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2019年10月中旬以来,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9年10月15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再度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0%,比7月份的预测低0.2个百分点,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IMF同时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4%,比7月份的预测低0.1个百分点。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在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经济增长同步放缓,但经济复苏的基礎却并不广泛,各国仍要保持警惕,以汽车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活动急剧恶化是导致增长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和欧元区的服务业也开始出现走弱迹象。
IMF预计,发达经济体2019、2020年经济增速均为1.7%,其中2019年增速比7月份的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2020年增速预期维持不变。与7月份相比,IMF将美国2019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至2.4%,但将2020年增长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至2.1%;将欧元区2019、2020年经济增长预期再次下调至1.2%和1.4%,分别下调0.1和0.2个百分点;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19、2020年经济增长分别下调至3.9%和4.6%,分别下调0.2和0.1个百分点。
戈皮纳特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有力的货币政策支撑经济增长。IMF研究显示,如果缺乏有力的政策刺激,2019、2020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将再下滑0.5个百分点。戈皮纳特强调,在全球经济增速仅为3.0%的压力下,政策制定者已经没有任何犯错误的空间了。
(二)石油输出国组织下调全球石油中长期需求预测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2019年11月5日发布2019年世界石油展望报告,下调了未来中长期内全球石油需求预测,预计到2040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为1.106亿桶,比2018年的预测少110万桶。报告认为,未来世界主要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石油仍将是主要能源。预计2018—2040年,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是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均增长率预计达6.9%。受电池成本降低和政策支持等因素推动,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40年经合组织国家近50%的新乘用车将是电动车。
(三) IMF:全球金融条件更加宽松但脆弱性继续累积
IMF在2019年10月16日发布的半年度《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最近半年来全球金融条件进一步宽松,在近期内为经济提供了支撑,但宽松的金融条件鼓励了金融冒险行为,部分部门和国家的金融脆弱性进一步累积,各国应尽快解决贸易紧张局势,并在金融监管上强化国际合作。报告指出,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包括企业债务负担加剧、机构投资者增持风险更高但流动性更差的资产,以及部分发展中经济体更加依赖外部借款。
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负责人托比亚斯·阿德里安认为,自2019年4月以来,全球金融市场一直受贸易紧张局势影响,并因持续的政策不确定性而失去平衡。他呼吁各国决策机构迅速行动起来减少金融脆弱性。报告建议,各国应通过更严格的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督解决企业脆弱性问题,通过加强监督和披露应对与机构投资者相关的风险,实施审慎的主权债管理手段和框架。此外,各国还应解决贸易紧张局势,敲定并全面落实全球监管改革议程,避免监管标准倒退,并确保在2021年年底前从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平稳过渡到新的参考利率。
(四)世行报告:能源与金属价格将走低
世界银行2019年10月29日发布最新一期《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称,受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疲软导致的需求下降影响,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将在2019年“大幅下跌”,预计2020年将继续走低。预计包括原油、天然气和煤炭在内的2019年能源平均价格将同比下跌近15%,并在2020年继续下跌。2019年原油平均价格预计为每桶60美元,到2020年将跌至每桶58美元,分别比世行4月的预测低6美元和7美元。报告同时预计,2019年包括铁矿石、铜、锌等在内的金属平均价格将下降5%,而随着全球需求增长放缓影响到大宗商品市场,2020年金属价格还将继续下滑。而由于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货币政策宽松等因素影响,贵金属价格2019年大幅上涨,预计2020年还将进一步上涨。此外,报告预计2019年农产品价格将下跌,2020年基本稳定。
(五)“气候中心”:2050年全球暖化对3亿沿海人口造成威胁
总部在美国的非营利气候科学与新闻组织“气候中心”(Climate Central)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及全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将在未来30年内对居住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城市沿海地区的约3亿人口造成威胁,而这一数据比早前预测的8000万受威胁人口高出2倍多。
科学家警告,就算相关政府能大幅削减排放量,但若没有足够的洪水防御,预计到了2050年,约有3亿人每年都会面临沿海洪水威胁,其中亚洲国家受影响最大,超过2.37亿人面临威胁,主要集中在中国、孟加拉、印度、越南、泰国及印度尼西亚。根据这份历时3年完成的报告,最新的受洪水威胁人口比之前预计的多,主要是因为亚洲许多地方实际的海拔比旧数据低5~10米。
主导这项研究的气候中心资深科学家库柏指出,随着海平面上升及潮水逐渐上涨到人们的住家,各国将面临愈来愈多问题,包括现有的海岸防御措施是否足够保护人们,以及能保护到什么程度。报告也指出,面临威胁的国家建立沿海防洪设施的能力,远远追不上海平面持续上升的速度,而这将迫使数以百万计的人迁徙,进而破坏受影响的国家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报告还警告,到了2100年,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未改善,日本和菲律宾沿岸每年将因海水倒灌而引发洪水,约有2200万人处于危险当中。除了亚洲,荷兰、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和迈亚密等欧美国家及城市也面临同样的威胁。
(六)联合国贸发会议:美国消费者成为加征关税最大受害者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2019年11月5日在日内瓦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造成双边贸易下降、物价上涨、贸易转移等多重影响。美国消费者成为加征关税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关税上升造成进口产品成本上涨,并传导给美国进口企业和消费者。报告撰写人、UNCTAD国际贸易司经济学家亚历山德罗·尼奇塔表示,即使考虑贸易转移效应,加征关税也并没有为美国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想让就业机会回流,提高双边关税显然并不是合适手段”。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UNCTAD:中国仍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UNCTAD在2019年10月28日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达6400亿美元,同比增长24%。美国吸引外资1430亿美元,仍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吸引外资730亿美元,同比增长4%,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
具体来看,由于美国税改政策对FDI的负面影响逐步消退,发达经济体2019年上半年外资流入比2018年同期翻番,达2690亿美元;同时,发展中经济体外资流入保持相对稳定,达3420亿美元,占全球FDI总额超过50%。报告预测,2019年全球FDI将增长5%~10%。发达经济体外资流入将持续出现恢复性增长,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资水平也将基本保持稳定。但UNCTAD警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外资流动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
(二)世界银行: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再度提升
世界银行2019年10月24日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继2018年从此前第82位跃至第46位,再度升至第31位,跻身全球前40,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表示:“中国为改善中小企业的国内营商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保持了积极的改革步伐,在多项营商环境指标上取得了令人赞许的进步。”
2019年中国的营商环境评估在满分100分中得分77.9,世界银行打分依据是北京、上海两市及有关部门2018年5月2日至2019年5月1日期间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中国有9个指标领域的改革举措获世界银行认定,其中8项指标排名上升。
以办理建筑许可为例,中国全球排名从2018年的121位跃升至33位,提升了88位,京沪两市推出的简易低风险建筑项目免于环评备案改革、建立分类监管和审批制度及压缩供排水报装时间等改革举措,推动两地平均办理建筑许可全流程耗时缩至111天,获该指标质量指数满分15分,高于东亚地区132天和9.4分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国保护中小投资者指标全球排名比2018年提升36位至第28位,办理破产排名提升10位至第51位,跨境贸易排名提升9位至第56位,纳税排名提升9位至第105位,获得電力提升2位至第12位,执行合同排名提升1位至第5位,开办企业排名提升1位至第27位。
(三)IMF:中国运用财政政策缓解贸易争端影响
IMF在2019年10月16日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与《财政监测报告》,强调了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同时建议中国调整政策保持金融稳定并实现长期平衡。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提到,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仍然显著,主要威胁仍是杠杆率。中国的中小企业利润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大型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在《财政监测报告》新闻发布会上,IMF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财政刺激措施将扩大赤字。IMF财政事务局局长贾斯帕(Victor Gaspar)表示,中国近几个月来的积极财政措施帮助缓解了贸易争端的影响,IMF对此表示欢迎。中国通过提升消费者购买力,促进了从出口到内需、从投资到消费的转变,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要的一部分。
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IMF分析包商银行、锦州银行与恒丰银行2019年被接管、重组和注资的案例称,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银行资金流动性与资金量及偿付能力的风险。许多中国的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都依靠批发融资,并持有很大一部分风险性非贷款资产。另外,包商、锦州与恒丰这三家银行都有资本金低和盈利能力弱的问题,与许多其他中国中小型银行所面临的挑战类似。其次,银行之间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工具之间的联系将扩大危机传递。依赖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融资的银行,自身也往往是主要投资人或投资工具的担保人,而这些银行本身也是类似的定期存单与其他银行债务和资本工具的主要投资人。这样的联系引入了循环性和相关性,一旦危机发生,将加剧冲击的传递。最后,银行发行与购买的投资工具期限错配加剧脆弱性。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常需要依赖于短期批发资金和来自其他银行的注资,来为像对地方政府贷款这样的长期投资项目提供信贷。
对此,IMF建议中国尽快推出银行风险处置机制,改革资产管理行业与银行的关系。IMF强调,权衡保持市场流动性与引入交易对手偿债能力风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而官方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增加了这一任务的难度。
(四)IMF亚太部主任:中国货币政策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IMF亚太部主任李昌镛在2019年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召开之际,接受了央视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在整个亚洲贸易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符合预期,而且中国目前所实行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在有关亚太经济的发布会上,李昌镛主任表示,2019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长放缓,全球最富有经济增长活力的亚太地区也面临着显著放缓的压力。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回落至6.0%。李昌镛认为,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而言,出现温和的增速放缓是恰当的,是符合预期的,更重要的是保证增长质量及可持续性。对中国目前实行的货币政策,他表示赞赏,认为中国坚持灵活的汇率政策及加速金融市场的开放对经济发展有益。他还提到中美贸易的紧张局势给亚太经济的增速带来影响,但对中美达成实质性的第一阶段协议表示赞赏,希望双方能够尽快在更多领域达成协议。
责任编辑: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