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农村党员管理的新探索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而党员管理则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党员管理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昌县隶属浙江省绍兴市,位于浙江东部,经济实力较强。近年来,新昌在主抓发展这一要务的同时,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功探索出“乡村典章”、“星期三驻村服务日制度”等基层党建新举措。在党员管理方面,自2008年起开始试行党员亮分制管理,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暴露出的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流动党员管理难、党员活动开展难等突出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对进一步研究党员管理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党员亮分制管理的基本做法
所谓党员亮分制管理是指根据农村党员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将党员具体行为量化成相应的分值,每位党员各自按劳取分,最终以年度积分多少作为党员考评定档以及奖惩整改依据的一套管理方法。从实践来看,整个管理过程要把握好定分、评分、亮分以及反馈四个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层量化,合理定分。党员积分由基础分和考核分两部分所组成。基础分根据党员的不同层次确定相应的分值。新昌县根据农村党员职务、年龄、工作特点和身体状况,以行政村党支部为单位,将全县农村党员划分为四个层次: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村委会主任为第一层次;村党组织副书记、委员及党员村委会副主任、委员为第二层次;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在家无职党员为第三层次;年龄在60周岁以上、有活动能力的在家无职党员以及长期外出的流动党员为第四层次。根据四个层次的党员分类,相应确定基础分为10分、20分、30分和40分。也就是说,党员职务越高、年龄越轻,那么相应的要求就越高,给予的基础分也就越低,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争取更多的考核分,方能合格直至优秀。至于考核分,则根据农村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和所在农村的实际特点,细化为基本要求(10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50分)、违法违纪扣分(60分)三大类27项指标,涉及到党员权利和义务、外出党员管理、村规民约等内容,并确定相应的分值和加减分值。
(二)组织把关,公正评分。党员亮分制管理,评分公平至关重要。为此,新昌县以组织的公信力保证评分工作的公正性。党员亮分制管理工作由镇(乡)党委与村党(总)支部共同组织实施。各村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各村党(总)支部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负责对所属党员进行记分管理,也可由分管组织工作的支委负责记分。评议小组则由镇(乡)联系村干部、村官党员、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共3-5人组成,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实施。村党(总)支部向每位党员统一发放积分卡,统一建立积分台帐,统一实行专职记分。至于评分方式,则实行个人自评与组织审核相结合,即每位党员根据积分卡的考核指标,结合自己的工作表现,取得相应的“自评分”,待经过党支部审核确认后,确定实得分值。如遇到扣分情况,则统一由评议小组讨论决定并记入积分台账。每季度的党员活动日,村党组织将台账登记积分与党员本人累计积分情况进行对照,发现有错记、漏记的及时更正,做到对党员负责。
(三)党员监督,全程亮分。党员每年积分累计时间为当年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积分情况采取每季一评议一小结一公示,年终一总评一定档一公示的亮分方式,既有利于增强亮分工作的透明性,接受党员群众监督,避免年度一次性公开而产生的不必要“质疑”和“矛盾”,又可以起到时刻提醒的作用,使党员“心中有数”,不至于出现“平时忙工作,年底忙抢分”的慌张局面。党支部在每季度召开的党员大会上通报各党员的积分情况,并与党员个人登记的积分进行核对无误后在党务公开栏予以公示。年终评议时,每个党员的基础分加上全年累计积分为实际考核得分,再根据年终党员评议情况,并经支部大会讨论确认后,把党员确定为优秀(90分以上)、比较优秀(80-89分)、合格(70-79分)、基本合格(60-69分)以及不合格(60分以下)五个档次。对于年老体弱卧床不起或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等特殊党员,在征求本人意见的情况下,可不列入积分考核,经支部全体党员大会评议后直接确定档次。党员考核定档结果,及时进行公示。
(四)反馈衔接,落实奖惩。亮分制管理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考核评档后的反馈衔接要跟上。新昌县规定,党员积分考评结果,将直接作为年终奖惩甚至是村干部任职资格的主要依据,以此强化亮分制管理的制度约束力。对于扣分次数较多或扣分较大的党员,镇(乡)党委和村党(总)支部要派人与其谈话,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的,由镇(乡)党委发出黄牌警告通知书,并在党务公开栏上公布。对加分较多的党员,由镇(乡)党委给予通报表扬,并在党务公开栏上公布。凡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党员,可获得参加当年各级各类先进的评比资格;评定为基本合格的党员,确定为组织诫勉谈话或参加党性党风学习班对象;评定为不合格的党员,视情节轻重予以限期整改、警告或劝退。
二、党员亮分制管理的积极成效
虽然推行党员亮分制管理的时间不长,但从近一年的实践来看,党员意识明显增强、党员活动明显增多、党群关系明显改善,特别是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具有积极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解决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从农村党员的构成比例来说,党员干部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广大无职党员。因此,党在农村百姓中的形象,不能只靠党员干部的带头发挥来维护,也要通过广大无职党员的积极作为来巩固。在以往,无职党员一没工作岗位、二没具体职务、三没活动平台,导致他们总觉得有力无处使、有心无处用、有热无处发,于是党员意识日趋淡化、党员作用逐渐弱化。长久下去,不利于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要给无职党员提供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这个平台,通过党员亮分制管理的实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生活在农村的无职党员,所遇到的大小村庄事务,都是发挥党员作用的平台。由于“硬性积分”的需要,促使广大无职党员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各类村庄事务,比如义务劳动、调解纠纷、宣讲政策、结对帮扶、资助公益等等,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有效避免了“村里有事无人做,党员有人无事干”的脱节情况。
其次,有利于解決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从业和居住的流动性,给党员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已成为当前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党中央关于“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则要求,党员亮分制管理主要是做足流出地党组织的工作。按照规定,外出党员的基础分为40分,每个流动党员必须至少争取20分以上,才能够评定为合格党员。为了争取这20分,按照考核分的要求,流动党员外出要向各村支部请假,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期间,要求每季度寄交一篇思想汇报,年终递交一份书面总结,如年终回家还要求汇报一年来的综合情况,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便于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以及思想、就业和生活等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外出党员的归属意识、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
再次,有利于解决党员活动开展难的问题。农村党员开展活动难已成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总体表现为活动场所难落实、活动经费难保障和活动人员难组织三个方面。考虑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这“三难”在各村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富村还是穷村,活动人员难组织却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最重要的。毕竟党员作为一种政治角色,有时候主观的积极性可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但如果主观能动性不强,一切都是枉然。党员亮分制管理正是着眼于调动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方式带有“强制性”,党员参与活动更多是为了增加积分,但通过这样一种约束手段,客观上却达到了“党员增动力、组织增合力”的效果,初步形成了“党员开会不用愁、收缴党费不用愁、组织号召不用愁”的良好氛围。凡此种种,正是化解党员活动开展难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最后,有利于解决民主评议流于形式的问题。民主评议党员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本意在于监督党员行为、提升党员素质、纯洁党的组织。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该项制度的执行往往大打折扣,现实中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评自己多,评他人少;评工作多,评思想少;评成绩多,评缺点少;空话套话多,真话狠话少。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式的民主评议,既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不利于被评党员的成长和提升。久而久之,党员对于民主评议活动失去热情和信心,民主评议沦为形式主义,变成一场必须要举行却又毫无实质意义的党员活动。党员亮分制管理的好处在于,促使民主評议由主观评议转变为客观评议,少了畏难情绪,多了事实依据。党员积分成为评议党员的主要依据,而积分直接与平时行为挂钩,因此,最终评定党员合格与否,不是评议人说了算,实际上是自己说了算。因为有了一把客观的标尺,党员对于意见也就心服口服,民主评议才不至于脱离初衷。
三、几点思考
新昌县推行农村党员亮分制管理的实践及效果,为我们思考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党员管理问题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透过这一样本,笔者认为农村党员管理工作应注重差异性、可操作性、透明性、统筹性以及威慑性,方能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
一是管理内容要体现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由于职业选择的不同,传统的农民阶级已经分化成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管理者(村干部和集体企业管理者)等阶层。农民身份的多样化,使得农村党员由过去的单一职业分化成现在的不同职业,加上各种职业背后所拥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不同,导致农村党员之间的社会差异逐渐增多,比如生活方式、作息规律、价值追求等等,自然也就给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增添了许多新的难题,例如学习时间难统一、学习内容难统一、兴趣爱好难统一等等。因此,针对党员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的、集中的管理模式,实行分类差异管理,以适应不同年龄、文化以及职业状况党员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管理方式要增强可操作性。农村党员管理要结合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特殊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能盲目追求一种“大而全”的管理模式。对于管理农村党员来说,大话可以讲但不要多讲,大会可以开但不要多开,“小而实”的方式更能符合农村党员的心理、文化以及生活实际。新昌推行的党员亮分制管理之所以有效果,很重要一点在于考核内容都是同农村生活和工作实际紧密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党章》规定党员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义务,那么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党员到底有没有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操作性的问题,而新昌做出了相关的具体要求,比如参加学习日活动、每季度有书面思想汇报等等。
三是管理过程要突出透明性。俗话说,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农村党员管理工作要取得党员群众的信任,关键是过程要公开,自觉而自信地接受大家的监督。新昌之所以采取每季一评议一小结一公示,年终一总评一定档一公示的亮分方式,就是为了让过程透明、让群众放心。这种透明性包含两方面,一是党组织对党员群众透明,做到公开公平,避免信息不对称;二是党员之间以及党员自己透明,做到“知己知彼”,避免相互猜疑扯皮。从农村工作实际来看,涉及到党和国家秘密的情况不多见,因此,凡属党内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公开的,都应该坚决、及时、全面地公开,实现党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四是管理资源要提高统筹性。现在农村外出党员越来越多,职业分布越来越广,对于这批党员的管理仅仅依靠流出地党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拓宽管理视野,改变城乡之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相对分离的状态,以“大党建”的理念开展区域合作,统筹城乡党建资源为农村党员服务,使党员无论生活、工作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能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怀。要按照中央“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流动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以流入地为主管理的职责,搭建区域性组织网络平台,依托区域内固定空间,打破职业、单位界限,以“区域不变”应“职业万变”,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
五是管理结果要强化威慑性。管理工作的落脚点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与提升。一项管理如果虎头蛇尾,很难实现初衷。因此,农村党员管理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系统的思维,注重管理链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结果的反馈使用。只有将管理或考核结果作为巩固和改进自身思想和业务的倒逼机制,管理的初衷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有效的党员管理应该是有威慑性的。新昌的亮分制管理之所以没有流于形式,关键在于评分定档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具有威慑性,直接同奖惩甚至是村干部任职资格挂钩,这样的话,但凡有所追求的党员都会在意自己的考评,也就会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便是没有任何追求的党员,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也会在乎自己的“面子”。任何事一旦当事人在乎结果,那么过程自然也就重视了。
作者单位:中共绍兴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周奕韵
下一篇:对离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