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核研究综述
摘要:高校课程考核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者从课程考核目的、内容、方式及评价反馈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但概括性不足,重复率高,鲜少创新;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充分,定量分析不足。要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须强化课程考核研究,拓展研究内容、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课程考核;高校;考核
1 高校课程考核目的
课程考核作为高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起着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管的重要作用。着眼素质教育要求,理清课程考核现状,对院校实施有效教学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者普遍认为考核目的在于确立“育人为本”思想,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促进教、学、考不断改进完善。如张会舍提出,在考试目的上,确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并能鼓励学生培养发展自身兴趣。肖勇认为,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测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效。这种检测是对教学体系全方位检测。一是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二是检测教员教学质量。
2 高校课程考核内容
针对考核内容,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是基础文化课程,立足于课程知识体系,强调考核内容突出全面性。孙湘海提出,在全过程考试下,全部教学内容可以分别设置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多次考试中,这既保证了学生掌握好课堂学习内容,也督促了学生在课下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张晓东等认为,在考试内容上,注重题型结构和知识点的覆盖,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另一类是技能教育类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出发,强调考核内容突出综合性。张军提出,考试内容应以综合性命题为主,应体现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考试题目的设计应该秉持综合应用知识的原则,起到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作用。王海涛等认为,编制试题时要打破教材的章节结构,重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善于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大脑里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适应于发散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
研究者普遍认为,考核应突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在培养综合性人才方面的作用。田荣等认为,倡导考试方法的灵活多样,应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采取自考、辩论、论文、演习、情景测验、网上考试、开卷或闭卷考试等方式,运用多种手段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徐学航等认为,采用多样而灵活的考试形式,如闭卷、开卷、小论文、小设计、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评价讨论发言、读书报告等。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课程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考试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如笔试、口试、实验(实践)考查。
還有研究者提出,在基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上,注重多阶段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突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李蕾等认为,在考试方法上,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用专题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引导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王海涛等认为,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使成绩构成多元化,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和方式,在现有终结性考核的基础上,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使考试效果最佳化。
4 高校课程考核评价反馈机制
一是健全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韩占芬等认为,要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强考后管理,教员要对考试结果及时做出评价分析,找出考试中反映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对自己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查明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二是发挥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作用。张杰等认为,要把各种考试方法运用后的考试成绩,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实现,充分论证并合理确立加权算法,辩证分析考试结果,使考试分数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所达到或展现出的能力素质。姜玉宏等认为,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是加强考试环节质量控制,确保考试对教学的反馈完整、科学、可靠和客观的必然要求。
5 结论
一是研究内容涉猎广,但缺乏概况性,重复率高。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有限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鲜少对该领域体系进行系统性、概括性总结,广度和深度不足,内容重复率高、缺乏创新。
二是研究方法聚焦于定性分析,运用定量分析较少。综观高校课程考核研究成果,研究者对某一方面的认识充分、到位、深刻。但不少研究者大多为高校老师,在研究过程中倾向于个人经历及教学经验,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导致典型性和有效性不足,难以形成科学的参考标准。
综上,课程考核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须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立足社会实际,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加大考核内容、考试方式的定量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会舍.立足信息素质培养积极推进课程考试改革[J].边防教育训练,2008(01).
[2] 肖勇.我院任职教育课程考试特点和规律问题的思考[J].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学报,2012(03).
[3] 孙湘海.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8(04).
[4] 张晓东,胡瑞鑫.论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三重架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7(03).
[5] 张军.“卓越计划”视角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4).
[6] 王海涛,杨业汉.关于改进军校任职教育课程考试的几点思考[J].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学报,2012(06).
[7] 田荣,杨洪波,瞿国锋.论军校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J].教育理念探索,2008(04).
[8] 徐学航,康葳.多元开放的考核模式体系探讨[J].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报,2012(03).
[9] 李蕾,傅智敏.工业企业防火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武警学院学报,2006(06).
[10] 王海涛,杨业汉.关于改进军校任职教育课程考试的几点思考[J].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学报,2012(06).
[11] 韩占芬,孟振林.加强任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J].西安通信学院学报,2008(06).
[12] 王海涛,杨业汉.关于改进军校任职教育课程考试的几点思考[J].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学报,2012(06).
[13] 张杰,伏利军,周顺端.外军研究课程考试改革的几点体会与设想[J].边防教育训练,2011(01).
(作者单位:陆军边海防学院)
上一篇:甘南州牧民定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