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次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在冠心病相关知识了解各维度比较上,观察组患者对知识的了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过程、医疗服务过程以及健康教育三个维度上,观察组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冠心病
临床路径(CP)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由临床医师、护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员从社会、心理以及疾病的角度,针对某一种疾病采取程序化、多元化的预见性的治疗护理模式,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并且减少医疗支出[1]。而冠心病是临床中老年患者住院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器质性或者功能性的病变所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以及心肌需求不平衡的心肌缺血性的疾病[2]。研究中,将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运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次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96例,其中男性患者92例、女性患者104例,患者年龄在41~73岁,平均年龄为(59.29±9.82)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6例,对照组90例,经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患者均为首次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均住院接受治疗;无合并左心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均在7d以上;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不满足上述入组标准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整体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①患者入院第1d,向患者介绍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探访制度,并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告知患者需要的注意事项,为患者建立个体化的临床路径表;②入院2~3d,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并指导患者规划合理的饮食结构;③入院4~6d,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包括适当运动、均衡膳食、控制体重、心胸开朗、戒烟限酒、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生活规律;③入院第7~8d,告知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遵医行为的重要性,同时告知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可能产生的相关副作用;④入院第9~10d,指导患者进行病情的自我检测,正确测量脉搏、血压,按时服药并采取自我保健。患者入院后即建立起临床路径表,安排相关责任护士,详细记录每日的护理要点,由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1.4 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量表,于患者出院前1d进行问卷调查,由患者自行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结果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 在冠心病相关知识了解各维度比较上,观察组患者对知识的了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医疗机构成员所制定出的一种护理模式,使得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按照此模式来进行护理。怎样结合护理对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出临床护理工作路径,以促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这是当今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研究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冠心病相关知识了解各维度比较上,观察组患者对知识的了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过程、医疗服务过程以及健康教育三个维度上,观察组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黄玉.整体护理对冠心病介入诊疗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9):930-931.
[2]郑淑梅,杨秀兰,吕烨辉,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297-300.
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