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天眼中互联网医疗这件事儿
2000年的一天,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免疫学硕士学位的李天天将自己查阅医学文献的检索经验上传到网易空间,取名丁香园。2年后,丁香园成为专业的在线学术论坛。15年后,积累了大量医疗、医生、学术资源的丁香园迎来15岁生日,李天天也将开始他在医疗行业最大的一次布局——丁香园诊所。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不清晰
互联网医疗属于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李天天没有直接回答。按李天天的说法,他是按照医疗服务离患者的远近程度画这个圈的,“我没有特别关注这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他说。
医院的确是有围墙的,在互联网行业多年,学医出身的李天天见识过“体制内”做得好的产品,也见过不少“体制外”的失败,所以笼统地以“体制内”“体制外”来区分互联网医疗,在李天天看来是不可取的。他更愿意按照医生离患者的远近程度来对医疗流程进行划分。
面对面的诊疗是医患距离最近的时候,这是最核心的医疗行为。距离稍微远一点时,就是跟就医流程相关的了,比如诊前预约、诊前患者在互联网上的自助搜索,诊中支付、查看院内导航、查看化验单、诊后随访、取药等等,“这些相对于医患直接互动而言比较外围的工作,是互联网医疗介入最多的环节,几乎每个环节现在都有企业在做,所以这属于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呢?”李天天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比如患者管理,有些医院还是习惯用Excel表格来管理,“体制外”的公司主动提供App帮助医院管理院外患者,但是由谁来“买单”呢?所以互联网医疗的支付者到底是谁?这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李天天坦言,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看到有在业务C端真正形成商业模式的公司。
在医疗核心行为的外围打转儿,距离医患核心互动行为很远,支付方不明确,未形成真正与医疗本身服务相关的商业模式——这是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最大难题。
医生无法被互联网化
互联网医疗到目前为止提供的服务如何?李天天的评价是“穿透力偏弱”。挂号、导诊、宣教、查看化验单据等等,的确对患者是有帮助的,但这只是在优化流程,并没有实质地帮助患者解决病痛,患者依旧非常期待与医生面对面深入互动。
“优化流程和帮助医患建立起长期深入互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李天天说。互联网医疗到目前为止之所以没有碰触到医疗最核心的价值,最大的原因就是医生无法被完全互联网化。
互联网产业推崇流量带来的价值,李天天把流量分为两种——前流量和后流量。前流量会吸引消费者前往目标商品,但很难保持用户黏度;后流量也即“回头流量”,往往能吸引消费者再次消费或者深度互动,而且这种用户黏度一旦形成,将会非常牢固。
医生出身的李天天太清楚医疗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有多特殊——病患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偶发性,医疗行业无法像打车、餐饮那样提供非常标准化的服务,也无法实现流量驱动,相比衣食住行,医疗是一个低频的刚需,而非高频应用,所以医疗不太容易实现纯粹的线上,在医疗面前,前流量价值不大。
线上线下的结合应该是一个方向。
李天天认为医疗行业应该更重视后流量。但是如果要让后流量发挥作用,就不能止步于“轻问诊”,必须做线下,做“重业务”——也就是诊所。“很多投资人、创业者都不愿意做这一部分。”李天天说。重视后流量,才能有机会让互联网的力量抵达最核心的医患关系。
这盘棋很大,但是也要一步一步下。丁香园诊所并没有“遍请名医”,而是打算从慢病、常见病、多发病领域做起,以让每个家庭享受到家庭医生般的服务为目标。
“先有一个能够承载医疗服务的实体机构,让它承载医生跟患者发生面对面这种医疗服务的功能,然后再把这种功能变成一种回头流量,在医患信任的基础上促进医患再次、多次、随时随地的互动沟通,这时候移动互联网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收费模式也解决了,这是一个闭环。”李天天这样描述他的丁香园诊所所承担的功能。
丁香园的首家诊所将于10月在杭州开业,相关手续正在审批中。2015年7月20日,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到e医疗做客,畅谈了他对丁香园诊所的各种思考与规划,照李天天的说法,丁香园诊所的出现为行业带来的不是颠覆,而是对基层医疗服务和医患关系黏度建设的探索与重构。
线下是绕不过去的流程!
李天天对丁香园诊所的定位是“慢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工作”,以连锁经营的模式,试图寻找“标准化”诊所的建设途径。“建立标准化的诊疗流程,以标准化的诊疗手段来保证医疗质量,确保成本可控。”李天天说。
丁香园开诊所从线上做到了线下,从网络平台做到了落地的实体,在“互联网+”时代,这件事是不是有些不够“互联网”?面对公立医院、民营和外资医院,您如何定位丁香园诊所的“生存空间”?
李天天:作为医生来说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患者的,丁香园诊所的建设思路也是由此而生的。
互联网思维进入医疗行业后,出现了很多平台,患者可以网上问诊和咨询,但是在这之后患者的最终需求还是要到医院和医生面对面交流。那么患者的核心需求——与医生面对面——我们是无法通过互联网满足的,必须通过实际的医院或者诊所来实现。我做医生出身,非常清楚医生看诊也需要面对患者才能进行更具体的问诊和触诊等环节,因此“线下”是绕不过去的医疗流程。
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外资医院来说,不同的医院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也体现着不同的特点,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我对丁香园诊所的定位是做公共服务体制之外的有益补充,诊所会以“慢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工作”为核心,建设的关键词是“标准化”,即建立标准化的诊疗流程,以标准化的诊疗手段来保证医疗质量,确保成本可控。
丁香园诊所未来要做成连锁形式,要保证医疗质量,做到两个层面的标准化非常重要:标准化的就诊流程为患者带来了最高质量的服务体验;标准化的诊疗服务将根据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标准制定出来,很多疾病都有“到了哪一阶段将实行怎样的治疗方案”,这对控制成本非常有效。
中高年资足矣!
互联网起家的丁香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坐拥庞大而忠实的医生群体,期待形成连锁经营的丁香园诊所会与哪些医生签约呢?李天天的答案是:“我们的医生将是中高年资的主治医师,或者副主任级别的医生。”
医生是医疗行为的主体之一,针对自身定位,丁香园诊所会选择和哪类医生合作以保证医疗质量?
李天天:丁香园诊所的定位决定了我们和很多民营医院、私立医院、私人诊所在选择合作医生上的不一样。
为了保证标准化、为了确保“慢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定位的实现,与我们合作的医生主体不一定是那些特别牛的大专家,“名医”在这里反而是一种浪费。所以,丁香园诊所目前对合作医生的要求基本上是中高年资的主治医师,或者副主任级别的医生,这样的医生有充分的资质满足患者到诊所就医的需求。当然,如果遇到一些疑难病例,我们会请大专家会诊或进行院间转诊,目前招募到的医生也可以印证我们的规划。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跟大专家合作,但主体是这样一批医生。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医生定位为“全职医生”。国家多点执业的政策虽然正在一步步推进中,但是真正落实起来还比较慢。以浙江为例,虽然在多点执业上已经有很明确的政策了,但是大多数医生还是不敢走出来或者不便走出来。
家庭医生式的、朋友般的服务关系!
医患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往小说,这关系到某个患者和某个医生一天是不是过得顺心,往大说,这会变成一个严肃而深刻的社会问题。在李天天的丁香园诊所,他想打造的是这样的一种医患关系:希望做成真正的家庭医生式的、彼此像朋友般的服务关系。
丁香园曾经只关注线上的医生,那么转做线下以后,医患关系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了,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新难题。丁香园诊所将如何基于“公立服务体制以外的补充”这一定位建设医患关系?
李天天:我们希望打造真正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关系!医生和患者之间有非常深厚的信任和互动关系,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和一些自动化后台的辅助,每个医生都可以很轻松地管理更多患者,甚至让医生变成患者的家人、朋友这种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是公立服务体制内无法做到的,也是线上无法实现的。
这种医患关系的定位也同样是围绕着丁香园诊所定位得来的——通过标准化的流程,请高年资的主治或副高医生来服务,与患者建立长期的私人关系。
会员制将是丁香园诊所患者管理的主要方式,成为会员之后,患者会享受到诊所之外的相关服务,而这种服务将是主动式的服务。例如:护士上门体检、巡诊服务;传染病暴发后的科普与预防指南;与患者疾病相关的医学文章推送等。我们非常关注对患者服务逻辑关系的梳理,即:找什么样的患者、怎样完成诊疗过程、诊后如何建立持续的诊疗关系。
上一篇:学科整合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