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脏病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心脏病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心脏病患儿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对10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进行临床诊断研究。按随机数列法将10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MSCT),观察组采用磁共振(MRI)诊断。观察两组小儿心脏病患儿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对照组5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中,确诊41例(82.00%),误诊5例(10.00%),漏诊4例(8.00%),确诊率为82.00%,观察组5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中,确诊48例(96.00%),误诊1例(2.00%),漏诊1例(2.00%),确诊率为96.00%。两组小儿心脏病患儿确诊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过程中,MRI在诊断心脏病方面确诊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诊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心脏病;影像诊断技术;多层螺旋CT;磁共振;临床价值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影像诊断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小儿心脏病临床诊断与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目前,用于诊断小儿心脏病的影像技术主要有心脏超声诊断、心血管数字造影诊断、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多层螺旋CT四种[2]。本研究主要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与磁共振成像两种影像技术在诊断小儿心脏病方面的临床价值,希望能够对广大医疗工作者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3]。现根据我院小儿心脏病患儿临床诊断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进行汇报。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对我院2009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心脏病患儿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对10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进行临床诊断研究。按随机数列法将10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组采用磁共振(MRI)诊断。经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临床治疗与诊断研究。对照组5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患儿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年龄3.25±1.21岁;观察组5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中,男28例,女22例,患儿年龄在7个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8±1.58岁。两组小儿心脏病患儿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仪器与设备:①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深圳市利是达贸易有限公司提供的飞利浦多层螺旋CT Brilliance 6。②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磁共振成像仪,型号为Megnetom avauto 1.5T。
扫描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 Brilliance 6进行横断面扫描,层厚控制在1.25~2.50mm范围内,扫描速度控制在2转/秒左右,扫描范围上至主动脉弓上方,下至膈上水平。对比剂使用的是欧乃派克,注射量为2.0ml/kg,匀速注射,速率控制在2.0~3.5ml/s左右为宜,扫描延迟时间为10~18s。②观察组: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Megnetom avauto 1.5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扫描。一般行两种角度的心电门控,即T1WI与GRE电影序列造影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时,由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剂量为0.4ml/kg,注射后5~8s内行快速三维扫描,扫描时间为20s,重复3次。
观察指标:①确诊率;②误诊率;③漏诊率。
判定标准:将影像学数据结果交由四名经验丰富的超声科与放射科医生进行分析。①体静脉、肺静脉血液回流情况。体静脉血液回流右心房,肺静脉血液回流左心房,体静脉不与左心房连接,肺静脉不与右心房连接,判定正常。②心房形态与位置。右心房呈球形,位于脊柱右侧,左心房呈椭圆形,位于心脏后上部。判定正常。③心室形态与位置。右心室呈圆锥形,与膈面接触,左心室呈椭圆形,心底朝右后上方,判定正常。④房室连接。左心房与左心室连接,与右心室不连通,右心房与右心室连接,与左心室不连通,判定正常。⑤心室与大血管的连接。左心室与主动脉连接,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判定正常。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对照组5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中,确诊41例(82.00%),误诊5例(10.00%),漏诊4例(8.00%),确诊率为82.00%,观察组50例小儿心脏病患儿中,确诊48例(96.00%),误诊1例(2.00%),漏诊1例(2.00%),确诊率为96.00%。两组小儿心脏病患儿确诊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小儿心脏病的影像方法有很多,如多层螺旋CT、磁共振(MRI)、心脏超声(TTE)等,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取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MRI)诊断,分析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4]。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儿采用MRI诊断方法,确诊48例(96.00%),误诊1例(2.00%),漏诊1例(2.00%),确诊率高达96.00%;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50例患儿经多层螺旋CT诊断,其诊断结果为:确诊41例(82.00%),误诊5例(10.00%),漏诊4例(8.00%),确诊率为82.00%。观察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小儿心脏病方面检出率尚可,价格较为低廉,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诊断方式。磁共振(MRI)在诊断小儿心脏病方面准确率更高,影像学资料清晰、准确,并且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不过其诊断费用较多层螺旋CT(MSCT)而言较高,对于部分患儿来说,可以利用多层螺旋CT诊断,无法确诊时建议采用磁共振(MRI)诊断技术。通过术前确诊患者病灶区,为临床医师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进而提高临床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核磁共振MRI在诊断心脏病方面确诊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诊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确保小儿心脏病能得到早期的控制和最佳的治疗,以提高我国小儿心脏病生存质量和水平。因此,核磁共振MRI诊断方法,更加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国英.先天性心脏病影像学诊断的新时代:Echo、MRI和CT[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165-167.
[2]谢明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影像学诊断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23):6876-6880.
[3]于浩.双源螺旋CT在小儿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2.
[4]黄庆飞,李春丽,甘晚芳,等.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1(20):191-192.
[5]常丹丹.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下一篇: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