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4例临床救治经验总结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5至2010年1月5日我院儿科病房诊治的4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用咽拭子取呼吸道标本,冰壶保存立即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室,以实时逆转录核酸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RT-PCR)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4例患儿发病早期均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无特异性表现。4例均有发热,轻微咳嗽,肺部炎症体征不明显。2例有咽痛。所有病例均无呕吐腹泻症状。从起病到临床症状加重的时间为2~4 d,表现为呼吸困难。4例均有Ⅰ型呼吸衰竭,采用CPAP面罩无创通气。血常规起病时3例白细胞计数减少,仅1例明显增高。3例起病3~4 d,胸片示一侧肺部片状阴影,2 d后片状阴影大面积融合;1例起病第2天,胸片和肺部CT示左肺上叶肺不张、左中下肺炎、左侧胸腔积液。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 肥胖是容易发展成重症病例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5~9岁的患儿容易成为重症病例。提高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是降低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重症;儿童
作者单位:264200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儿科
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其进展迅速、病情凶险,死亡风险高。由于尚缺乏设计良好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作为依据,其疾病规律仍在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中。现将我科自2009年11月25至2010年1月5日收治的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4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和诊治体会总结分析如下,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救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例患儿中男1例,女3例。年龄5~9岁。3例为肥胖患儿,其中2例为重度肥胖。1例有重度脂肪肝、蛛网膜囊肿。1例10月前患支原体肺炎,已治愈。另2例既往身体健康。发病前均否认甲型H1N1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史,均未进行甲流疫苗的接种。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10月颁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第三版)》,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①持续高热>3 d。②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③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④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⑤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⑥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⑦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⑧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1.3 检测方法 用咽拭子取呼吸道标本,冰壶保存立即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室,以Real-time RT-PCR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均呈阳性。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呼吸系统 4例患儿发病早期均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无特异性。4例均有发热,体温38℃左右,流涕,咳嗽,不重,无咳痰,无呼吸困难,肺部炎症体征不明显。2例有咽痛。
从起病到临床症状加重的时间为2~4 d,表现为咳嗽加重,刺激性咳嗽,咳白色粘痰,偶带少许血丝,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鼻翼煽动,三凹征。3例患儿均出现一侧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右肺多见,之后1~2 d临床喘憋症状加重,复查胸片示原有片状阴影大面积融合。另外1例患儿发病2 d后就出现左上肺肺泡呼吸音消失,左中下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右肺可闻及哮鸣音,肺部X线和肺部CT显示左肺上叶肺不张,左中下肺炎、左侧胸腔积液。4例患儿均存在Ⅰ型呼吸衰竭。PaO2最低37.3 mm Hg, PaCO2基本正常。血氧饱和度最低64.8%。
2.1.2 循环系统 4例患儿均有明显的心率增快,其中1例出现精神欠佳,心音低钝,心电图显示Ⅰ、Ⅱ、aVF、V5、V6导联T波低平,心肌酶增高。1例血压下降。
2.1.3 消化系统 1例有肝功能受损,表现为肝脏增大,肝区叩痛,谷丙转氨酶增高,白蛋白减低,无黄疸和消化道出血。均无呕吐腹泻症状,与谢新宝等[1]的报道一致。
2.1.4 神经系统 2例出现反应迟钝、嗜睡,1例出现烦躁、易激惹。
2.1.5 免疫系统 1例患儿口周单纯疱疹复发,提示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2.2 实验室检查
2.2.1 血常规 起病时3例白细胞计数减少,均<3.5×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淋巴细胞减少,仅1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6.8×109/L,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占91%,其3 d后白细胞计数也明显减少,2.9×109/L,分类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1例血小板减少63×109/L。
2.2.2 CRP和血沉 3例CRP增高,最高58 mg/L;2例血沉增快,最高34 mm/h.
2.2.3 酶学指标 1例谷丙转氨酶增高,78U/L,血清白蛋白降低34 g/L。1例心肌酶CK增高,243 U/L,CK-MB增高,58 U/L。
2.2.4 肾功能指标 基本正常。
2.2.5 免疫功能 4例均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因外源性输入人免疫球蛋白,难以进行评估。
2.2.6 合并感染的证据 1例血支原体抗体IgM阳性,IgG阴性。4例血细菌培养和痰细菌培养未见病原菌生长。
2.3 影像学检查
3例患儿起病3~4 d,胸片示一侧肺部片状阴影,2 d后片状阴影大面积融合,进展迅速;1例患儿起病第2天,胸片和肺部CT显示左肺上叶肺不张,左中下肺炎、左侧胸腔积液。
2.4 机械通气参数
4例均采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面罩无创通气,使用Evita 2 Dura呼吸机,PEEP设置为5~7 mbar,吸入氧浓度(FiO2)41%左右。于机械通气7 d左右顺利撤机。
2.5 其他治疗措施
4例患儿保持半坐位,CPAP面罩无创通气间歇练习鼓腮动作。中成药血必净(50 ml/d)控制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奥司他韦(达菲)联合抗生素美罗培南抗感染,小剂量的甲泼尼龙[1 mg/(kg•d)]、人丙种免疫球蛋白[400 mg/(kg•d)]阻断炎症反应,沐舒坦300 mg/d持续静脉泵入。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联合应用阿奇霉素。
2.6 转归
3例在治疗15 d左右,1例治疗10 d后符合卫生部2009年10月颁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第三版)》的体温正常3 d,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的出院标准后出院。出院前复查胸片示肺部炎症基本吸收,有肺不张和胸腔积液者其相关的影像学征象消失。
3 讨论
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少数病例病情严重,进展迅速,病死风险高。因此,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有关资料显示,<5岁的儿童,尤其是<2岁的甲型H1N1流感患儿容易发展成重症。而我们观察到,5~9岁的患儿容易成为重症,与上述报道不一致,可能与年长儿机体免疫反应成熟,对病毒和细菌的全身炎症反应强烈,容易发展成重症,也可能与观察的样本数量少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总结。我们观察到,4例重症患儿中有3例为肥胖者,其中2例为中度肥胖者,提示肥胖是容易发展成重症病例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原因为肥胖者腹部脂肪聚集,腹式呼吸运动减弱,影响膈肌的下移进而影响肺的扩张。
重症病例病情加重多发生在起病后的第2~4天。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症状加重,表现为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血气分析显示Ⅰ型呼吸衰竭。部分患儿出现神志改变,表现为唤醒困难或反应迟钝、嗜睡、激惹、惊厥等。其中1例患儿起病第2天就出现肺不张、肺炎及胸腔积液,提示病情进展迅速。因此我们主张相对积极的干预措施:①机械通气: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加强气道管理。通常采用鼻导管、面罩等方式有效给氧,存在明显低氧血症且常规氧疗无效时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的指征强调呼吸异常和血气异常,机械通气时应有效动态监测血气分析,防止酸碱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我们观察的4例患者均采用CPAP面罩无创通气,使用达到适当氧合的最低PEEP水平。部分甲型H1N1肺炎患者发生气胸、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等气压伤,气压伤可发生在机械通气前(自发性)或机械通气后。也应警惕,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往往是气胸的预兆。②奥司他韦(达菲)的应用:4例重症患儿均按体重计算药量口服达菲5 d。4例重症患儿中有3例就诊时已经超过最佳时间窗。国内外经验均已证实,症状初起48 h内给予治疗,与临床结果的改善呈密切相关性。但对于重症患者,即使病程已经超过48 h,也应积极给与奥司他韦治疗。③糖皮质激素应用: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不高的患者不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仅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短期内肺病变进展迅速;常规措施不能保证有效氧合状态,并有迅速下降趋势。我们应用甲泼尼龙1 mg/(kg•d),连用3 d。监测未发现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④静脉丙种免疫球蛋白应用: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控制病情发展、促进疾病恢复有效。4例重症患儿小剂量丙种免疫球蛋白400 mg/(kg•d),连用3 d。⑤血必净的应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提到在全身炎症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应用血必净。⑥抗生素的应用:由于病毒对呼吸道防御功能的破坏、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及血白细胞的减低,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容易发生继发细菌感染。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报告77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中有22例(29%)合并细菌感染,其中10例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2]。尽管4例血细菌培养和痰细菌培养未见病原菌生长,仍按照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进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培养阴性可能与患儿医院就诊前已经不规则应用抗生素有关。血支原体抗体IgM阳性者给予2个疗程的阿奇霉素治疗。
提高对甲型H1N1流感重症的认识,及早发现,积极干预,从而阻断病情进展,才能有效降低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病死率[3]。
参 考 文 献
[1] 谢新宝,朱启镕,葛艳玲,等.儿童甲型H1N1流感12例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9,47:935-938.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acterial coinfections in lung tissue specimens from fatal cases of 2009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United States, May-August 2009.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09, 58(38):1071-1074.
[3] WorldHealthOrganization. InterimGuidancefromExpertConsultation.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ndemic (H1N1)2009VirusInfection [EB/OL].
上一篇:汽车轻量化先进焊接技术研究进展
下一篇:老年人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