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入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摘 要】“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在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尚不成熟的背景下,机构养老作为重要支撑,能够科学地缓解老龄化养老压力,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研究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机构养老;意愿;影响因素
一、引言
老龄化时代已然来临,为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幸福晚年生活需要,需要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加社会化养老机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不单单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而是作为一种重要支撑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二、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1.个人因素相关研究
作为国内养老意愿研究的开创者,复寿芳(1997)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入住社会化养老设施的意愿相对较高。同样是对受教育程度的研究,学者吴翠萍(2011)对江苏4市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进行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和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的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并无差异。宋安宝、杨铁光(2003)通过对东三省60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和意愿调查发现,老年人经济条件越好越倾向于入住社会福利机构,以安度晚年。而蒋岳祥、斯雯(2006)在对浙江省5市老年人的社会照顾方式偏好调查中,发现经济状况越困难的老年人,反而更倾向于正式照顾。探析差异的原因,在其观念中,正式照顾具有公益性和费用低的特点,符合他们的经济支出水平。龙书芹、风笑天(2007)在对江苏4市65岁以下的已婚者的养老意愿调查中,运用Logistic分析得出,年齡对调查对象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费孝通教授提出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年龄越小观念转变得越快,越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同一影响因素研究,却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探索可能的原因主要有:调查或受访对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调查或受访对象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不同;调查过程中抽样方法不同。
2.家庭因素相关研究
家庭,从功能定义来说,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是满足经济合作的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它在社会的良性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影响机构养老意愿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居住方式、子女数量、代际支持、家庭和睦程度。学者吴翠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二代同住的老年人比三代同住的更愿意选择社会养老或自我养老。而蒋岳祥、斯雯调查发现,独居的老人由于高龄行动不便、社会上一些养老机构不接收及对死亡恐惧,更倾向居家养老。刘兵(2014)在对济南市60岁以上老人养老意愿调查中,发现子女越多的老人,越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张文娟、魏蒙(2014)在对北京市西城区2031名老人的调查中,却得出相反结论:子女数量越少的老年人,更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对于代际支持、家庭和睦程度这两个因素,学界现有调查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越多、照顾的越好,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越低;家庭关系越和睦,老年人越倾向于非正规化养老。
3.社会因素研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读,可以将社会因素细化为4个方面:社会支持、社区相关服务、政府提供的养老资源和社会养老保险。段联峥、傅再军(2016)在对丽江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调查中发现,当遇到困难时,向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求助的空巢老人中,有40%选择机构养老。张文娟、魏蒙(2014)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具有良好的医疗服务、完善的活动场所、志愿者服务组织和老年协会的社区,其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很低。养老问题不仅关乎家庭和社区,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肖云、随淑敏(2017)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60岁以上失能老人的概率抽样调查,发现政府是否提供老年津贴,对其机构养老意愿呈显著影响。从家庭和个人角度出发,个人参加养老保险,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强制缴纳的方式,结合国家自主扶持的方式为年老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在青壮年时期定期少量地缴交费用,换到年老生活的补助,对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都有极大意义。于凌云、廖楚晖(2015)通过对华北、华中、华南和东部55岁以上城市居民机构养老意愿调查,得出参加城镇居民、职工养老保险的人群,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由此可见,扩大城镇居民、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对于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语
在文献回顾中发现对于慢性病这一因素研究的较少。慢性病不仅危害身体功能、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往往因其昂贵的医疗费用,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2015年4月10日国家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 年)报告》,报告称,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 86.6%,此前为 85%,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 70%。因此,增加对这一因素的研究,对中老年人本身、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复寿劳. 浦东老年人的养老意愿 [J]. 社会,1997.11.
[2]吴翠萍.影响城市居民未来养老意愿的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2.
[3]蒋岳祥,斯雯.老年人对社会照顾方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J]. 人口与经济,2006.3.
[4]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1.
[5]杨晓龙,李彦.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以烟台市的 1273 位老年人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