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 为了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我们对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在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方发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旨在交流共勉,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病理学;医学检验;教学改革;实践
医学检验专业与病理学有密切的关系,病理学是一门医学课程中承前启后、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1],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目前,尚缺没有医学检验专业特色的病理学教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对病理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实践,旨在交流共勉,提高教学质量。
1 修订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1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其选用的病理学教材,是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使用的全国规划教材,其内容结构一直沿袭传统医学模式,教学内容不够精炼,纯理论内容偏重,不能与医学检验的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桥梁课,教学内容选择应具有针对性,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传递人类文化、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渠道之一。为了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精心制定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对各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精减。
对前期课程重复或专业课程重点讲解的内容进行精减,如水肿、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加强病理学与检验实践的联系。比如:在讲解泌尿系统疾病时提到尿常规和肾功能的检测项目;在讲解消化系统疾病HP(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制时加入其临床检验项目呼气实验,让同学们理解其机理;讲解到病毒性肝炎时加入肝功能检测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帮助同学们理解病毒携带者的意义;讲解到伤寒时可以加上肥达氏反应的例子。
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与实践
病理解剖学是一门研究器官、组织和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基础医学,其内容比较繁杂、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尤其对于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医学生而言,极易产生枯燥乏味感。传统授课模式中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多数教师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填鸭式”课堂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所以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2.1 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堂教学中,教师凭一支笔、一张嘴是不够的,千篇一律的由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以填鸭式的接受为主,过不了多久,学生自然会感觉枯燥、乏味,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渐渐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可以做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2.1.1 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引入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式教学,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创[2],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和创造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实践中,我们先对课程知识进行梳理,提前分发病例资料,课堂讨论,进而引出应有的结论,教师加以总结归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问题讨论不断走向纵深。针对我院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病理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每次上课前布置下一次讲课内容,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讨论、查阅资料,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而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又更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解肾病综合征时,运用所学的肾小球的病变来分析临床表现的“三高一低”(高度蛋白尿、高度水肿、高度脂蛋白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把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知识联系在一起,将枯燥、呆板的书本内容与生动、变化的现实情境结合在一起,对初步接触临床知识的检验专业学生有很大帮助。
2.1.2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中有的内容可用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学习病理学。如利用自身常见的皮肤擦破伤口愈合的过程:出血、结痂、愈合等来说明炎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过程。在讲授各论中如肺炎、肝炎、胃炎、肾炎等疾病时,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总论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如他们的基本病变均为变质、渗出和增生。教师根据炎症类型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性及特异性,可使学生温故知新,且能深刻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在讲授呼吸系统疾病时,将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有机的连贯起来,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1.3 熟悉教材,精心备课 作为老师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病理学理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需要学生记忆掌握的内容多,我们在讲授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例如学生在学习病理学之前虽然已经结束了组织学和解剖学的学习,但大都有些遗忘,我们在讲授各论时,先复习相关的解剖学、组织学知识。课堂中多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喻,使学生们容易理解记忆。例如,将白细胞在血管的轴流状态比喻成在河里游泳的人,要想上岸需要靠边,既形象又生动。将慢性肾盂肾炎的大体改变比喻成土豆肾等等。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色感受,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找原因,从多方面、多渠道加以改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相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基础更扎实,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2.1.4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课件在制作中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应用于课件制作,制作成动画,学生可以直观观看屏幕,配以文字和解说,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取一堂课中应用多种教学道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5 加强与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的联系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特点,不失时机的进行病理改变与临床检验的联系,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尽管病理学是检测患者细胞和组织形态,而检验偏向于检测患者体液异常,但二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急性炎症时白细胞渗出,提示血液中也应该相应的增多的白细胞;病毒感染时病灶内淋巴细胞聚集,血液中增多的是淋巴细胞。
2.2 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病理学实验课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观察病变形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利用实验室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2.1 教师示教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实验课中,教师首先利用现有的显微镜多媒体视角系统,对本次实习内容所需要掌握的镜下病变进行示教,后由学生自己观察。观察病变时,指出所见的病变只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时刻的某一平面的病变,它本是立体的,运动的变化的。如肉芽组织的成纤维母细胞,在镜下可见多种形态原因是我们看到不同病变时期、不同切面的缘故,这样让学生眼前看静态而心中存动态,眼前看平面而心中想立体。如此使学生不但充分认识病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而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2.1 组织切片观察与大体标病变相结合 大体标本是用肉眼来观察脏器宏观上的改变,组织切片是通过显微镜从微观的角度观察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的改变。大体标本的病变实质上就是镜下微观病变积累的结果,镜下所见来解释大体标本的病变,例如高血压病引起的“颗粒性肾萎缩”,主要用镜下肾小球萎缩、纤维化引起整个肾脏体积缩小,而颗粒则是由于少数肾单位代偿性肥大引起的。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2.3 病变与临床检验相结合 病变是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组织切和大标本来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不仅仅使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由该病变可能引起的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要分析可能引起的各种检验指标的异常。例如学生观察病毒型肝炎的病变时,用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来解释血液化验室转氨酶的升高。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同时就能早期联系临床,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在我院2004、2005级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应用与实践,教学效果优良,符合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李玉林.病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SpauldingW B.Revitalizing educationMcMasterMedical School the early years 1965-1974.Medical Education,1991,25: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