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斯大林对华态度研究综述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斯大林对国共两党力量的不同看法,采取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在二战结束初期,斯大林采取亲国民党弃共产党的政策,在一百多万苏联红军陈兵东北的情况下,与当时的当时的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来对其进行拉拢,通过对国民政府承诺解决当时的新疆问题,通过上述条件来获得当时中国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承认,为了保证其远东利益的实现以及外蒙古的利益实现,斯大林阻碍共产党的接受日本投降来对共产党进行抑制。从而对借此来满足国民政府的条件。为了对抗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形成可靠的盟友,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拉拢来抑制美国,不希望美国政府插手中国的东北,希望独占东北,本质都是维护苏联的利益。
关键词:二战后;斯大林;对华态度;调整转变
一、斯大林亲国民党弃共产党
斯大林为了苏联的利益,采取亲国民政府放弃共产党的态度,与国民政府结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来维护苏联在东北乃至远东的利益,通过抑制共产党,阻碍共产党接受日本的投降来保证国民政府利益从而变相维护苏联利益。
秦正为在《国家利益: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中写到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不管交好与交恶,本质上都是从国家利益的层面出发,苏联方面虽对共产党方面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还是在对华政策中贯穿始终。沈志华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与结果》中写到,苏联出兵东北目标是为了消灭日本关东军,与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一道,彻底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结束战争,实现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苏联在远东的既得利益。李静云在《从萨达林出兵中国东北看斯大林对华政策》中写到苏联对中国东北的出兵把中国东北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帮助中国赢得反法西斯的战争,但是实际上始终围绕着维护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这一核心,体现了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实质,赤裸裸的民族利己主义。沈志华在《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中写道,虽然苏联对新疆的政策在表面上变化无常,实际上是确保苏联在新疆地区的优势地位和特殊影响。薛衔天在《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中,整体阐述了十月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苏两国和两党政治关系的历史,阐述了中苏关系的初始演变及苏联对中国政治局势的影响和中苏关系基于当时特定国际形势的演变历程,以及系统论述了抗战胜利后中苏两国及其政党之间乃至中、美、苏三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央档案馆编的《中共中央档案选集》则是以文件的形式来将当时的事件记录下来。
二、斯大林的对华的“双轨”政策——国共并重
由于中国国内复杂的情况,斯大林对国共并重采取的双轨政策,更是突显苏联对利益的追求。双轨政策一方面,借以避免中国发生内战的名义力促毛泽东赶赴重庆谈判,通过谈判来帮助中国陷入民族灭亡的危机之中去,实现中国国内真正的和平,同時这也是履行对国民政府的承诺,从而拉拢国民政府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苏联害怕美国插手东北,对东北进行独占,所以便开始有计划的为中共部队在东北的驻军提供各方面的援助,并且将抗联部队逐渐部署到东北的各个战略要地”。通过对共产党这个“天然盟友”来增加对东北势力的渗入,与中共方面形成一种战略关系,帮助共产党对国民政府形成对抗,借此来抑制国民政府背后美国对中国国内势力的渗入。
郝江东在《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中认为斯大林之所以采取双轨政策,本质是为了苏联的利益去考虑,一方面支持国民政府希望与共产党发生内战,借机来加深在中国的影响力,一方面为中共在东北驻军提供军事上的帮助,使其与国民政府抗衡,姐共产党来牵制国民政府背后美国的势力。其目的是通过双轨政策,实现苏联的利益的最大化。王惠宇在《从旅大接收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则是通过苏联插手东北事务的问题,来表明苏联对中国所采用的‘双轨’政策,苏联从中权衡利弊,保全自身利益的完整。
张文禄在《抗战中期国民政府弃苏联美政策成因探析》从国民党方面去分析了苏联对中国采取的‘双轨’政策中苏联对于国民党的‘抛弃’是国民党转向联合美国抗日原因之一,国民政府从国际国内等各种因素进行考虑考量,对苏美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分析比对,促使美国对国民政府进行各方面的援助。孟德智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研究》中写到苏联对出兵中国东北 ,提供一系列的军事援助,帮助中国作战,对抗日本帝国主义,其目的还是为了恢复苏联在华的利益,甚至不惜通过签订损害中国权益的雅尔塔协定,本质还是为了苏联自身的利益。李赟在《苏联军事援助对中国抗战胜利的贡献》中肯定了苏联对中国大量的军事援助,从而打破了中国孤立无援的境地,鼓舞了抗战斗志,;增强了中国作战实力,阻滞了日军侵略步伐,推动了抗战胜利进程;有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止国民党反共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敌后战场抗战,缓解了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
三、斯大林亲中国共产党弃国民党
在看到中国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时,共产党逐渐成熟转大,局势朝着有利共产党方面发展的时候,紧紧拉拢共产党,采取亲共弃国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力量逐渐壮大,不管是在制度方面的建设还是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领导能力,开始逐渐成长为成熟的党。“有了自己成熟的领袖和领袖集团,能够洞明国内国外的复杂局势,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使自己处于主动的状态,始终坚持不渝的自力更生,同时又抓住时机地去争取外援,并且善于利用一切国内国外的矛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促使苏联对华政策从国民政府转向中共方面的核心因素。
郝江东在《1948-1949年初斯大林对华政策调整再讨论》中则着重的写出斯大林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在中国革命开始走向胜利以及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苏联与中共方面就双方关系中重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沟通与调整,加快了苏联亲共的步伐。乔毅民在《试论抗日战争胜利后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实质》中写到斯大林在抗战结束之后,始终不相信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夺取政权,为了保证苏联在华的特殊利益,不惜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做了一些既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事情,又做了一些违背国际公理的事情,暴露初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沈志华在《中国内战与苏联对华政策的转轨1945-1949》中则写了苏联向国民政府结盟转向与共产党结盟的根本的原因,原因主要是为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和自身的现实利益。邱海燕在《中国领袖对苏决策中国家利益与政党利益的权衡1921-1966年》从国名党与共产党的领袖孙中山,蒋介石以及毛泽东这三个领袖来分析两党的领袖在对苏的决策中,权衡国际国内的利弊,来制定对苏联的政策。张磊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关系研究》中却认为苏联对中国东北的出兵中积极因素占据主导的地位,而抗战结束之后,中苏利益的一致性则是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态度转变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四、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斯大林对国共两党力量的不同看法,采取了不同的对华政策。但是斯大林所做的一切本质都是维护苏联的利益,同时也证明了在国际关系中这样一个道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苏联对于中国任何的援助,措施都是在以谋求本国的利益之下的条件进行的。通过探究斯大林的对华态度和政策,这对于理解二战前后的中苏关系变化以及中国政局受到的国际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对今后在研究中国的对外关系,处理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薛衔天.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郝江东.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俄罗斯研究,2015,192.
[3]郝江东.1948-1949年初斯大林对华政策调整再讨论.俄罗斯研究,2003,189.
作者简介:
上一篇:跨性别代言广告的视觉叙事研究综述
下一篇: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