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为何成了“做,作”
由于合作学习具有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了主要学习方式。尤其公开课、观摩课更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合作形式,就桌凳摆放来看:或茶馆式、或半圆形、或马蹄形等;就分组人数来看,三人一组、四人一组、五六人、七八人不等,五花八门,热热闹闹。然而,不管内容、不求效果的合作学习也频频出现。表现在:
1、学生不会合作。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没有提出具体的合作目标,学生围桌一坐,面面相觑,不知要干什么,只是我行我素,自由活动,乱作一团。这种“合作”只会给学生提供抄袭、甚至打闹的机会,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没有给学生充分合作的时间。许多时候,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交流、讨论,教师怕影响后面的内容就急于让学生反馈,结果同学们回答不上或只能是个别尖子生唱主角,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3、平时不合作,临时抱佛脚。有些教师平时教学中很少有或根本没有合作学习,公开课、观摩课突然合作,学生不习惯,反而弄巧成拙 。
4、教师没有做平等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一个劲儿地向学生提问题,让他们干什么,不要干什么,依然牵着学生鼻子走,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 。
5、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评价形式,诸如 ,大家边拍手边齐声说:“嗨、嗨,你真棒!”、奖励小红花、智慧星等,但“掌声”和“鲜花”只送给个别学生,而让小组内其他同学感到失落、不满,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6、形式上合作,实质上“换汤不换药”。教学中虽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改变了传统的“秧田式”排位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让各个小组很好地讨论、协作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出现了形式不能为内容服务的假合作。
以上几种形式,说“合作”倒不如说是“做作”,为了充分展示合作学习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我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合作的方法教给学生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起初让他们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组内每个成员必须担当一定的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等,并且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教给他们“扮演”这些角色的方法和要领,这些角色过一段时间轮换一次,让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担当各种角色的快乐,学习到相应知识。
二、把选择合作伙伴、合作方式的自由还给学生
学生之间彼此了解最清楚,分组时应先让他们自愿组合,教师再看全局,若发现某组搭配不均衡 ,如:某组尖子生相对多,某组全是学困生,某组男女生搭配不均匀等,应适当进行调整,但要委婉说服,征得他们的同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不能采取命令式,一意孤行 。在合作方式的确定上,应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最适合他们小组、他们最喜欢的方式活动,以便使他们发挥得最好,不要千篇一律,强人所难。
三、把合作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小组讨论、交流比部分尖子生脱口而出要费时多,但它却能调动起大部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合作学习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社会等生活中,合作伙伴还可以是亲人、邻居、朋友等,从而使同学们的合作学习有广阔的空间。
四、让合作学习因教师的参与更完美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走下讲台把心贴近学生,和他们一起交流、活动,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干什么”,尽量避免说:“现在请你们讨论、商量”,而教师却袖手旁观;也可巡回于各个小组之间,对学习上有问题、合作上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帮助;还可以起联络作用,把组内的合作变成组间的合作,把生生互动变成师生互动,最后形成全员互动。
五、合作学习中要有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成绩和荣誉就应该属于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因此,“掌声”和“鲜花”不能只送给个别代表,而应送给小组集体,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員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合作学习中去。
六、让合作学习的取舍决定于内容
合作学习虽然有它诸多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没必要节节课都要合作。一般来讲,问题具有开放性、有一定难度,需要多人合作的内容宜采用合作学习,而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一读而过,没必要再去交流、讨论,浪费时间。“合作学习、宁缺毋滥”已对目前滥合作、假合作敲响了警钟。
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做到适时、适当与适量。让课堂因合作学习而精彩,让学生在感受到合作快乐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莫让“合作”变“做作”。
推荐访问:成了
上一篇:利用生活资源,激活学生写作动力
下一篇: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