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方案的研究
总结,化被动为主动,将知识得以内化。
除了常规课堂改革外,每个系统学习完毕后安排临床医院床边教学,让学生真实地接触临床病人,了解每个系统的临床医师和护士工作的不同,真正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3.3 打造一流的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打造一支梯度化的高水平教学队伍,该校开展了“一定期二轮流”的制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要负责自己教授的一门基础课程即可,而课程融合需要教师不仅要知道该课程的内容,还要知晓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因此每周由教研室主任轮流带头,定期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就课程的衔接进行讨论,将课程融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集中解决。此外,开展两个轮流:轮流选派优秀的教师进行“出访”,让教师走入其他优秀的院校,学习优秀院校的可贵经验;轮流安排基础医学部教师进入临床医院进行学习,加强教师本身的临床经验[8]。
3.4 开展科学的教学评价
我们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试验班发放“基础医学课程融合综合评价表(学生用)”,和针对专家发放“基礎医学课程融合综合评价表(专家用)”,对课程融合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融合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增加了学科间的联系、提升了学习参与度,总体来说,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融合的评价是肯定的,总体印象优良率达到了75%。专家评价中结果显示,专家对该校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模块的设置认同率达到了80%以上,对课程融合教学方法的认同率达到了100%,对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的认同率达到了90%以上,说明前期该校论证的基础医学课程融合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课程融合基本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效果性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的考核成绩。我们将形成性评价在效果性评价里面所占据的比例由过去的30%提高至50%,加大了学生的平时课堂参与度、课程平台的使用度、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等考核比重。最终考核结果显示,试验班每一个模块的平均成绩普遍高于对照班,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4 结语
专业群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在专业群背景下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融合是高职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对接岗位需求的重要改革项目。它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教育者的集体智慧,充分调动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有助于使课程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36-38.
[2] 林莉莉,俞茹云,孙达.江苏省医药卫生类专业群构建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6):23-25.
[3]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01-102.
[4] 汤军.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 朱晓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 徐敏.基于工作思维的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组织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7] 张琳琳,李帅,韦磊,等.基于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导向的PBL教学模式在循环系统模块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2):301-304.
[8] 姚朝阳,牛敬媛,郭伟云,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5):672-674.
上一篇:回顾口腔正畸临床与基础研究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