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我国进口特点\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十五”以来我国进口的特点
(一)进口目标开始由单一走向二元化
从“六五”至“九五”,我国进口目标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进口提升国内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进口替代。而“十五”以来,进口目标逐步走向二元化,除了满足国内对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和消费品的需求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减少贸易顺差也逐渐成为进口的目标。
进口目标的变化与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关。我国“九五”期间贸易顺差为1494.5亿美元,“十五”为2125.4亿美元,“十一五”激增至11162.3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从2001年的2121.6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28473.38亿美元。国际收支不平衡对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日益显现,国际上要求我国承担全球经济再平衡责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此情况下,我国进口目标开始由单一转向二元化。“十一五”最后两年,我国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大幅下降,进口对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开始显现。
(二)外商投资企业仍为进口第一大主体,但进口占比呈先升后降态势
“九五”期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超过50%,成为我国进口第一大主体。“十五”和“十一五”(截至2009年)期间,这一格局得以延续且有所强化。“九五”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为53.3%,“十五”和“十一五”(截至2009年)上升为56.6%和56.5%。不过,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呈先升后降态势。2001—2006年,这一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口中的比重,与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十五”以来,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在73%以上,在一般贸易中的比重则不到1/3。“九五”期间,随着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外商投资企业也成为进口第一大主体;“十五”以来,随着加工贸易地位稳中趋降,外资企业进口比重也呈先升后降态势。
(三)初级产品进口占比明显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下降
与“八五”、“九五”相比, “十五”和“十一五”(截至2009年)期间,初级产品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八五”至“十一五”,该比重分别为15.97%、18.54%、19.92%和27.85%。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和有关原料进口占初级产品进口的比重,从“八五”的26.1%升至“十五”的41.1%和“十一五”的45%。这是我国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后,对国际能矿资源依赖加大的结果。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则有所下降。“八五”至“十一五”,这一比重分别为84%、81.5%、80.1%和72.1%。
(四)机电产品进口占比总体上升,但近年来有所下降
“十五”以来,机电产品进口比重总体上升,从44.96%升至50.1%。机电产品进口比重增加,推动了我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了我国提升对外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推动了我国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五”以来,机电产品进口占比呈先升后降态势。“十五”期间为53.1%,“十一五”降为49.6%。这是初级产品特别是能矿资源进口在我国进口中占比迅速上升的结果。
(五)高技术产品进口显著增加,但进口技术外溢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6—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规模从2473亿美元升至4127亿美元,年均增速13.7%。高技术产品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
然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两大行业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主体。2005—2009年,这两大行业产值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在50%和30%左右。外资企业在这两大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2005—2009年,三资企业两大行业产值中的比重分别在70%和90%以上。我国高技术产业这种现状,决定了高技术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能矿资源进口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十五”以来,随着我国进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中期,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能矿资源进口在我国进口中比重上升,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我国原油进口占世界比重从2001年的3.3%升至2009年的9.2%,成为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我国从煤炭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9年我国硬煤净进口全球占比13.9%,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煤炭净进口国;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进口成为影响包括石油、有色金属等许多大宗商品供求基本面的重要力量。
二、“十五”以来我国进口成就
“十五”以来,我国进口环境最显著的变化是加入了WTO,开始按照WTO规则推动进口自由化与便利化。我国关税总水平由“入世”前的15.3%降至2010年的9.8%;我国在削减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规范化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截至2010年,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符合WTO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在进口壁垒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我国进口规模迅速扩大,从2001年的2435.5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13948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1.4%,远高于同期世界进口10.1%的年均增速,也高于改革开放以来进口16.4%的年均增速。我国进口的全球占比从3.76%升至9.69%,在世界进口中的排名从第6位升至第2位。
(一)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中长期增加要素供给和推动技术革新方面:首先,进口机器设备、零部件等中间品直接增加国内资本积累,增强产出能力;其次,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资源集约有效利用;第三,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技术外溢,一方面减少国内企业的研发时间和费用,另一方面为国内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有利条件;第四,进口短缺的能矿资源有助于缓解国内资源供给瓶颈;第五,适当进口消费品有助于增加开放竞争压力,推动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革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
(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五”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呈现两大显著特征:一是重化工业大规模扩张,二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进口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业的大规模扩张从进口中获益良多。以工程机械和冶金装备两大行业为例。工程机械行业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仅2005—2008年进口额便从30.64亿美元跃升至60.16亿美元。发动机、关键液压及部分传动部件,信息化控制元件包括电子元件、液压元件、传感元件等都采用国际品牌产品,提升了该行业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年均增长28%,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冶金装备行业稳步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十一五”期间,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冶炼、轧制与铸造等冶金专用设备年进口额稳定在16—18亿美元,对提升我国冶金行业生产能力、推动钢铁和有色金属产能快速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五”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增加4.8倍,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五大行业产值都实现了快速扩张,进口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五”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国通过扩大进口、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和鼓励自主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两个行业为例。我国通过进口风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所需关键设备与零部件,推动了这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制造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风电装备制造能力接近2000万千瓦,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并开始少量出口。光伏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已超过600千瓦,居世界首位。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接近5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生产总量的50%左右。包括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元器件材料和储能材料等在内的电子材料,是我国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新材料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掌握了不少电子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包括千吨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光纤预制棒和高速拉丝技术等;产品种类逐渐丰富,新产品不断得到开发,行业结构趋于优化。
(四)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进口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物化型溢出效应比较明显。中间品进口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57个百分点;资本品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44个百分点。同时,进口的技术外溢效果受到国内人力资本和研发状况的显著影响,使得人才和研发投入较多的东部地区,进口的技术外溢效果更加明显。
进口对我国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这得益于我国对进口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力度不断加大,在高技术产业体现得尤为明显。“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大中型高技术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大幅增加,最高年份费用较2000年增加7.2倍,医药制造等五大行业分别增加2.6倍、13.2倍、4.1倍、3.1倍和17.7倍。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件数大幅上升。2005—2009年,大中型高技术企业专利年均申请33348件,是2000年的14.9倍;医药制造等五大行业专利年均申请分别为3370件、838件、22161件、4162件和2817件,分别是2000年的6.2倍、10.6倍、20.2倍、15.8倍和11倍。
(五)推动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十五”以来,对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发明技术专利等的进口,推动了重点行业产出规模的扩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使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工程机械行业出口额从2001年的6.68亿美元跃升至2008年的134.22亿美元,且从2006年起贸易逆差转为顺差;重型机械、冶金设备、通讯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设备、机床工具、船舶、汽车、建材、石化等主要制造业出口规模均迅速扩大。剔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十一五”期间这些行业出口年均增速都在22%以上,冶金设备和通讯设备出口年均增速在40%以上,电力设备和船舶的出口年均增速则在50%以上。
三、“十二五”进口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一)国内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进口综合效应
扩大消费需求要求我国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特别是在目前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消费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我国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提升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以进口带动自主创新。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进程、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我国加快扩大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资源需求。
2、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为扩大进口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出口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出口创汇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扩大进口所需外汇能够得到充足保障。
3、人民币价值坚挺对扩大进口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可以预计,在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形势下,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化,人民币将存在较大升值空间。人民币价值坚挺有利于降低进口品的人民币价格,对扩大进口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4、“走出去”步伐加快将带动进口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在当地进行精深加工,从而扩大资源性半成品和成品进口。
(二)国际经济形势
1、全球经济再平衡要求我国扩大进口
尽管我国与美国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责任归属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可以预计,只要美国贸易逆差仍在扩大,那么要求我国扩大进口的压力就会不断增加。而从实际行动看,我国其实已通过扩大进口主动承担一部分全球经济再平衡责任。2009、2010两年,我国进口规模占全球比重明显上升,便是例证。
2、美国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为我国扩大进口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
目前,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农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美国为扩大出口,已开始改革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体系,放宽高技术产品出口。我国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与美国加强谈判和沟通,争取美国逐步放宽对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
3、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扩大进口提供一定有利条件
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虽然不会有实质性改变,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预计将在我国周边国家和东亚、东南亚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提高我国进口周边国家丰富能矿资源和农业资源的能力。
四、未来进口变化趋势分析
一是进口增速预计进一步提高,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二是进口主体结构预计发生变化,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口中的比重下降,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进口中的比重上升。三是进口产品结构预计发生变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比重上升,能源、原材料比重下降。四是进口贸易结构预计发生变化,加工贸易进口比重进一步降低,一般贸易和其它贸易进口比重上升。五是进口来源地结构预计发生变化,美国、欧盟、日本等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上升,中东、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能矿资源富集地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下降。六是人民币在进口中将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及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进口贸易中。
五、“十二五”进口工作需处理好的四个问题
(一)进口双重目标的主次关系问题
下一步进口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即减顺差。下一步进口应以前者为主要目标。
(二)进口产品结构问题
应优先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与关键零部件等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品。其次鼓励进口能矿资源,进口重点可从原材料转向半成品和产成品。对消费品进口则只应适度扩大,而对奢侈品进口则不应进行鼓励。
(三)扩大进口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
需要加大对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变“拿来”为“自有”。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国外知识产权,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再创新,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要加大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有利环境。
(四)进口政策与国内产业政策的对接问题
根据国内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进口鼓励政策,重点鼓励有利于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和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的先进技术与设备,重点鼓励有利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设备,重点鼓励有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先进技术与装备。
下一篇:浅析工具行业销售\生产管理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