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进一步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2008年11月-2012年1月3年多以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4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患儿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AST)及心电图异常发生情况。结果:34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有248例患儿合并心肌损害,占71.68%,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的患儿有206例,占83.06%;乳酸脱氢酶增高的患儿有198例,占79.84%;心电图改变的患儿有186例,占75.00%。结论: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该及时做心肌酶以及心电图的检查,及时发现心肌损害现象,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 心肌损害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119-02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是由轮状病毒所导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来进行传播的,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腹泻以及呕吐,同时病程比较短。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感染的腹泻患儿不计其数,大约每年有60万患儿死于此病[1]。近几年来,轮状病毒性肠炎不仅引起肠道感染,而且还能够通过胃肠屏障入血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损害,其中心肌损害在逐年上升,一大半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都伴随有心肌损害。本文选取2008年11月-2012年1月3年多以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4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1月-2012年1月3年多以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4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大便轮状病毒检测为阳性,符合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断标准。其中合并心肌损害患儿有248例,占71.68%。其中男患儿148例,女患儿100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75±1.25)岁,病程为1~8 d。平均(4.5±3.5)d。全部病例均经血清学检查,除外溶血、细菌感染所导致心肌损害的疾病,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黄色稀水样便,并且伴随发热。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进行新鲜粪便的检查,轮状病毒肠炎抗原的检测采用胶体金法,入院次日凌晨,空腹静脉血抽检,检测其心肌酶各项指标以及电解质,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 h内进行心电图的检查,由心电图室的专业人员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245 I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5 IU/L、肌酸激酶(CK)>140 IU/L、谷草转氨酶(AST)>40 IU/L;心律失常:心电图(ST-T)改变,陈发性房早或者是室早。
2 结果
248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的患儿有206例,占83.06%;乳酸脱氢酶增高的患儿有198例,占79.84%;其心肌酶谱中LDH、CK-MB、CK以及AST水平平均分别为(650.12±112.34)U/L、(112.25±43.75)U/L、(245.75±78.58)U/L、(86.21±11.36)U/L。心电图改变的患儿有186例,占75.00%;201例患儿表现为低钾血症,占81.05%。
3 讨论
轮状病毒属于呼吸病毒科,最常见的感染者就是婴幼儿,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呕吐、发热以及腹泻,这种现象就导致患儿出现脱水、酸碱失衡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现象,特别是6个月以上到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比较高,好发于秋冬两个季节[2-3],这时期的婴幼儿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差,加上小儿肠道免疫功能发育还不够成熟。
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临床症状出现的1~4 d是收集标本检测轮状病毒的最佳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排毒均可持续3周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腹泻持续的时间。据文献[4]调查,一般在感染5 d后可测得血清特异性IgM抗体,2~4周出现IgG抗体,同时咽部分泌物中可测得特异性IgA抗体。
轮状病毒感染早期能够通过胃肠屏障入血从而引起病毒血症,从而造成全身器官的损害,感染合并其他的系统损害疾病的发生率比较高。文献[5]报道,发生率达到85%,其中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中,尤以心肌损害最为常见。到目前为止,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的学者认为,造成心肌损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合并不同程度的脱水状态,心肌供血量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的水肿甚至是细胞的坏死、低氧、心肌缺血及OFR生成增多,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最终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6]。还有学者认为可能与轮状病毒侵犯心脏损害心肌细胞相关[7]。临床中多以亚临床或者潜在性为主,极少数出现严重的心肌损害。同时,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临床病毒肠炎的发病早期症状就是心肌受损,但心肌缺损的症状不够明显,少数有心电图轻微表现[8-9]。
在临床中,心肌损害的相关检测指标主要根据血清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来进行判断的,其中主要是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由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一种器官特异性强的酶,其同工酶几乎都存在于心肌细胞浆中,心肌以外的组织含量比较低。若患者心肌损害时该指标就会上升较快,其升高往往提示近期心肌有特异性损伤[10]。轮状病毒感染后则主要侵犯幼儿的上部小肠的微绒毛上皮细胞,使其凋亡,加上乳糖不能够被消化及吸收,最终引起腹泻,出现脱水现象。为此,心肌损害早期及灵敏度较高的诊断指标就是心肌酶谱及其同工酶活性[11]。通过八导联同步心电图可精确的反应心室及心房在激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压变化,有利于诊断心肌及传导组织的受损情况。患儿轮状病毒肠炎病情越重,其心电图心律失常的表现也就越明显[12]。当然,在诊断时,需注意,小儿的哭闹可能会影响其心电图的异常,因此,必须结合其临床表现以及心肌酶谱等各项指标,以免出现误诊。
到目前为止,对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治疗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采取抗病毒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补液等综合治疗,然而早期的补液在一定程度会加重心脏的负荷,对于已经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势必引起心力衰竭的危险。因此,必须尽早的发现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病症。
综上所述,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该及时的做心肌酶以及心电图的检查,及时的发现心肌损害现象,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林惠泉,蔡海明,付思源,等.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5-26.
[2]冯军坛,阮毅燕,黄章琼,等.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高危因素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6):3254-3255.
[3]程建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2):3224.
[4]张凤萍.肌钙蛋白I测定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意义[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1):258.
[5]周海鹰,林爱伟,于华凤,等.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6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514-4515.
[6]黎念.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变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8):582-583,585.
[7]王玲平,肖亚,王秋林,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1):80-81.
[8]李秀云,张晴.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10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7-28.
[9]刘奶花.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z1):62-63.
[10]黄育涛.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6):2086-2087.
[11]冉建瑜.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致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4):732-733.
[12]苏红英.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5):889-890.
(收稿日期:2013-11-08) (编辑:何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