·L-1的Dil-aggLDL和IC1(200,500 μmol·L-1)或阿托伐他汀(100 μmol·L-1),在黑暗中37 ℃孵育24 h之后溶液中的荧光强度由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测定参数为:激发波长549 nm;发射波长565 nm。
2.8mRNA表达分析在6孔板中培养并刺激THP-1细胞分化后,用Trizol试剂分别提取各组细胞的RNA,纯度检测显示A260/A280在1.8~2.0,符合RNA样品检测要求。RT-PCR采用20 μL逆转录反应体系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然后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1,LRP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1,ABCG1)的基因进行Real-time PCR扩增,利用CT值计算相对表达水平。mRNA表达水平根据Real-time PCR中GAPDH的循环阈值(CT)进行修正,公式为2⊿CT(⊿CT=CTGAPDH-CTgene of interest)。
2.9统计方法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实验数据以±s表示,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2组数据间差异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3结果
3.1IC1对THP-1细胞毒性试验鉴于IC1的细胞毒性可能对THP-1细胞的吞噬作用产生影响,用MTT法对高浓度IC1的细胞毒性进行考察。200,500 μmol·L-1的IC1与PMA分化后的THP-1孵育24,48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经过高浓度的IC1孵育后,THP-1细胞活性均>95%,对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见图2。
3.2化合物IC1对aggLDL诱导的THP-1细胞脂质沉积的抑制作用按照实验方法所述,分析了IC1对Dil荧光标记的aggLDL诱导THP-1细胞脂质沉积的抑制作用,THP-1细胞接种到细胞培养板,经过PMA刺激后,细胞贴壁并分化为巨噬细胞。不同浓度的IC1和阿托伐他汀(Ator)分别与培养液中含有Dil-aggLDL(10 mg·L-1)的THP-1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对细胞进行清洗、图像采集和荧光强度分析。以只含有Dil-aggLDL孵育的细胞为模型组,以阿托伐他汀为阳性药。倒置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IC1能剂量依赖地抑制细胞内的荧光强度,见图3。此外,利用流式细胞检测定量分析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并计算荧光抑制率,IC1与阿托伐他汀对细胞内荧光的抑制率IC50分别为54.89,29.67 μmol·L-1,见图4。结果显示,IC1和阿托伐他汀都能显著抑制细胞的脂质沉积,阿托伐他汀的抑制效果优于IC1。
3.3化合物IC1对Dil荧光强度的影响为了排除IC1对Dil荧光的直接淬灭作用,本实验对高浓度IC1和Dil荧光探针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在含有Dil-aggLDL(10 mg·L-1)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200,500 μmol·L-1的IC1或阿托伐他汀。细胞培养液在暗处37 ℃孵育24 h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各溶液的荧光强度。结果显示,IC1和阿托伐他汀对Dil的荧光强度都没有影响,见图5。
3.4IC1对THP-1脂质吸收相关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药物对泡沫细胞形成的干预过程可能通过2种方式实现,即抑制细胞对aggLDL的摄入或促进细胞对aggLDL排出,所以本实验对这2种机制的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猫耳刺皂苷IC1分别与含有和不含aggLDL的THP-1细胞共同孵育24 h,用Real-time PCR检测THP-1细胞对aggLDL吞噬相关基因的LRP1和LDLR和胆固醇外排相关蛋白ABCA1和ABCG1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实验以无aggLDL的细胞为正常组(CG),以只添加aggLDL的细胞为造模组(HG),不同浓度IC1给药24 h后,检测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以GAPDH mRNA为参比进行统计。细胞经过aggLDL诱导之后,LRP1,LDLR,ABCA1,ABCG1的mRNA表达水平都显著上升;而化合物IC1剂量依赖地抑制了LRP1的mRNA表达水平,而对LDLR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对ABCA1,和ABCG1表达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剂量依赖性,见图6。提示化合物IC1抑制THP-1对aggLDL的吞噬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LRP1基因的表达实现的。
4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现的特征性病理细胞。As早期单核细胞首先粘附于血管内皮,然后迁移至内皮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后者主要通过清道夫受体无节制地吞噬大量修饰的LDL,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堆积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巨噬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在血管壁上的堆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成因[10]。
本实验对此病理过程进行了体外模拟,单核细胞THP-1经过PMA刺激分化为巨噬细胞,之后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aggLDL,分化后的THP-1巨噬细胞大量吞噬培养液中的aggLDL形成泡沫细胞。在人体内,正常的LDL几乎不被巨噬细胞吞噬,而那些经过修饰的LDL却极易被吞噬形成泡沫细胞[11]。一般修饰后的LDL有氧化、聚集体等多种形式,除LDL的自然聚集外,经过氧化后的LDL也趋于聚集,因此聚集体LDL(aggLDL)被本实验用以诱导泡沫细胞的形成[12]。同时,为了能快速简便地观察到脂质在细胞中的沉积情况,本实验对aggLDL进行了Dil荧光标记,所以被细胞吞噬的Dil-aggLDL能在荧光显微镜下被清晰地观察和成像,同时也便于流式细胞检测和定量。为了排除化合物对荧光的直接淬灭作用,各高浓度的化合物被分别与Dil-aggLDL在细胞培养液中孵育后,再检测培养液中的荧光强度,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药物对Dil的荧光强度没有干扰。
化合物IC1抑制aggLDL诱导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机制,可能是抑制细胞吞噬脂质或促进细胞内胆固醇的排出。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本实验分别检测了胆固醇胞吞和胞吐作用相关蛋白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IC1剂量依赖地降低了影响细胞内吞作用的LRP1,虽然ABCA1和ABCG1的表达水平也受到了抑制,但是不具有剂量依赖性。通过以上结果推断,LRP1是IC1的直接作用靶点,而细胞胆固醇外排相关蛋白的降低,是源于细胞内胆固醇水平的下降,而非直接的抑制作用,因此不具有剂量依赖性。因此,本研究推断IC1通过抑制巨噬的胞吞作用,从而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斑块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血管壁细胞吞噬胆固醇脂并导致其在细胞内的堆积所致,在该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superfamily,LDLRs)中的多种受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LRP1尤其受到重视。作为一种内吞性受体,LRP1能识别多种配体并在体内将其清除。其清除过程为:LRP1首先与其配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并被内吞入细胞形成内体,然后在溶酶体内被水解,LRP1则回到细胞膜循环利用。之前的研究发现LRP1是介导aggLDL进入细胞的重要途径,且不受细胞内脂质浓度的调节;同时临床实验发现,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可能高表达LRP1,因此LRP1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中泡沫细胞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本身可能起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13]。综上所述,化合物IC1对LRP1的抑制作用使其可能成为潜在的抗As药物。
[参考文献]
[1]王竹, 高永翔. 动脉粥样硬化与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5 (6): 853.
[2]刘守钾, 杨智承, 刘苑, 等. 动脉粥样硬化中单核细胞招募与泡沫细胞形成[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9 (11): 957.
[3]张悦. 龙里冬青和猫儿刺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孙乐, 张鑫瑶, 万文婷, 等. 山绿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15 (1): 72.
[5]佘颜, 张国明, 蔺晓源, 等. 苦丁茶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2): 220.
[6]Xie G B, Zheng J, Tu P F, et al. Triterpenesaponins from the leaves of Ilex pernyi[J]. Helv Chim Acta, 2008, 91(9): 1630.
[7]Mosmann T. Rapid colorimetric assay for cellular growth and survival: application to proliferation and cytotoxicity assays[J]. J Immunol Methods, 1983, 65(1): 55.
[8]Burger P C, Wagner D D. Platelet P-selectin facilitates atherosclerotic lesion development[J]. Blood, 2003, 101(7): 2661.
[9]Zhu Y, Liao H, Xie X, et al. Oxidized LDL dowegulates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1 in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ia inhibiting liver X receptor (LXR)[J]. Cardiovasc Res, 2005, 68(3): 425.
[10]Christopher K G, Joseph L W. Atherosclerosis: the road ahead[J]. Cell, 2001, 104(4): 503.
[11]Llorente-Cortés V, Martínez-González J, Badimon L. LDL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mediates uptake of aggregated LDL in 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 Arterioscl Throm Vasc Biol, 2000, 20(6): 1572.
[12]Gough P J, Greaves D R, Suzuki H, et al. Analysis of macrophage scavenger receptor (SR-A) expression in human aortic atherosclerotic lesions[J]. Arterioscl Throm Vasc Biol, 1999, 19(3): 461.
[13]Boucher P, Gotthardt M, Li W P, et al. LRP: role in vascular wall integrity and protection from atherosclerosis[J]. Science, 2003, 300(5617):329.
[责任编辑 马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