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反邪教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摘要】邪教组织近些年来将触角深入高校,企图将在校大学生作为邪教组织发展的对象。邪教组织利用隐蔽的手段,扰乱学生的视听,混淆他们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危害,同时也不利于培养人才。高校作为培养有文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面对邪教组织的巨大危害,认清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面临的困境与现实挑战,采取多种措施同邪教进行斗争。
【关键词】高校;反邪教;挑战;对策
一、高校反邪教教育亟待加强
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关注,高等教育似乎朝着努力灌输知识,帮助学生获取各种社会岗位需要的证书和技能,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课程被忽略,如从事反邪教警示教育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则被视为空谈大道理,学生逃课、缺课现象严重。高校在舆论宣传形式上过于陈旧,没有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索学生津津乐道、便于接受的形式去引导和教育。很多学校在反邪教宣传上,内容枯燥,陈旧,缺乏时代的气息。方式落后单一,主要依靠学校的相关宣传部门张贴海报,制作板报等形式宣传邪教的实质和危害。这种单项的内容输入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加之现在的邪教势力渗透形式多样,往往不易察觉,更加凸显高校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效果乏力。在开展反邪教活动中,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对于高校学生缺乏吸引力,参与积极性不高。总结高校的反邪教工作思路,都是类似的模式,缺乏创新。往往注重在课堂上讲授邪教的种类、实质、危害和识别手段,理论灌输色彩浓厚。在实践环节,往往形式落后,甚至出现空白现象。长效机制不健全,形式简单的宣传活动和参与活动往往一阵风,雁过不留痕,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体会,学生的自我辨别意识和識别能力提升不显著。高校更侧重于校园内部活动的开展,没有有效利用社会的广阔资源,借助的平台比较单一,效果大打折扣。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高校反邪教教育中屡见不鲜,必然导致反邪教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也显示着高校反邪教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多方面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升反邪教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反邪教教育面临的挑战
1、邪教利用转型期的思想真空趁虚而入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种价值取向并存,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急剧的社会变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人们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精神上的巨大空虚。一些邪教组织势力利用未被彻底改造过的民间迷信文化,趁虚而入。大学校园作为一方净土,也未逃脱邪教势力的渗透。大学生群体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一部分人会出现新的不适应,一些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因为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产生迷茫和失落心理,甚至产生信仰危机,对主流的一些价值理念持嗤之以鼻的态度,认同感降低。社会中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发生,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不满,有些大学生企图用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去影响社会。一些邪教组织恰好利用大学生的这种略显幼稚的心态混淆视听。“法轮功”组织就是一个典型。
2、大学生的特点促使其成为邪教易感群体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社会的精英,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素质较差,社会经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邪教侵害能力较差。当他们在遇到学习压力、就业焦虑等现实挫折后,容易迷茫、彷徨,甚至自暴自弃、迷失方向。其次,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全,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无法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一部分心理健康欠佳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思想一旦与邪教组织宣传的某些思想有相似或者吻合的地方,容易被邪教组织诱惑陷入歧途。大学生崇尚“个性”,喜欢走不同寻常路,存在反主流倾向。当今各种社会体制、思想、规范、观念的并存和相互碰撞日益明显,一些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解读表面化,肤浅化。少部分学生对政治产生迷惑,甚至出现反主流社会的情绪。对社会不满和对周围事物的诸多不满意使他们对社会事物持有怀疑和敌意态度。他们企图用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去影响社会,而邪教组织刚好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3、邪教利用网络群体心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入
去个体化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人在群体中容易受到团体的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的自我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从而缺乏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响,在网络群体中影响更为深远,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深刻,容易造成网络群体心理取代个体心理。因此,邪教组织会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大面积宣传邪教邪说、散步谣言,施加网络群体心理压力,进行邪教思想的渗透,从而影响网络群众的是非价值判断,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三、新时期高校反邪教教育工作的建议
1、提高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实学生健康思想
拜金主义、急功近利、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在当代社会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邪教打着伪科学的名义容易使学生产生迷惑心理。基于此,要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觉抵御邪教组织的不良侵袭。高校利用选修课、实践活动课广泛普及历史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体育知识、宗教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生理健康知识等,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辩证的社会观。对待社会中的各种邪教现象、伪科学进行实质揭露,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2、宣传宗教常识,揭露邪教面目
宗教是一种精神信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对于人们的道德评价,文化熏陶、心理暗示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认识人生和世界的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而邪教常常打着宗教的旗号出现,在宗教的伪装之下开展活动。但其实质是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它总与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伦理道德相对立。学校要大力开展宗教常识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3、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科学精神和扎实的科学知识是防范邪教组织有效渗透的有力武器。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对校园中出现的邪教组织渗透的苗头高度重视,争取邪教组织势力不扩散,扼杀在摇篮里。通过深人开展“科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崇尚科学、走向文明”等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科普教育活动,宣传和推广科学的观念和精神,促进学校校园文明程度的提高。深化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反邪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广大师生与邪教绝缘。
4、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做好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
与邪教组织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取得成效,学校各部门之间应该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壮大反邪教组织力量。这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要求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开拓反邪教组织工作新局面。
5、构建反邪教宣传教育双线体系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群体当中的应用与普及程度更高。微信、微博等微技术平台是高校学生应用最为广泛、且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媒体应用软件。学校应该敏锐地观察到这一新形势的有利方面,充分运用新的技术平台,构建反邪教宣传线上线下并行的双线体系,从而使反邪教宣传更为深入地走进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高校可以创建相关的反邪教的微博,及时发布活动预告,创新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反邪教活动深入人心,并且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微博进行相关推广,扩大反邪教宣传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从而提高反邪教宣传教育效力。高校可通过创建校园反邪教微信订阅号,以案例或者科学理论形式,弘扬社会正气,传递反邪思想。
6、拓展教育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反邪教网络文化活动
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学生群体的现实情况,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普遍存在的疑虑,突出重点,建设反邪教的阵地网站,打造反邪教网络文化精品。同时利用新兴的网络传媒工具,如论坛、博客、微博等,引导学生参与正面报道和参加网络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反邪手机报”、“反邪彩信”等多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扩大宣传面,科学整合资源,建设反邪教网络文化体系。全方位,多角度的构建反邪教阵营,提高反邪教组织的力量。
7、拓展平台,积极开展反邪教网络宣传攻势
高校目前的反邪教宣传力度缺乏,主要通过课堂中的相关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或者借助某个“宣传日”或“活动日”搞运动式宣传,往往流于形式,借助的平台较为单一,教育的手段比较传统,学生的参与度、接受度不高,互动性不强,实际宣传效果不明显。这种宣传方式未与当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相衔接,也不能发挥当前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高校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生上网状况,积极建设反邪教阵地网站,主动链接“凯风网”等反邪教专业网站,打造反邪教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通过高校内部论坛、校园广播电台、师生博客微博等信息平台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正面报道和网络反邪活动。
邪教组织危害性大,渗透到高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也影响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高校在反邪教组织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面对严峻的形势,高校各部门必须重视,采用多种方式,联合各部门力量,与邪教组织进行长期而严肃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高校校园一方净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成长成才,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 进, 周 萍. 高校学生误入邪教歧途的心理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 科学与无神论, 2003(2).
[2] 用永平. 论邪教对青少年的心理控制田[J]. 焦作大學学报, 2006(2).
[3] 李小五. 邪教在高等学校的危害及其防范田[J]. 焦作大学学报, 2006(2).
[4] 万红慧, 肖 俊. 新形势下高校防范处理邪教的对策分析[J]. 学习月刊, 2010(1).
[5] 李淮芝, 蔡 元. 新媒体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M].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11.
[6] 刘胜枝. 社会资本视角卜的网络青午职业自组织研究[J]. 中国青午研究, 2014(3).
[7] 齐 姗, 李庆龙. 高校反邪教新形势及对策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4).
[8] 沈海华, 施 佳, 盛灿灿, 童小婉. 高校反邪教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 中国科技博览, 2009(10).
[9] 赵胤德, 狄成杰, 吴雪龙. 当代中国邪教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J]. 榆林学院学报, 2014(03).
[10] 陈松涛. 建国以来邪教治理方式的回顾与反思[J]. 宗教学研究, 2012(01).
【作者简介】
孟书广(1987—),男,汉族,河南漯河人,河南科技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应势而上,领军“物联”
下一篇:保护和用并举,规范和创新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