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生物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它主要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线索展开课程体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生物科学中基础和核心的内容,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及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全面提高全体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可见,生物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也是很多生物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为难的一件事情,通过自身的一些实践,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就会自觉地去钻研,主动地去学习,学习生物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 上好第一节课,树立好第一印象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接触的新科目,学生对于教师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所以在高中生物课中要努力备好课,上好第一节课,树立好第一印象,为学生学习生物开个好头,笔者曾经教过一届学生,由于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虽然初中的时候也开过生物课,但由于师资的原因,上生物课的老师并非专业的,所以生物课的开设形如虚设,很多学生还是不明白生物课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到了高二,又重新接触生物课了,他们既是高兴,又是好奇,有些又表现出无所谓,基于这些特点,笔者对第一节课非常的重视,不是照着课本讲绪论部分,而是把话题转到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通过这些,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并告诉他们要知道这些知识的原理,就要了解生物学知识,在这种开头方式的作用下,学生对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生物课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树立好教师的威信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作为生物教师,不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课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条渠道来树立自身的威信,让学生从心底去佩服你,从而做到“爱屋及乌”,喜欢上你的生物课。
①不管是上课还是课外,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要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答案,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②不断充实自己,具备各方面的能力,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问题,如具备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医学知识,以一个较博学的形象去赢得学生的喜欢。
③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和爱心,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法宝,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上自己的教师,自然也就会喜欢学习生物了。
④教学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知识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含着大量的有关生物科学的直观印象,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对合理灌溉、合理施肥、酿酒工艺和做腐乳的过程都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讲水分的吸收、矿物质的吸收、酶的特性等内容时,做到联系实际,很容易将内容引向深入,同时生物科学知识已应用到各个行业,如工业、农业、医疗、经济等,学生通过生物科学的学习了解相关的职业,如酶工程与酿造业、化工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与医疗卫生等,在这些基础上,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间接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主动性。
二、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表现出一种“走捷径”的形式,面对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学生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认为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表现出“学会”而不是“会学”的特点,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已是势在必行。
1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来自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学涉及的模型和图形来展开各种教学,模型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具,但很多时候都是教师拿着模型在讲,开始学生还觉得很新鲜,但久了就变得乏味,假如换另一种方式由学生自己去讲,效果就不相同了,通过角色的转换,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氛围也被带动起来。
2 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尽量地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若干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迫不及待地进行探究。
总之,做好生物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生物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研究,就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体会到生物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责任编辑 罗艳
上一篇:丁洁:让中国儿科科学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