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治疗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方法 将纳入的64例UA患者按标准对照1︰1比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以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为治疗药,治疗组加服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汤药,按疗程服用。 结果 临床主症与兼症积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心电图改善对照组65.62%,治疗组87.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CRP值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治疗UA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关键词] 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同治;调补肝肾固本强心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114-03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心绞痛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失调、气血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寒湿内盛、湿热内生、痰瘀互阻等,临床症状极为复杂,虚实兼有。过去往往以气虚血瘀症多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饮食、心理等因素变化,UA的中医症候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气虚血瘀证型逐渐减少,痰浊瘀血闭阻证型却大量增加。单纯的西药治疗很难从多靶点阻断UA的进展,且治疗上又有诸多的弊端,但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的干预治疗优势,且毒副作用少。我们运用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治疗UA痰瘀互结证型患者,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UA患者均为2010年3~9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50~72岁,平均(59.61±4.85)岁;病程1~10年,平均(6.55±3.87)年;低危组20例,中危组1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9~73岁,平均(59.87±5.50)岁;病程1~10年,平均(6.37±4.16)年;低危组19例,中危组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和辨证辨病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相关内容[1]。中医辨证辨病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内容制定。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型者,辨证辨病兼具以下心血瘀阻、痰浊闭阻诊断要点:①心血瘀阻:a.主症:心胸刺痛,痛有定处,入夜为甚,或痛引肩背伴胸闷,日久不愈。b.兼症:心悸气短,怔仲不宁,面晦唇青。c.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脉络紫胀,脉弦涩或结代。②痰浊闭阻:a.主症:胸闷重微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b.兼症: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c.舌脉: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③诊断依据:a.主症两项以上加兼症一项以上。b.舌脉象。c.兼有上述心血瘀阻、痰浊闭阻表现者。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和辨证辨病标准者。
1.4 排除与脱落标准
观察对象年龄:男﹤38岁,女﹤43岁,心肺功能不全者,Ⅲ级高血压者,重度心律失常者,重度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疾患者,不具备痰瘀互结复合证者。受试者顺从性极差者,或发生特殊变化不能继续接受试验者,试验未坚持1/2疗程者。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UA基础治疗用药。阿司匹林肠溶片(厂家: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规格:100 mg×30# ,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日1次,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厂家: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 mg×48#,国药准字:H20066014 ,40 mg,日1次,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厂家:江苏无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5 mg×20#,国药准字:H32025391,12.5~50 mg,日2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中药汤药,组成:黄芪30 g,茯苓12 g,瓜蒌15 g,薤白10 g,川芎12 g,当归15 g,白芍12 g,石菖蒲8 g,水蛭6 g,桂枝10 g,山萸肉12 g, 香附10 g,炙甘草6 g,浓煎至200 mL,分装100 mL/袋,每次100 mL,日2次,口服。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①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离子、心肌酶学检查;②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情况;③心电图改良状况;④C-反应蛋白检测情况等。
1.7疗效评定标准
1.7.1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2],症状计量评分法:症状明显,常见,影响生活和工作者,计4分;症状明显,持续存在,不影响生活和工作者,计3分;症状时轻时重,间断出现者,计2分;症状轻,偶尔出现者,计1分;无症状,计0分。症状疗效评定:痊愈:主症与兼症基本消失,症状积分为0或积分之差>70%。显效:主症与兼症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之差在50%~70%范围。无效:主症与兼症无改变,症状积分之差<50%。
1.7.2 心电图改善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2],痊愈:心电图改善为基本正常者。显效:ST段降低回升0.05 mV以上者,T 波变浅或T波变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无变化。
1.7.3 C-反应蛋白的检测 在治疗前后分别采血1次,观察其变化情况。
1.7.4 心脏事件发生率 按基础方加减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
1.8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2.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与兼症总积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主症与兼症总积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2周后,两组主症与兼症总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与兼症总积分情况分析(x±s,n=32)
注:* 治疗前组间比较,成组t检验,t=1.239,P >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配对t检验,t=39.749,P < 0.01。ΔΔ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配对t检验,t=22.936,P < 0.01。Δ 治疗后组间比较,成组t检验,t = 4.345,P < 0.01
2.2 两组心电图改善状况分析
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改善状况分析
注: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电图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3 C-反应蛋白检测分析
治疗前两组CRP水平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2周后,两组CRP水平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CRP水平降低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表3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分析(x±s,mg/L)
注:*治疗前组间比较,成组t检验,t = 0.101,P >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配对t检验,t = 16.595,P < 0.01。ΔΔ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配对t检验,t=8.856,P < 0.01。Δ治疗后组间比较,成组t检验,t=14.871,P < 0.01
2.4 两组3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见表4。
表4 两组3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注:经χ2检验,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5 安全性评定
治疗前后查三大常规、离子、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等比较,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3讨论
中医学认为,UA属于胸痹范畴,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过去往往以气虚血瘀证多见,近年来,临床痰瘀互阻型逐渐大量增加[3],胸痹又好发于中老年人,此时肾气渐衰,肾阳虚衰鼓动五脏阳气不足,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养,发为胸痹;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火旺灼津为痰,痰热犯心,心失所养,遂发心痛[4],所以补肾固本不容忽视。据此,我们拟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方中黄芪为君药,宋《仁斋直指方》提出:“痰饮瘀血调气为先”,黄芪补益元气,具有鼓动血行之功,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4]。当归、白芍、川芎、瓜蒌、薤白、茯苓、石菖蒲、水蛭为臣药,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和营通脉;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化瘀,调畅气机;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茯苓健脾豁痰;石菖蒲化痰开窍利脉;水蛭疏经剔络,追拔沉混气血之邪。香附、桂枝、山萸肉为佐药,清·吴鞠通提出:“肝气久郁,痰瘀阻络”,香附为“气中血药”,疏肝理气,活血化痰止痛;桂枝既可通阳散寒,降逆平冲,又可温补肾中之阳,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山萸肉调补肝肾,补肾中之阴。炙甘草为使药,既可补心脾复脉,又可调和诸药。纵观全方,诸药合用,益气补肾化痰祛瘀,协同增效,相得益彰,共奏益气活血化痰祛瘀,调补肝肾强心之功。
对于UA的治疗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活血化痰祛瘀治标,益气调肝补肾固本。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和化痰软坚之法两者结合,既可使斑块消退,又可软化血管[3]。因此,痰瘀同治,虚实兼顾,能有效地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降低血清CRP值,减轻血管内皮炎症,防止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或增厚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加其稳定性。同时又可以软坚散结,使斑块逐渐消退,保护血管内皮功能[4],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生。
总之,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治疗UA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是全面考虑了UA气虚痰瘀互结证型的病因病机,注重了痰瘀活化,虚实兼施的治疗原则,符合任应秋教授“益气扶阳,养血和营,宣痹涤痰,通窍宁神”十六字诀冠心病的治疗大法[4]。遣方严谨,方药合理,疗效显著,预后良好,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46.
[3] 鹿小燕,曹洪欣. 冠心病从“痰瘀相关”论治探讨[J]. 中医杂志,2010,51(2):101-103.
[4] 赵步长,伍海勤. 中医脑心同治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129.
(收稿日期:201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