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芳,百姓心中的“警察闺女”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陈艳芳,一脸的阳光与率真,她言谈举止中透出来的那股子豪爽与果敢,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风范。
今年,已是她进入公安战线的第16个年头。从河南省郑州市北下街派出所的一名普通片警到一名社区民警再到商城路派出所政委,她立足基层公安工作岗位,忠于职守,亲民爱民,扶贫助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成绩,先后40多次立功受奖:二级英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女杰……
老百姓亲切地称呼她为“警察闺女”,“百姓女儿”。
面对荣誉,陈艳芳总是很谦虚:“我没干什么大事业,就是为辖区群众服务,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去办,我愿永远为人民服务,做构建和谐社会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她告诉记者,百姓心中有杆秤,她永远不会忘记那杆秤。为人民服务的路还很长,不管以后走到哪里,她都会将自己放在那杆秤上称一称。
管城西街来了个“新女警”
警察,对陈艳芳来说是一个情结。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想长大之后穿上警服,伸张正义。”这样想着的时候,她甚至会觉得自己身上一下子就有了一股正气。
大学毕业后,陈艳芳进入郑州司法局工作,之后,她被调到郑州市公安局管城分局办公室做文员,“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警察”。不过办公室的工作让她觉得并“不过瘾”,她希望自己能在一线为群众做点事情。
1998年初,郑州市公安系统鼓励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锻炼,陈艳芳积极报名,并得到领导批准。当年3月,陈艳芳离开机关,来到相距不足500米的北下街派出所,开始了她的片警生涯。那年,她26岁。
初到辖区,她的工作任务是负责治安状况最复杂的管城西街。
管城西街,是一个狭窄细长的马路市场。常年摊贩林立、人车混杂、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收废品的、拉煤球的、卖菜的窜来窜去,不法分子混杂其中,入室盗窃、偷盗自行车、机动车案件几乎天天都有。
看着逼仄、混乱的街道,满怀激情、兴奋准备下基层大干一场的陈艳芳,犹如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有一刻,她甚至有点灰心,那么多大杂院,那么多居民、商贩,要搞好这里的治安工作,从何下手?
但退缩,绝不是陈艳芳的性格。既然是主动请命,就得义无反顾地向前冲,不光不能当逃兵,还得做出点名堂。于是,她每天都走街串户跟老百姓聊天,去居委会跟街道干部交流。那段时间,在管城西街,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女片警不厌其烦地向居民发放警民联系卡。
“经过深入调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治理辖区,给辖区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需要对这些开放式居民楼院实施封闭管理,装上大铁门,建上门卫房,以此提高辖区治安防范能力。”当陈艳芳把想法告诉居委会的负责人时,得到的反馈却是:“过去的管片民警也想把楼院封闭起来,但一直没搞成。”
陈艳芳是那种一旦认准目标,永不言弃的人。她的第一个改造目标是管城西街74号院,因为那院儿门口是个天然垃圾场,垃圾堆得跟个小山似的,谁从那过都得捂着鼻子。要想治理好,核算下来每户最少得交20块钱,几天下来没有一户响应。
要想让群众打消顾虑,改变观念,自己得先行动起来。陈艳芳二话没说,拿出自己当月的工资,请来民工开始清理垃圾。炎炎酷暑,烈日当头,冒着三十七八度的高温,陈艳芳带着民工,在蒸笼一样的热浪中,在酸臭呛鼻、人见人躲的垃圾场上,连续苦战了两天,终于把多年来钉在小区“门脸”的这颗“毒疮”挖掉了。
垃圾终于清走了,她又从家里拿出3千元钱,建起了门卫房,安装了大铁门,彻底改变了74号院的面貌。74号院的成功封闭,群众亲眼看到了效果,切身感到了安全和便利。她的努力换来了群众对治安防范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紧接着,1号院、22号院、19号院等开放式的9个楼院全部实施了封闭管理。
在那个夏天,为了辖区的“封闭工程”,陈艳芳四处奔波,汗水与泪水交织,皮肤晒黑了,胳膊上脱了皮。但她的付出没有白费,辖区的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刑事案件案发率几乎为零。
一个片警的分量
尽管如今的陈艳芳已成为一名领导干部,但辖区的老人总是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
陈艳芳刚到管城西街走访时发现,22号楼附4号的门一连数日没人开,上面贴满了水、电、气催款通知单。一打听,得知住的是瘫痪在床的82岁高龄的代学诗老人,老人晚年丧子,儿媳改嫁,只有一个孙子在高校读书。当她推开房门,刺鼻的臊臭味迎面扑来,过了好大会儿,她的眼睛才适应室内昏暗的环境。一位瘦弱的老人蜷缩在床上不停地呻吟着,掀开被褥一看,屎尿横流,揭开锅盖一闻,饭菜已经发馊。她没有多想,立即开始打扫卫生,里里外外收拾好后,她轻轻走到老人身边说:“大妈,我是新来的民警,以后我会常来看您,您就把我当做自己的闺女吧!”老人热泪盈眶,两只枯瘦如柴的手紧紧抓住她说:“老天爷开眼了,给我送来了个警察闺女!”
把陈艳芳当闺女的不仅仅是代大妈一个人,辖区的老人都这样称呼她。管城西街80号院的杨炳敬老人也是其中一位。杨大伯的老伴朱秀珍瘫痪在床,小女儿脑瘫,在轮椅上生活,杨大伯年事已高,身材瘦弱的大女儿杨文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一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七日,她到杨大伯家送年货。开门的是杨文,当她问杨大伯去哪儿时,杨文支支吾吾不说话,瘫痪在床的朱大妈在里屋呜呜痛哭,原来杨大伯住医院已经十多天了,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再看小女儿杨沛,裤子双膝磨得破烂不堪。怎么坐轮椅也会磨裤子?原来杨大伯住院,为减轻姐姐的负担,妹妹每天爬着到水房帮姐姐洗衣服。当陈艳芳在厨房看到年货只有两棵白菜和一点芹菜时,她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当即拿出300块钱交给杨文,让她赶紧去买些排骨和鸡肉,为两位老人炖汤喝。从那时开始,她坚持每个月为杨大伯家送去一些钱作为生活补贴。
帮助辖区群众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几乎是陈艳芳的日常工作。有人曾问她,“你天天这么累,值得吗?”陈艳芳说:“只有警民和谐诚信友爱,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
陈艳芳即将任职二里岗派出所指导员的消息传来后,管城西街很多群众放下手中的事情,敲锣打鼓,打着“留下贴心人,好民警陈艳芳”的横幅;还有6名群众手持六面鲜艳的锦旗一字排开,其中一面写着“百姓心中有杆秤,爱谁恨谁心最明”14个烫金大字,管城西街数百名群众跟随在后面。他们来到管城公安分局大门口,列队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陈艳芳请功,挽留她。
面对着满街的群众,她感慨万分,体会到了一个片警的分量。后来,她在一次演讲中如是说:“几年的片警生活也使我深刻感受到,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可他们却是那么的容易满足,只要我们能付出真情,给予他们起码的尊重,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些我们该办的实事,他们就会感激涕泠。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放下,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去鞠躬尽瘁呢?没有理由!”
“这是我们辖区居民的福”
到二里岗派出所出任指导员后,陈艳芳一次次深入辖区了解情况,根据辖区的特点推出了 “法制宣传栏”、“警情播报栏”、“小喇叭”工程等一系列新举措。接着在全辖区200多栋家属楼门口醒目的地方都刷上小黑板,公布民警电话,宣传法律规范及当前的治安形势和防范重点,传达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的有关通知等,使警民能够有效互动;在辖区民警中开展“小喇叭”工程,让每位社区民警手执喇叭“打更”,宣传安全防范知识,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防范意识,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
刚开始,很多民警抹不开面子,她就拿起喇叭,选取居民们多数在家的傍晚,到辖区给大家做示范,“辖区群众请注意,天气转冷,请大家关好门窗,注意防寒、防火、防盗!”。她用一声声亲切的话语,身体力行地引导大家:“当一个人心里装满群众的时候,你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真实。”
“小喇叭”工程开展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效的提高了群众的防范意识,减少了可防性案件发生,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如今,“小喇叭”在辖区已深入人心,并在全市公安系统得到大力推广。三条措施的实施,使辖区全年发案率急剧下降。
为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范,陈艳芳又组建了一支由200多名老同志参加的“夕阳红”义务巡逻队,发现可疑人员及时盘查,警民联手打击犯罪。这支队伍自2003年成立后,义务保管无锁车辆164辆,提醒居民落锁车辆110次,发现张贴小广告160人次,提供案件线索46条,抓获犯罪嫌疑人8人。辖区可防性案件逐年下降7%,邻里纠纷大大减少。
2004年元月7日上午,陈艳芳把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和全国“二级英模”的一万元奖金买了5000公斤面粉,奖励给了辖区200名“夕阳红”义务巡逻队员。
作为一名所领导,在加强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同时,在治安防范工作方面,她带领全所民警坚决打击犯罪、追捕逃犯。尤其是在 “追逃”等专项斗争中,她干脆天天吃住在派出所,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对辖区公共场所清查时,该所抓获了广西杀人在逃人员雷晓和重伤他人在逃人员刘胜利,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几年来,在繁重的工作压力面前她都是尽量使自己镇定自若,忙而不乱,打防并举,确保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尽心尽力地为辖区群众服务,使陈艳芳第二次荣获了“绿城卫士”的称号及1万元奖金。当时临近“双节”,她用1万元奖金和从工资中取出的2000元钱,购置了2500公斤面粉、100桶食用油、100床棉被等物品,送给辖区100名治安先进人员和部分特困户。辖区居民海大妈含泪给分局领导写信说:“遇到这样的民警闺女,是我们辖区居民的福。”
由于常年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搬运新村群众自发地将其家属院改为“艳芳家属院”。
“好闺女”带来了“帮扶团”
有人说,陈艳芳多年的工作中,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真情。她为辖区群众付出真情,辖区群众回报她真情。下雨天,会有很多人为她撑伞;发现她一有点头痛脑热,马上就把药送到她手里……她与社区群众真诚相处的细节,举不胜举。
2006年,陈艳芳调任管城分局副局长, 四年后,任职郑州市商城路派出所政委。岗位变了,爱民之心却始终如一。逢年过节时,她总是心系群众,送上自己的爱心。
虽然不再是片警,但她依然牵挂着辖区的群众。2006年春节,为了能让辖区10名平时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她拿着尺子带着社区民警走进了她们家,为她们丈量尺寸,用自已被评为“全国劳模”所获的一万元奖金订做了十件大红色的新棉袄,同时为辖区200名治安积极分子每人准备了一桶食用油。王景兰大妈摸着刚穿上的红棉袄,激动地流着泪说:“还是共产党好,还是艳芳闺女想着俺呀。”中秋节前,她仍然是用自己的奖金,购买了400斤月饼、200壶食用油等,慰问孤寡老人、特困户及治安积极分子。
直至2013年,已是陈艳芳与辖区群众共度新春佳节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她将10余万元奖金全部拿出来,帮扶困难群众、奖励治安积极 分子2000余人次。而如今,陈艳芳已由当初的个人捐助,发展成“艳芳帮扶团”了。
“只是我自己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希望能够更多的人来参与扶危济困的活动中来。”陈艳芳说。2010年,她与部分全国青联委员、河南省青联委员共同组成了“艳芳帮扶团”,由“一人帮”变为“众人帮”。帮扶团的成员有政府官员也有企业家,还有小学校长、医生、文艺工作者。
由社会各个行业的爱心人士组成的“艳芳帮扶团”,也在以自身的力量践行着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今年春节,陈艳芳与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表演艺术家海波、河南省剧协副主席、省豫剧三团总支书记兼副团长贾文龙等一行人走进郑州市管城西街94号院内,为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一起将精心购置的200袋面粉、200桶清油、200瓶白酒以及200多斤大肉,分发给陈艳芳曾经工作过的商城路社区、交运小区、新南社区的困难家庭和社会治安积极分子。考虑到辖区一些老人做饭不方便,细心的陈艳芳等人专门交代商家将肉分成饺子馅、肉丝、肉片等分别包装起来。此外,“艳芳帮扶团”成员还给40户特困家庭每家发放了装有200元钱的红包,献上精彩的文艺节目,让群众欢欢喜喜迎新年。
“艳芳闺女回来了!”对于“艳芳帮扶团”的到来,辖区群众总是欢天喜地。一见到他们,辖区的大妈、大伯们就拥了上来,有的拉手,有的攀胳膊,并给陈艳芳戴上大红花,拉着她一起扭秧歌。海派传人、表演艺术家海波一亮相,也被大爷大妈们拉着嘘寒问暖。海波说:“每次参与基层送温暖活动,自己都被幸福包围着,作为‘艳芳帮扶团’的一名成员,感到很自豪。”
群众开心,就是陈艳芳最满足的时候。有人问过她:“这么多年,你过得这样清苦,干得这样拼命,谁会记得?”
她还是那句话:“百姓心中有杆秤!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杆秤。为人民服务的路还很长,我们的公安事业任重道远,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将自己放在那杆秤上称一称!称一称自己是不是鞠躬尽瘁保了一方平安,称一称自己对老百姓是不是真心真情!”
责任编辑 冯群
上一篇:把握好行情的节奏
下一篇:要多看的:最新的那些市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