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中苯酞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当归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之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苯酞类化合物是当归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肿瘤、神经保护等广泛的生物活性。该文针对当归中苯酞类成分的结构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归;苯酞;化学结构;药理活性
当归为中医临床上大宗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药材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因其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擅于妇科血虚血瘀证候诸疾的治疗和调养,故素有“妇科要药”之称。
当归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已从当归药用部位分离得到80余种化学成分,成分类型涉及苯酞类、有机酸及其酯类、多糖类、聚炔类、神经酰胺、甾醇等。苯酞类成分是当归中的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镇痛、抗肿瘤、神经保护等广泛的生物活性,目前当归中该类成分的研究进展未见针对性系统报道,故本文对当归中的苯酞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综述,旨在为当归中该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苯酞类成分的化学结构
苯酞类成分是指具有苯酞母核结构(图1)的一类化合物,又系内酯类化合物。该类成分极性小,易挥发,且易受温度、光照等因子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和相互转化,因此造成该类成分数量较多且结构多样。依据组成结构的基本母核单元数目及结构中是否有含氧取代等的差异将它分为:简单苯酞类、羟基苯酞类和二聚苯酞类3类。
1.1 简单苯酞类
这类成分的结构特点是母核为一个苯酞类结构单元,且结构中没有含氧取代,常因其结构中六元环饱和程度和,或侧链构型的不同引起结构类型多样性,当归中第一个简单苯酞类化合物(Z)-正丁烯基酞内酯(Z-butvlidenephthalide)(2)为Hikino H于1962年分得;其构型异构体(E)-正丁烯基酞内酯(E-butvlidenephthalide)(3)的存在,被Lao等采用GC-MS分析法得以证实。
当归中含量最高的简单苯酞类单体化合物(Z)-藁本内酯(Z-ligustilide)(4)被林茂等于1979年从当归药材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并通过核磁氢谱确定其结构。王海燕等从当归中分离得到了其构型异构体(E)-藁本内酯(E-li-gustilide)(5)。之后随着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当归中更多的该类型化合物被分离鉴定。Lin等从当归中分得se-danenolide(又名为senkyunolide,6),3-butylphthalide(7)2个简单苯酞类化合物。2004年,李用珍等从当归中分得的新藁本内酯(8)也属于这类苯酞类单体。截止目前,从当归中分离的简单苯酞类化合物共7种(图1),据报道(Z)-藁本内酯及(Z)-正丁烯基酞内酯是当归中含量较高的2种活性成分。
1.2 羟基苯酞类
这类成分的结构特点,是在简单苯酞类基本母核的六元环或,及烃基侧链上不同位置发生含氧取代。该类成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从伞形科藁本属分离得到。Lin等首次从当归中分得(E)-6,7-dihvdroxvligustilide(9),senkyuno-lide H(10),senkyundide I(11),senkyunolide F(12),(Z)-6,7-epoxyligustilide(13),3-butylidene-7-hydroxyphthalide(14)等6种羟基苯酞类单体,此外,该课题组还采用HPLC-MS法,通过比较色谱峰保留时间,化合物的最大紫外吸收峰以及质谱碎片裂解规律等,推测出当归药材中可能还含有以下6种羟基苯酞成分,它们依次是senkyunolide E(15),senkyunolide D(16),senkyunolide B(17),senkyundide C(18),senkyunolideG(19),senkyunolide K(20),其中senkyunolide G后来被宋秋月等从当归中分得,其他5个羟基苯酞类化合物最早是从川芎等藁本属植物中得到,但尚未见从当归中分得的报道。黄伟晖等从当归中分离得到homosenkyunolide H(21)和homosenkyunolide I(22)2个新羟基苯酞类化合物。2004年,胡长鹰等首次从当归中分离得到3,10二羟基藁本内酯(3,10-dihvdroxyligustilide,23)、3a,10a-二羟基藁本内酯(3a,10a-dihvdroxyligustilide,24)。随后,Deng等从当归中分离得一个正丁基苯酞侧链酰化的新羟基苯酞类化合物,命名为10-angelovlbutylphthalide(25);2009年,Ho等以生物活性为导向,从当归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angeloylsen-kyundide F(26)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2011年,陈鸳谊等从当归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羟基苯酞类化合物,命名为:Z-6羟基-7-甲氧基-藁本内酯(Z-6-hydroxyl-7-methoxy-li-gustilide,27)。同年,宋秋月等首次从当归中分离得到了洋川芎内酯J(senkyunolide J,28)。近来,牛妍等于2014年从当归中分得一个新的洋川芎内酯H的乙酰化物,命名为洋川芎内酯H-7-L酸酯(senkyunolide H-7-acetate,29)。至今,已报道的从当归中鉴定的羟基苯酞类化合物共有21个(图2)。
1.3 二聚苯酞类
苯酞二聚体是由2分子苯酞单体的聚合形成的一类化合物。从生源合成途径看,这类化合物往往通过2分子苯酞单体发生环加成反应而形成,并伴随有进一步的氧化或环裂解。当归中第1个二聚苯酞——新当归内酯(Angeli-cide,30)由陈耀祖等于20世纪80年代分得,研究者通过NMR及X-ray确定了其结构与构型。1990年,Hon等从当归中分离得到1个名为E-232(31)的新Z-藁本内酯的二聚体。随后,Lin等又从当归中分离得到一系列苯酞二聚体,除了前面文献中提到的E-232,Angelicide外,还有Le-vistolide A(32),Z,Z"-3,3’,8,8’-Diligustilide(angelicolide,33)2个苯酞二聚体;值得一提的是,该篇文献中还出现了3个名称分别为:Z,Z"-6,8",7,3,-diligustilide,angelicide,riligustide的化合物,追溯这3个单体化合物的原始核磁及X-ray数据,发现它们应是同一化合物。
上一篇: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