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梵高的三座城
沉迷于一个人物时,总会陷入疯狂的情报收集综合征中。解析他画作的色彩、研究他笔下的文字,揣摩他的秉性和脾气,伴随而来的或感动或欢喜都催生出更加强烈的想要了解他的欲望。真实的文森特·梵高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欧文·斯通笔下的励志青年、吴冠中欣赏的热爱艺术的赤诚小子,还是《至爱梵高》油画电影中善良而无辜的主人公?形形色色的传记、各种主题的展览和纪录片,都按自己理解的逻辑呈现他们心中的梵高,有的专注于他的艺术梦想,有的关心他的精神状态,有的挖掘他的恋爱情事,大家都想做“何谓梵高”的解答者。这一次,我用脚步来丈量,走一走梵高的三座城,并不为寻求什么答案,只想感受时空重合下他的气息。
阿姆斯特丹
(1877.5-1878.5)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一座水城,其市徽中的三个叉(×)分别代表了与水患、火灾、黑死病做斗争的精神。而城市名称词根里的“dam”昭示着“水坝”对于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市中心的水坝广场是阿姆斯特丹的起源地。我们的酒店就在附近,夏日的广场像极了节日狂欢的连续战场。活动宣传的街头横幅,飘扬着“we are not sick”(我们没病)的骄傲字眼。测试中的音响设备,撩拨着参与者们兴奋的神经。不过即使是艳阳高照、蓝天白云的夏季午后,阿姆斯特丹也会遭遇说来就来的大雨,这时再瞥一眼水坝广场上的游客,好多都穿上了印有“梵高博物馆”字样的塑胶雨衣。
对于第一次去荷兰的人来说,梵高博物馆是必须报到的景点。自从博物馆启用了新馆入口,参观基本上都进行网络购票,那些没有认真研读博物馆主页的游客,只能去现场排队碰碰运气。在我完成网上预约和付款的第二天,梵高博物馆就发来了几封热情洋溢的電子邮件,主要目的是提醒我参观的路线和如何租借语音导览器。邮件末尾,引用了梵高在一八七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写给弟弟提奥的信,并用鲜明的黄绿色突出这句“无论如何,你一定要常去博物馆”,这行文字让我感觉是梵高在呼唤我们进馆对话。
距离第一次去时隔五年,人流如织的场景依旧。新馆正在举办“梵高和他的向日葵”特展,除了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还有其他画家以“梵高在创作《向日葵》”为母题的画作。博物馆打出大幅提示,为了应对画中珞黄颜料的褪色问题,他们将不再出借人们熟悉度极高的《花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馆内不允许拍照,即使游客偷偷拍摄,效果也差强人意,因为每一幅画作都安上了玻璃。时有时无的反光挑衅着观赏者眼睛的敏锐度,人群中努力靠近画作驻足观看梵高笔触的参观者们看起来有些焦虑。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人们歌颂梵高是一个将生命的明媚在向日葵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人,但也有人说梵高热衷的苦艾酒所带来的致幻效果,使他看到的色彩偏亮,所以才会有灿烂到如此田地的向日葵。
主楼(旧馆)仍然按时间顺序和梵高在不同时段的绘画特点来走线布展,有三处用心的变化引起了作为再次参观者的我的注意。
一是辟出一块区域来陈列梵高的多幅自画像,位于进入主楼后的第一个参观区。自画像是向日葵之外知晓度最高的梵高绘画主题。几年前在香港的百货商店,买过一个印有梵高全部自画像画作的手提袋,包的基调是灰蓝色的,上面的每一个“梵高”都炯炯有神。每一张画作的眼睛都蕴含着特别的情绪,就像他的许多画作一样,有一种转动感和摄入感,让观赏者产生一种不知道是“你看他,还是他看你”的感觉。梵高的弟弟提奥的曾孙威廉·梵高(Willem van Gogh)和自画像上的梵高颇为神似,尤其是那双眼睛。自画像里的梵高都紧闭双唇,因为长期经济拮据导致的食物品种匮乏,黑面包配冷开水的饮食使得他很早就没有了整齐的牙齿。付不出钱请模特,梵高便学习前辈伦勃朗的做法,画起自己,他也在书信中感叹自己过于早衰的容貌。此次展出的自画像大部分以画廊传统的布展方式悬挂于墙上,有小部分按博物馆摆放展品的方式放置在玻璃柜里,因而参观者可以看得到画像的前后左右。暴露的钉子、粗糙的木板,有的画作反面夹着字条或是另一幅画。曾经在高中的美术课上,听老师说过贫困的梵高经常在做过画的布上铲了又画,画了又铲,因而他的一些画看起来色彩暗淡。二○一三年,梵高博物馆历时八年完成的研究计划“梵高工作室实践”(Van Gogh Studio Practice),也证明这种回收利用的做法在他所有类型的作品中都曾出现。不过,学界也有其他解释,梵高是在一八八五年之后才开始尝试鲜艳的色彩,这得益于工业染料的新发明。但是这些染料中有很多并不稳定,导致他的一些画作与原来的色彩相比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自画像区域的展览,还模拟他作画的场景,配上笔、刀、调色板、文具袋等,营造出梵高正在画画的氛围。
第二处变化是增加了描述梵高人际关系的说明图。用两面墙体呈现梵高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交往,用线条串起每个人物的照片。让我有些感动的是梵高的巨幅照片,那张几近被我们遗忘了的真实的脸,就这样放大在一堵墙上,冲击着我的视觉神经。打开今日的网络搜索引擎,梵高自画像理所当然地成了他本人的代言符号,甚至还被有创意的朋友们设计成了动态表情包,大家似乎都想不起来这个让我们觉得倔强、孤僻、脾气坏,可又不时显得可爱、特别的短命天才画家到底长了一张怎样的脸庞。镜头记录下的照片,定格在梵高十九岁时,一张不算瘦削的脸庞,线条却特别柔和,卷发虽显蓬松,明显有整理过的痕迹。如果在没有任何预设的情况下看到这张照片,我的直觉会让我相信那是一位诗人或钢琴家,有着灵巧的手指和思想。据说梵高非常不喜欢拍照,一生只留下了这一张照片,他在一八七三年一月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夹寄了这幅肖像照,当时的梵高正在海牙的画廊里工作。许多梵高传记引用过的另一张十三岁的照片已经被证实所摄人物为提奥。
上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章感悟4篇
下一篇:风电好时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