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联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检查。同时联合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男33例,女31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62.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呼吸训练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进行,为期6个月,训练结束后行肺功能复查。呼吸训练主要有以下方式:缩唇呼吸:闭口,通过鼻进行吸气,以缩唇动作慢慢呼气。吸气与呼气对时间比1:2。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常规治疗及护理,给予解痉、抗感染、给氧及病情观察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主要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呼吸操等方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呼气峰值流速(PEF)、1s用力呼气量佣力肺活量(FEV1/FVC)、1s用力呼气量(FEV1)及最大肺活量(VC)各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对患者进行抗炎、平喘等常规对症药物治疗,并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患者呼吸功能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吸气时,用鼻深吸,且腹部可对抗置于该部的手的压力后并逐渐鼓起。吐气时手可稍微用力按压腹部,用缩唇缓缓吐气。保持吸气与吐气两者之间的时间比为1:2或1:3。训练时长为5min。立式呼吸。患者身体保持直立,双腿并拢,双臂做上举工作时开始吸气,双手放下时慢慢吐气,持续动作15次。参考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心理护理,保证其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饮食护理,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病房内的各种设施,同时要让患者做好应对噪声的准备,避免因为设备运行时所产生的噪声对患者产生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护理工作者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组,2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护理前各指标组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程较长,而且往往需要多次治疗,这无疑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担。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可知,B组32例患者训练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训练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肺弹性回缩力明显降低,在胸内压力增加及弥漫性小气道狭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气体的良好交换。同时缩唇训练能够延长呼气及吸气的时间,有效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呼吸训练中的缩唇训练,给予患者最佳训练方式及训练量,从而促使患者肺功能状况最大限度的得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与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生活的质量,等不良心理情绪。我院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研究表明,护理组患者的通气功能明显高于常规组,护理组患者的依从性也明显高于常规组,2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针对这一问题,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讲解病情的治疗前景和科学的治疗手段等,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综上所述,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在呼吸训练过程中,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