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与途径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经过层层筛选加入中国共产党员队伍,从而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些学生党员不仅要为其他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而且还要以身作则,各方面都要树立榜样。但部分学生党员的家庭贫困,他们难免产生自卑、敏感的心态。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核心素养,笔者将以赣州高校为研究案例,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方法与途径展开阐述,以此希望早日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 贫困大学生 党员 教育管理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他们也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党员群体。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一直放在普通学生身上,部分学校认为学生党员的觉悟较高,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于是便忽视了作为党员的大学生教育,这样的想法有失偏颇,其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还不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贫困大学生群体是我党一直关注和扶持的重点对象,有的贫困大学生比较勤奋好学,他们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这些贫困大学生党员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为其他贫困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质量,笔者将针对本文主题从三个层面展开阐述,即完善贫困生党员的个人档案、加强贫困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和辅导贫困生党员的心理教育,以此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绵薄之力。
一、完善贫困生党员的个人档案,制定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个性经验,这就使得每位大学生的心智模式、语言方式、行为习惯等个性化特征各不一样。如果学校按照统一的章程和模式教育管理所有的贫困大学生党员,那么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不能全方位地满足其个性塑造,从而降低高校的教育管理效率,不知不觉就会将贫困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流于表面形式之中。这就说明在教育管理高校贫困大学生党员时,校方应该完善他们的个人信息档案,分门别类地规划好每一位学生的信息资源,清楚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等具体情况,以此为依据制定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在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措施时,校长、系主任、辅导员等各方要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其要遵循两项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和适用性原则。以人为本是指一切从学生的根本立场出发,紧紧围绕贫困生的身心规律采取符合他们成长之路的教育管理措施,充分发挥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功能;适用性原则是指高校要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管理职责,逐步让贫困生党员的心理进行适应,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虽然有的贫困大学生党员学习较好,热爱团结同学,但是他们的自尊心较强,其待人待物比较谨小慎微。我校辅导员与这部分贫困生党员进行了语重心长的谈话,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选取其易于接受的方式教育资助这部分贫困大学生党员。同时,校领导在过节时会亲切慰问这些贫困生党员,耐心询问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以便促使这部分学生更加快乐、轻松地生活和学习。
二、加强贫困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结构
党员就要具备基本的党性和党德。但纵观以往的教育经历,笔者发现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党员意识较低,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其作为一名党员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样不仅会降低我国的党员质量,影响党中央的威严,而且还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所以,加强贫困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是实施教育管理政策的首要条件。如何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提高高校贫困生党员的思想觉悟,这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点问题。思想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部分高校认为思想教育就是加大口号宣传,采取惩罚措施强硬地规范学生的言行方式和习惯,可这样只会加大贫困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直接导致贫困大学生党员无法充分领悟新时代党员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而且还不会有效地督促他们认真遵守党章党规。加强贫困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并不仅在思想层面,更是为了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结构。思想健康是影响人格结构是否健全中较为关键的因素。只有贫困生党员的思想健康,他们才能具备高尚的人格,也才能在今后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足以见得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性。但有的教师甚至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育管理贫困生党员,抱有圣人的心态强制性灌输我党的意识形态,在无形之中就会抹黑党的光辉形象。這是高校要坚决杜绝和避免的现象。
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教育形势,在加强贫困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时,我校完全立足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只强调思想教育的口号内容,也没有将其当成只会考试的机器人培养,而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温润学生的思想观念,采取理性方针说服学生,让他们深刻明白党的严肃性和纪律性,以便帮助其严格约束自己,深化贫困大学生党员的文化素养,强化他们的道德素质能力,使其成为其他贫困生的典范,在不知不觉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辅导贫困生党员的心理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人性化的温暖
有的高校贫困生党员由于受到家庭贫困的影响,他们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下成长,这就导致其形成了卑微、怯懦的性格。如果学校不能及时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就会让这部分党员学生不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重挫他们的心理,久而久之会造成其心理变得扭曲。如若不防患于未然,没有尽早疏导这些贫困党员学生的消极情绪,那么将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经过我们勤劳的双手最终会打败经济贫困,但心理的贫困是深入骨髓的,这需要持之以很的耐心和决心才可战胜它。所以,还望高校教师、辅导员、校领导等工作人员高度重视贫困生党员的心理教育问题,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承担贫困生党员的心理教育责任。况且,心理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仍要加强关注的教育事项。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部分高校将教育重点一直锁定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这两个层面的培养之上,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没有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再加上贫困生党员的家庭将所有希望和改变贫困的命运都寄托在这部分学生身上,他们自然比其他学生的压力更重也更大一些。如果一旦成绩有所下滑,这部分贫困生党员就会惊慌失措,产生消极抑郁的心理情绪。这些年,我们总是会听到一些寒门学子因为学业自杀的消息,从某种程度上足以说明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既然身为党员就要以身作则,如果学生党员缺少担当的勇气和责任,长期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中,那么将难以服众,进而影响党员的声誉。因此,高校在教育和管理贫困大学生党员时,一定要留心他们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采取有针对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策略辅导其心理,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人性化的温暖,帮助其以阳光的心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近几年,我国高校在不断发展壮大,学生党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张,这就对各个高校管理工作者、教师、辅导员等职责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各校要摒弃落后的教育管理思想,采取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争相展开创新型的教育管理活动。与此同时,各校要在客观允许的条件范围之内,合理地协调各方人员的工作职责、配备充分的师资力量、调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等,以便建立更加理性化和科学化的教育管理机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新型人才,从而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赵洁斯,孟文卓,杨讴菡.用正确的方式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方式的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121-122.
[2]陈雪娇,蔡德清,刘彩霞.“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4).
[3]吴燕鹏,林伟英,林逢春,等.论贫困大学生党员培养与学生资助的相关性[J].华章,2012,(13).
(研究项目:[1]江西省2017年度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贫困生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与途径研究——以赣州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7JYB036;[2]赣南医学院校2017年校级研究项目《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方法与途径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为例》,项目编号:YB20171;作者单位:江西赣州赣南医学院;通讯作者简介:罗小林,副教授,江西省赣南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上一篇:照亮党员教育管理之“路”
下一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