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流动党员队伍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的实证分析,探讨当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及其原因,对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做出新的思考:从流动党员群体的特殊性出发,理顺关系、摸清底数,建立流动党员网络管理平台;改进方法、激发活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完善管理与服务并重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党的建设;流动党员;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9-0027-04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工作地点或者居住地域发生变动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中共党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流动党员的数量增多、范围扩大、频率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流动党员组织管理、教育服务的实证研究,探讨当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难题以及破解这些难题的对策,进而为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一、松江区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特点及管理现状
截至2009年10月底止,松江区共有党员44350名,其中在册党员43138名,流动党员1212名,流动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7%;流动时间一年以上的872名,占71.9%;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461名,占38%。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松江区流动党员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流动总数处于波动状态,且区域内流动时间渐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流动人口数量迅速膨胀。据统计,2005年底松江区外来常住人口为47万,2008年底为51.7万。期间,流动党员总数处于波动状态,2003年梳理出1478人,2009年6月排摸出1212人。虽然排摸出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仍存在很多“隐形”流动党员,难以精确统计。同时,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有的甚至举家搬迁。问卷显示,来松时间最长的已有9年,5年以上的占24%。90%以上的流入党员只在春节时返乡,绝大部分时间工作生活在松江。
(二)大区域分布零散,但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对集中。作为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松江区外来经商务工的流入党员较多,且在北部和南部零散分布,未呈现明显聚集现象。虽然大区域分布零散,但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相对集中,如九亭镇、新桥镇、车墩镇、佘山镇、泗泾镇。流入党员的主要来源地以浙江、江苏、安徽、四川、辽宁、湖北等省居多,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制造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
(三)以流入为主,主要集中在“两新”领域。目前松江区共有流入党员1065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88%。从调查看,松江区流动党员以流入为主,流入党员又以在“两新”组织中的务工者居多。但是流动党员身份构成日趋复杂,有农民、国企分流工人、机关企事业停薪留职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等。流动党员文化程度高低不等,年龄参差不齐。问卷显示,21%为高中以下学历,40%为大专以上、7%为硕士以上学历。
(四)教育管理手段滞后,部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正常。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举措已经纳入各级党组织的日常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仍然存在盲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方式难适应流动党员的实际需求。部分流动党员受岗位、身份及认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发挥不明显,参加组织活动不正常。问卷显示有60%表示没有正常参加组织生活。12%表示没有参加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流出地党组织也没有通知流动党员参加。
(五)党员身份认同度高,但党员意识有所淡化。从调研看,流动党员思想主流是好的,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理想信念比较坚定,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在流动人员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对党组织的认识上90%的受访者表示坚信党的组织,在对党的关心程度上86%表示时刻关注或大事关注,90%表示希望得到党组织关心和帮助。座谈中,大多数流动党员思想比较活跃,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创业精神。但在流动期间,他们受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心态比较复杂,投机心理有上升趋势。在现实中,也存在着部分流动党员随波逐流,不思进取,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淡化的问题。
近年来,中共松江区委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过程中,结合现阶段流动党员发展的趋势及特点,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在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对新时期有效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服务中心网络延伸机制。2003年,就在全区各镇、街道、园区等“块上”单位建立了集管理、指导和服务于一体的党员服务中心。2007年10月又在区市民服务中心设立区党员服务中心窗口,一站式受理包括流动党员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在内的各种事务。近年来,根据“两新”组织集中地区流动党员多,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难渗透等现状,在松江工业区、泗泾镇、中山街道等三个单位试点服务站点的延伸,在村、居民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两新”组织党员、流动党员集聚区建立服务站点,实现就近服务。二是灵活设置党组织模式。根据企业和党员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设置,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如支部建在商业街上、支部建在商业广场上、支部建在专业市场上、支部建在行业上等多种党组织设置方式,如流动党员党支部。三是提供经费保障开展帮扶活动。党组织活动经费按照量入为出、专款专用、节俭高效的原则,从2007年起每年编制年度活动经费预算,为参加“双重管理”的流动党员提供每人每年50元活动经费。并拨出30万元区管党费用于帮助困难党员,2009年增加5万元用于帮扶遇到困难的流动党员。四是积极探索双向共管机制。为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协作,区委组织部与安徽省宿松县委组织部在2007年共同协商,签订了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协议,共同探索“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模式。五是为流动党员提供便利服务措施。结合全区实际,2008年推出了十项便利外来流动党员的服务措施。凡经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确认党员身份并纳入松江区管理的流动党员,均可享受政治类、生活类、权益类等十项具体服务措施。
二、当前流动党员管理遇到的难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难题。从调查情况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党员动向难掌握。在现实操作中,党员的身份难以验证,不少流动党员不愿公开党员身份成为“隐形党员”,有的将组织关系长期揣进口袋而成为“口袋党员”,个别人甚至丢失或损毁了组织关系证明材料。加之流动党员的工作稳定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动向。
2.活动条件难获得。一是流动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难于集中,活动难以组织;二是流动党员远离所在党组织,外出流动时间较长,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三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组织党员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主观上认为流动党员规模小、数量少,管不管无关大局;客观上也因受活动场地、工作经费等的制约,满足于被动应付。
3.管理权责难明晰。一是当前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体难以明确,不愿意“多承担”管理、教育等职责,在归谁管的问题上还有争议。容易导致组织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党员党费没有人收缴的情况,党组织关系不顺。二是综合党委、党员服务中心对所应承担的流动党员管理职责没有理清。党员服务中心未有效运转,没有充分发挥出流动党员接纳地的作用。三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责任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如何做”和“做什么”存在疑惑,有些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对流动党员的界定范围、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规定缺乏清晰认识。
4.组织制度难落实。一是“三会一课”制度未有效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存在,有些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没有抓落实。对流动党员而言,定期参加组织生活会和上党课更成为一种奢望。二是党费按时收缴规定难落实。一方面交纳时间难统一,另一方面按时交纳难保证。三是管理制度难落实。有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验证工作抓得不紧,致使一些流动党员行前不办证,或有证不交给流入地的党组织,导致管理难以到位,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
5.党员意识难强化。一是党组织对党员政治义务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很多流动党员对接转党组织关系的程序和基本要求不明确,对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不清楚。二是流动党员关系难接转。一方面,流动党员自身不想转。如浙江温州等地村党组织将土地收益金与党员组织关系捆绑,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凭组织关系每年可享受不少于1万元的“分红”,这些地方的外出党员不想转出组织关系。另一方面,转移组织关系程序复杂。目前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往往要经过一个复杂过程,流动党员感觉费时费力,干脆不转。另外,也有不少流动党员表示工作所在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少,没有吸引力,所以不愿接转组织关系。
6.党员作用难发挥。一是流动党员缺乏发挥自身作用的主动性。部分流动党员重经济收入轻组织观念,加上组织的教育管理不能及时跟进,致使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宗旨意识淡薄,不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起不到党员应有的带头作用。二是党组织缺少激发流动党员潜能的办法和措施,没有主动为流动党员施展才能营造环境、构筑平台,致使流动党员的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少数流动党员至今仍然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一些地点不固定的流动党员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成为“挂名”党员;少数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造成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党员个人角度分析,流动党员自身具有特殊性。流动党员作为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在总体上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具有极强的流动性,稳定性很差。二是内部的异质化非常明显,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文化层次高低不等,年龄参差不齐,个人收入有高有低。在对待党组织的态度上,既有故意回避组织管理的,也有消极观望的,还有有心纳入新的党组织却又苦于无路可找的。对这样的多元化的群体,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是不适应的。三是多为被动接受管理,普遍缺乏主动性。四是组织关系不明确,管理归属十分混乱。流动党员群体一般有三个分离:人户分离,暂居地和工作地分离,组织关系和工作地分离。一个流动党员可能有四个管理主体,即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暂住地党组织、人才服务中心党组织以及本人工作单位所在党组织,并且四个可能的管理主体之间一般都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由此,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有效掌控范围之外,责任归属感不明,组织归属感不强,进而导致了党员的边缘化,产生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
2.从组织角度分析,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功能发挥不到位。一是组织关系不明确。流动党员始终是作为一个变量而存在,正是流动党员与组织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引起责任归属感和组织归属感不强。二是管理方式和手段滞后。面对流动党员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党员管理方式很不适应。一方面,党员管理体制滞后。在传统党员管理模式中,党员管理体制主要是着眼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位制中的在职党员及村、居组织中的离退休党员和务农党员的,从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要求和党员义务的履行及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都做出了制度性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与新时期流动党员群体的特殊性很难适应。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模式滞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党员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巨大变化,需求随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迅速显现。三是松江区、镇两级党员服务中心未有效运转。区、镇两级17个党员服务中心作为流动党员的接纳地,“两新”组织构建党的基层组织的孵化器,区域内所有基层党组织共享的资源平台,党组织服务党员的温馨家园,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的基本功能没有有效发挥,尤其在“接纳地”和“孵化器”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
3.从制度角度分析,未形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政策执行力“打折”。对于中央出台的有关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文件的贯彻落实,一些基层党组织缺少有力措施,没有细化落实。二是“全国一盘棋”大党建格局还没有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区域性合作意识还有待加强。如,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便捷的组织关系接转机制、流出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托管机制等。三是对“三不党员”没有形成妥善处理机制。针对少数组织观念淡薄、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流动党员,尤其是对“三不党员”(不办理组织关系、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目前流入地党组织缺乏处置权力与机制。四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体制建立较难。一些新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经验、办法在实际探索中虽已初露萌芽,但没有通过有效的程序,使这些经验上升为正式的体制机制。也需要考虑到新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试行后,可能会产生的新问题。例如,如何防止“假党员”的混入;在强调了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后,如何保证党中央规定的党员教育管理任务的完成;等等。
三、对新形势下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理顺关系、摸清底数,建立流动党员网络管理平台。首先,明确流动党员的范畴,摸清家底,掌握流动情况。从便于管理角度看,在区内流动、跨镇流动的党员也应纳入流动党员范畴。要明确规定跨镇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要求,为“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其次,建立信息共享和即时联系机制。通过基层公安户籍部门,对流动人员的政治面貌进行登记,并建立起公安户籍部门与组织部门的定期反馈制度,及时更新流动党员的变化信息。同时,要树立“全国一盘棋”、“全区一盘棋”的大党建观念,推动区域性党建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党组织要善于从整个社会中汲取党建有效资源,挖掘更为充分的社会资本,积极探索条块结合新模式,确保流动党员社会化管理数据准确性、管理即时性、工作全覆盖。第三,建立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夯实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信息基础。建议由中组部将各地建立的流动党员基本信息库进行集成,形成覆盖全国的流动党员信息化系统。全国组织部门之间通过系统网络进行即时沟通联系,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其信息变化就更新到哪里,确保党组织掌握流动党员情况。探索建立党员一体化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党员信息库,在组织关系接转、活动证发放、党费缴纳、提示告知服务等方面实行党务工作信息化管理,通过网上平台实现系统党组织之间的互动沟通,有利于党员无障碍流动和接收。同时,要严格执行党内有关规定,畅通党员“出口”。如,对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应按自动脱党处理;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劝其退党;对要求退党的,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予以除名。
(二)改进方法、激发活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各级党组织应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活动形式,着力构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体系。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党组织设置,创新学习载体。根据实际情况,在进一步总结推广“支部建在商业街上”、“支部建在商业广场上”、“支部建在专业市场上”等多种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同时,按照“方便党员、易于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接纳地的作用,依托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一般由党员服务中心主任或副主任兼任党组织书记,党员组织关系按照属地化原则进行管理。二要鼓励流动党员就近参与社区活动。松江区从2000年开始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凭“党员活动证”到所在居民区党组织报到参加社区活动制度,建议进一步把范围对象扩大到企业中的在职党员,持“党员活动证”或“流动党员活动证”到社区报到,鼓励他们多参加居民区的活动。三要调整充实教育的内容,活动形式多样化。各级党组织应从流动党员需求出发,组织策划生动活泼的活动,寓教于乐,吸引广大流动党员就近参加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通过党员服务中心(站)、各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远程教育播放点等公共资源,为广大流动党员提供党务基础知识、市场经济理论、业务技能、营销能力、法律知识教育、就业技能“菜单式”培训和推岗咨询服务。
(三)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完善管理与服务并重的长效机制。首先,要激活党员服务中心的接纳功能和服务能力。鉴于松江党员服务中心的运转不畅的现状,以及部分来松江的流动党员找不到组织、不能纳入有效的教育管理、得不到党组织关怀的现状,建议进一步加强党员服务中心的人员配备和管理,保障所需经费,激活党员服务中心的流动党员接纳功能和服务能力,实现从组织接纳到工作接纳,最后达到心灵接纳。其次,要明确服务的内容。一方面,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将“对于因工作需要、经济条件等原因不能回原所在党组织办理组织关系手续的党员,帮助其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规定为流入地党组织的主要职责之一,党员服务中心应当提供教育管理上的服务,帮助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另一方面,要结合松江区的实际,把2008年推出的十项便利外来流动党员的服务措施进一步细化,广而告之,将惠民举措落到实处,使流动党员安心在松江工作,感受家的温暖。第三,要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面向流动党员开展温馨服务、真情服务,通过设立党员接待室和党员服务电话,接受党员的来信来访、政策咨询等服务。同时,要努力保障流动党员党内民主权利。可以通过向流动党员通报重大党内事务、征询流动党员的建议、听取流动党员对本单位和社区的工作意见等途径,确保流动党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党内民主权利得到实现,进一步调动流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课题组成员:顾春雷、孙剑、杨超杰、宋薇,主要执笔人:宋薇
■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