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弧氧化领域潜心耕耘
薛文斌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微弧氧化研究组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弧放电材料表面改性。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等课题7项。
采访是在薛文斌的实验室里进行的,这里虽然不是很宽敞,却承载着太多的激情与希望。从刚开始的懵懂学子到如今的副教授、课题组负责人,薛文斌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
应用广泛的微弧氧化技术
和许多研究人员一样,谈起自己的研究,薛文斌开始变得健谈起来:微弧氧化技术是指在普通阳极氧化的基础上,利用电化学手段,通过等离子体微弧的高温高压作用,激活在阳极上发生的反应,从而使铝(镁、钛、锆等)合金表面发生相和结构的变化,生长出致密的陶瓷膜,改善合金的耐磨、耐蚀性能和电特性、抗高温冲击特性。从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开始研究微弧氧化技术以来,德国、英国、美国、以色列、法国相继开展此技术的研究,目前,微弧氧化技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机械、交通、石油化工、纺织、印刷、电子、轻工、医疗等行业,已成为国际表面工程研究热点之一。
1994年,在获得了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硕士学位后,薛文斌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工作。该研究所从1992年开始研究等离子体微弧氧化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研究单位之一,并承担国家“863”计划相关课题。在设备研制和微弧氧化工艺、机理方面都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微弧氧化设备研制、微弧氧化机理研究方面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薛文斌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微弧氧化技术研究之路。回首过去,薛文斌坦言,“要想完成从学子到研究人员的转变,真的很难。”刚开始的时候,条件还很艰苦,但薛文斌硬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坚持了下来。那段日子让薛文斌至今难忘,也让他明白了技术和知识的重要性。1997年9月~2000年7月,薛文斌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1月,薛文斌公派赴日本广岛大学产学连携中心(VBL)和工学部应用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近年来,除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量子物理”、“材料化学与制备基础”、“材料腐蚀与防护”三门课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外,薛文斌还在微弧放电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领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较早地利用交流电源开展镁合金和钛合金微弧氧化研究,针对铝合金微弧氧化膜层中相组成及分布规律,提出一个新的形成机制,并根据增强体形态演化过程,提出一个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微弧氧化膜生长模型。
以人为本的新星计划
2000年,凭借“钛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膜生长技术”项目,薛文斌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薛文斌坦言,新星计划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他受益匪浅。“在入选新星计划之前,主要是个人研究,自己的科研视野仅仅局限在一小块上,很少关心此外的东西。申请了新星项目以后,需要自己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并有效管理,因此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科研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对很多问题,可以站到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考虑。”
作为微弧氧化课题组负责人,如今的薛文斌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如何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2002年,薛文斌参与研制的微弧氧化WHYH系列电源设备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4年“双极性大功率脉冲电源”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设备已经销往上海、广东、甘肃、四川等省市 ,经过几年的运转,设备性能稳定可靠、运转正常、操作方便,已为使用厂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研究单位培养了大量人才。
“能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开展探索是很幸运的”,对于能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业,薛文斌显得很满足。
上一篇:目的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下一篇:高校社区医院临床药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