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的创新经验和优化对策
摘 要: 流动党员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个全新的问题。流动党员是党组织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以前由于缺乏对流动党员重要性的认识,对这个特殊群体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导致了现如今我国流动党员在管理方面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在对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改革管理模式,以服务流动党员为核心,从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保障等几个方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符合流动党员群体的党员管理新模式,才能切实保证我们党的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本文主要就流动党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对策,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流动党员管理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流动党员 管理 存在问题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3-0383-01
流动党员的出现是我国人员流动的必然结果,其主要是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体制结构发展的多样化而出现的。最近几年更呈现出了不断上涨的趋势。这类群体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其在固定单位的依存、组织关系的归属以及面对竞争和生存等方面与传统的党员干部有着明显的区别,流动党员群体数量不断增加,给我国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我们党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如何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一、流动党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积极的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需要建立全新的流动党员党组织,摸清流动党员数量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方面,同时在提高流动党员的管理质量,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等方面的建设性存在明显不足,这就使得当前流动党员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党员和管理者两方存在不平衡
从流动党员自身层面来讲,存在流动党员和管理者两方面不均衡的现象。一种现象是组织积极,流动党员积极性不高,也就是党组织联系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但是流动党员不认真对待,甚至有的流动党员还有意的规避;另一种现象是党内热,社会冷,也就是部分的党组织和党员双方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但是社会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等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机构不积极的应对,甚至对党员重新回归到党组织中表现出戒心,导致了新成立的党组织和现有的党组织不能很好的进行融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管理积极服务消极,也就是相关的党组织在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过程中,只是看重流动党员和其他党员相同的地方,而忽视流动党员群体的特殊性,忽视了其在社会生存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从而将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普通党员管理混为一谈,出现严重的服务不到位现象。
2.新建党组织保存难度大
就组建党组织来说,存在着一边建设一边解散的现象,党组织的存活率十分低。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不管是党员的流出地还是流入地,还是新建流动党员党组织和以前存在的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流入流出党员的落实地难度大,部分流出党员的去向不明晰,而部分进入本地区的流动党员其身份和组织关系也存在很多不明晰的现象,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党组织建设和管理难度;其次,新建的党组织巩固难度大,在巩固党组织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新建的党组织依托的单位消亡或者党员过于分散而导致了党组织在维系起来困难重重;最后,对新建党组织进行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对于流动党员,不管是建立怎样形式的党组织,都缺少充足的管理资源,由于流动党员过于分散导致了党组织的覆盖面积过大,导致了管理难度增加,很难对每一名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的管理。
3.流动党员管理方式不合理
就管理方式来说,存在着管理方式不合乎实际的问题。各个地区在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过程中,都制定了多种不同的管理方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重视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的数量而忽视建设的质量,即有的地方党组织只是重视发展了多少党员,建立了多少新的党组织,开了多少会议,出台了多少政策和制度,以条条框框和本本、册子等数量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党员自身质量的建设和管理;其次,重视程序方面的管理而忽视思想方面的管理,在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过程中,受到传统党员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只是按照一定的流程程序进行,如:看其是不是缴纳了党费,过没过组织生活,做没做思想汇报等程序性的内容,至于流动党员在被管理过程中有没有接受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知是否到位,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是否得到了发挥却未做过多的评价和考察;最后,重视被动管理忽视主动管理,很多党组织都认为流动党员应该像以前的单位人员一样离开时请假,回来时销假,到外地之后及时的联系当地党组织,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依靠党员自身的主动性,而对于约束性越来越少的流动党员,如果继续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其管理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二、优化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分析
1.将管理置于服务当中,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
针对流动党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党员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更加贴近流动党员实际生活,贴近流动党员工作的一些办法,总之就是要尽量贴近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对流动党员开展管理过程中要事先与党员沟通和交流,在深入了解流动党员实际情况之后,再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将引导、帮助和服务流动党员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对流动党员群体的管理融合到服务过程中,并将做好对这个群体的服务工作作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工作去抓,只有这样切切实实的为流动党员群众服务,做实事,在流动党员心中才能得到认同,才能为更好的有效的开展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手段
很多党组织的管理者和党务工作者在开展党员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党员管理模式的影响,认为在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过程中导致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是对流动党员缺乏必要的强制管理手段,从而导致了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权威性。但实际上流动党员管理中不能仅仅只是通过强制手段进行约束,更重要的是要扩大非权力性的影响能力,以此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内部团结和外部的凝聚力。对于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程度的大小以及党员自身参加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这种动力和积极性恰巧就是党组织为党员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依赖于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爱护和关心,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在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好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的问题,要将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转变为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对流动党员开展服务其实就是对其进行管理,因此就需要通过创新工作这个载体,落实好党组织为党员服务的职能,从而增强党组织内部的动力和凝聚力。
3.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评估新方式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必须制定完善的评价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方式。在进行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党组织的数量同时还要重视管理的质量和取得的效果,此外,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实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的相互转变,将流动党员作为对管理工作的主要评价主体,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党组织管理和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开展的怎样,流动党员最能体会其中,其最具有发言权。因此,这种评价主体的相互转变使得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下去,各项管理创新工作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转变思路让流动党员对基层党组织以及管理人员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基层党组织和管理者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评价标准,这样流动党员在被管理过程中才能够为基层党组织提出更多的意见,党组织和管理者也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更好的服务流动党员。
4.创新流动党员的保障机制
创新流动党员的保障机制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将流动党员的各种关系和保障纳入到流入地和当地的用人单位,因为这样在管理起来才比较方便,同时流入地和用人单位是最后管理效果最直接的受益群体,所以流动党员的各项保障问题应该由上述单位提供保障,具体的内容包括了将流动党组织纳入到流入地的单位所在的党组织,而如果单位的党组织不健全可以将其纳入到区域性的党组织内。这样在开展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或者单位在管理起来才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效率才能提高。
结语
总之,在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过程中,流动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对党员管理模式在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体制以及管理保障等几个方面必须做好创新工作,使得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党员归属、党组织建设、党员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式等几个方面不断的优化和改革,从而更好促进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合理管理。这也就是要求党组织应该积极的探索解决流动党员问题的全面有效的应对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始终坚实以人为本,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这样通过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创新保证流动党员的管理效率更高,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张鑫,曹锡鼎,蒋伟. 加强高校后勤外聘党员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 党史博采(理论). 2014(11)
[2]张海,胡银华,郑海祥.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胡颖蔓.高职教育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的管理与思考[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上一篇:加强预备党员教育管理
下一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