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职副市长泔水淘宝记
技副市长、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副院长,这一连串闪光耀眼的头衔,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们把他与恶心的“潲水”联系起来。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的科学岛上,就有这么一位传奇人物,硬把恶臭的“潲水”魔术般变成乙醇、沼气、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能源。他的目标是从源头斩断“地沟油”“垃圾猪”回流餐桌和餐厨废弃物直接饲养畜禽等非法利益链,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赢”。
科技市长结缘酸臭潲水
2002年,39岁的姚建铭以博士身份挂职担任合肥市科技副市长。2006年开始,时任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副院长的姚建铭联合各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校,对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长期调查走访发现,该市饭店、宾馆、食堂等餐饮单位产生的餐厨废弃物去向主要是由私人付给餐饮单位一定的费用后,用拖拉机、三轮车等简易工具运往郊外用于喂养“泔水猪”,生产“地沟油”。也有部分餐饮单位的部分“潲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污水管道,进入市政管网,影响到污水管网的正常功能,有的餐饮单位下水道窨井中淤积的地沟油被人工收集之后也运往了地沟油作坊。
2008年年初,合肥市城管局委托蜀山区城管局进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置的规划和试点工作。蜀山区城管局、商务局又委托姚建铭牵头调研合肥市餐厨废弃物的产生特点和产生量专项课题。姚建铭不仅走遍了合肥大街小巷,还先后走访了宁波、北京、重庆、成都等餐厨废弃物处置企业或职能管理部门。通过考察、参观、交流,他认为,“泔水猪”“地沟油”等餐厨废弃物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其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我国对餐厨废弃物的处置技术主要是倾倒、填埋和焚烧,焚烧时产生的二恶英、填埋造成的渗滤液和排放到水中产生的富营养化现象和高COD值都会导致环境污染,增加治理负荷。同时含有高盐分的垃圾大量进入土地会导致土壤板结,环境危害很大。而合肥市每天产生这样的有机垃圾至少有500吨到600吨。因而要实现对“泔水猪”“地沟油”的源头剿灭,必须对合肥市餐厨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至此,姚建铭决定进行科学实验,将餐厨废弃物变废为宝。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姚建铭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50万启动资金支持下,带领几个科研人员,每天骑着三轮车从合肥西郊科学岛上的宾馆、饭店以及大铺头附近的酒店买来餐厨废弃物,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由于白天在阵阵令人作呕的酸臭怪味中做实验,晚上回到家里,他们连饭都不想吃。
垃圾变能源之困
经过反复试验,针对餐厨废弃物中的固、液、油脂等不同的特性成分进行处置分离,姚建铭等人发现餐厨废弃物通过同液分离后,固形物中淀粉含量达11%到16%,对其酶解、灭菌后接种乙醇酵母可发酵生产乙醇。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使技术有更好的可行性,姚建铭的研究小组自主研发了复合酶制剂,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发酵水平比原来提高了600%和420%。实验表明,这套餐厨废弃物能源化处置成套技术可将废弃物中的淀粉转化95%以上,淀粉产酒率达到50%,并呈现良好的重复性。通过这种能源化处置技术,既充分利用了餐厨废弃物内有机物中的能量,又避免了其作为饲料原料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
通过试验,餐厨废弃物中的油脂制作生物柴油,固形物先进行酶解乙醇发酵,产生燃料乙醇,发酵废液与餐厨废弃物的废液再进入沼气池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燃料,沼液沼渣则用作有机生物肥料。这样,最后产生的终端产品为四件“能源化”绿色“宝贝”:乙醇、沼气、生物柴油和沼渣沼液。乙醇、沼气和生物柴油,均属于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没有二次污染,还能带来较高的产值,缓解政府在餐厨废弃物处置中的经济负担,产出的沼气为生产本身提供热源,减少生产成本。
为了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姚建铭急切需要一个“现实版示范工程”。经过多方奔走,姚建铭募集到300万资金,决定以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为依托进行技术集成和产业化推广。2010年,姚建铭成立安徽科聚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当年4月,一座投资100多万元、日处理5吨的餐厨废弃物能源化生产线在合肥科学岛上正式建成运行,随后又陆续添加厌氧发酵罐和一座50立方米沼气池。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垃圾,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姚建铭透露,“我们这个处置中心以生物能源为主导方向,目的是不让餐厨废弃物重新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同时这套技术路线同样适用于处理过期变质、罚没食品的处置。”姚建铭介绍说,现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出,过期月饼、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塑化剂等层出不穷,曝光后这些问题食品大量下架、召回,然而它们最终流向了何处?如何处理的?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了怎样的损害?是否会改头换面重新成为消费者的食品?没有人知道。事实上,这些过期、变质、召回、罚没食品“善后送终”着实令商家和有关部门头疼,不仅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处理这些问题食品,而且当下采取的就地填埋、焚烧、重新利用等并不科学有效的处置方式,很容易产生次生污染。“问题食品处置的终点绝不是下架、召回、罚没,将这些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才是唯一科学的、可持续的处理方法。”姚建铭说。
记者在姚建铭的餐厨废弃物处理现场看到,餐厨废弃物被倒上操作平台后,工人们戴着口罩进行人工分拣和油水分离,拣出的是塑料杯子、餐巾纸等无法能源化的废弃物,固形物进入酶解等后续处理阶段。期间姚建铭掀开墙角一个蓝色大塑料桶盖告诉记者,里面的油脂是从餐厨废弃物中分离出来的,也就是“地沟油”原料,就是这种酸臭恶心、酱油色的油脂一直被很多黑心商贩提炼后重新回到老百姓餐桌。
姚建铭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申请后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企业于2010年被安徽省发改委评为安徽省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并获得2011年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然而,在餐厨废弃物处理成乙醇和沼气工艺程序上,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这也就是国内许多企业将餐厨废弃物简单分离后就直接卖给饲料厂的症结所在。说白了,这套工艺和其他转化的工艺链条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中,根本没有“地沟油”的市场利益链条牢固。
由于利润高,国内一些正规大型餐厨废弃物处置厂将餐厨废弃物固形物加工成饲料原料,提供给一些畜牧水产养殖饲料加工企业,拌在动物饲料中再出售给养殖企业。姚建铭介绍,这种餐厨废弃物到动物饲料转化。是借助于微生物转化技术,在8至12小时之内实现餐厨废弃物的微生物蛋白转化。但是,转化的程度和菌种的安全性问题,都引起广泛质疑。
公益民生工程期待政府作为
“虽然技术、设备和科研人员都不成问题,特别是技术支撑
体系非常成熟,但这项技术真正投入运用并不容易,”姚建铭说,“建设餐厨废弃物能源化处置中心的初期投入比较大,比如建一个日处理200吨的处置中心,需要投入上亿元,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项目很难找到应用突破口。”姚建铭坦承自己的成果叫好不叫座,全国202家从事餐厨废弃物处置的企业,目前还未出现一个能够正常全天候全负荷运转的示范工程,而且在建的项目又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对企业来说,虽然前景广阔,但一个处置中心上亿元的投资成本,让很多投资人望而却步。姚建铭曾经找到一些大企业,游说他们扶持该项目,可一说到投资回报周期长,对方以无法对股民交代为由婉拒了。
姚建铭从国外考察归来,瑞典、法国、丹麦对垃圾的处理给他留下很深印象:在巴黎郊区有一家城市有机废弃物处置中心,由政府出资3000万欧元建造,政府给承包运营商80欧元/吨的处理补贴,产生的沼气发电上网后再给一部分补贴,这样运营商每年的处理成本为500万欧元,而收入可达到800万欧元。因此,姚建铭认为,“餐厨废弃物处置新产业是具有市政公益性质的德政民生工程,一开始就全部市场化显然不太现实,投资人还有个接受的过程。餐厨废弃物处理如同生活污水处理一样,所关注的问题是处理的有效性,以及处理过程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项目运行后,不仅彻底杜绝餐厨废弃物排放,减轻污水处理负荷,减少河流面源污染源问题,而且还可获得大量的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作为处理工艺的能源需求,还可对外出售降低政府投入处置费用,大大缓解政府垃圾处理的经费压力。”为此,姚建铭呼吁,“科学家有责任找到适合中国的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但政府更有责任使企业在有限的政策条件下仍有动力投入。”
目前,全国33个城市运营的餐厨废弃物处置试点,虽然有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但短期内,酒店餐厨废弃物到“泔水猪”和“地沟油”的利益链条很难打破。“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才是打破这个链条的唯一出路。”姚建铭说。
目前,姚建铭的公司正在向合肥市领导提交一份报告,新规划是初步建设一个投资1亿元、年处理7.3万吨的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置成本测算为每年2186万元,每吨299元。但项目运行可实现年沼气发电量1160万千瓦时,产值580万元;年产工业油脂6700吨,产值1675万元;年产乙醇1200吨,产值480万元;有机肥供市政绿化,不列入收益范围。这样计算年产值总额可达2735万元,每吨餐厨废弃物综合产值374元。
上一篇:38例心脏直视手术呼吸道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