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平台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策略分析
摘 要:随意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本文尝试简要分析在网络教学平台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策略,以便进一步推动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大学生
随着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新工科的精英培养教育再创新辉。大数据处理无处不在,数据处理的核心是计算,计算不仅与计算机有关,也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计算技术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基础,计算思维能力已成为每个人都应掌握和具备的思维方式,计算机教育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力量!
一、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训练计算思维
大学计算机课程与数学、物理一样,都是面向大学低年级学生开设的通识类思维教育课程。训练的内容包括如Office,Access,IE等基础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主要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并以此培养创造性思维。其实,在互联网与信息时代,计算思维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公司,如阿里巴巴、Facebook、Apple、腾讯等,他们的成功都应归属于计算思维的有效运用。1998年和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一个计算手段的研究者时表示,一个非计算机学科的人才如果想要实现复合性跨学科的创新,拥有计算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并不是学习眼前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事实学习,而是“思维”的训练。“知识”有很强的時效性,迁移性,如果没有相应的思维匹配,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可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用于实践生产当中去。所以对于大学计算机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学习计算机学科经典的、对人们现在和未来有深刻影响的思维模式。这样的“知识”才是鲜活的,可迁移的,让“知识”随着“思维”讲解而介绍,“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如此这般,就顺理成章地拥有了因为“思维”的理解而不断提高的“能力”,这才是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运用实用主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实用主义教学策略。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在知识层面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及信息处理过程,理解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平台以及计算机网络构成、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数据管理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多媒体信息处理理论,认识计算机新技术。达到对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和原理理解,为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与工程计算思维,促进学生的计算思维与各专业思维交叉融合形成复合型思维,为各专业学生今后设计、构造和应用各种计算系统求解学科问题奠定思维基础,帮助学习者提高解读真实世界系统并解决全球范围复杂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自然问题利用计算手段进行求解的基本思维模式,具有利用典型计算思维进行计算系统构造的初步能力;了解高级语言机器语言程序是如何被执行的,了解复杂系统化复杂为简单的基本思维,具有模拟不同计算环境执行程序的初步能力;了解数据管理的手段,理解数据库和大数据的社会影响,体验基于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的数据运用方法;了解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网络化社会的形成机理,理解网络化的社会影响,体验用数学方式研究网络化问题的基本思维。
在网络教学平台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与思维能力,倡导“人人都要学会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与解决问题”,灵活地运用计算技术解决问题,推进我国大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运用认知教学理论
运用认知教学理论教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在能力方面采用实验项目驱动方式,以应用案例和素材为基础,通过实验内容与目标、实验思路和方法、实验操作步骤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以及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拓展案例及应用,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未来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奠定能力基础。教师如果想要实现试图得出假设的激活效应,一定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猜想的可修正性以及价值所在,由此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促进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激励,主动培养自己“经济地运用心智”,以及一种理智的诚实。
四、运用行为主义学的“相倚”模式进行教学
根据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的观点,反应概率的变化叫做“学习”,对于所观察到事实的解释,叫做“理论”。因此,“学习理论”是指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简单来说,根据斯金纳的这一原理,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从而激发出学生特定的反应。因此,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学生的反应越可观。据此,斯金纳还将教学分了五个阶段。
首先,教学活动的开始,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想要得到的学生的行为结果,并对这一结果进行测量、记录,以及制定相应的计划。第二步,认真观察记录所获得行为的频率,以及何种情境下引起何种行为。第三步,针对想要得到的特定行为,创造特定情境,不断强化情境,强化行为,并确定最后塑造行为的计划。第四步,安排最后的环境,并明确告知学生具体要求。第五步,对行为反应进行测量,重现原来的条件,再次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第三步的相倚安排当中去。
由以上步骤可以发现,行为主义者更注重教学过程中“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程序,明确教法,直击内容,重点关注行为,对行为进行观察、测量,以此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从这个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中的相倚组织,也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可以发现,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所以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试图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强化一种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该行为就相应得到强化。相反,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这就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设置专门的学习环境、设计课程材料,并针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测量的管理。不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对计算机问题求解做出明确判断,形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提高计算思维意识和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典.大学新生计算机学习基础与兴趣的调查分析[J].计算机教育.
[2]余建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J].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8.
[3]宁小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4]徐晓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
作者简介:王晓燕(1983-),女,重庆石柱县人,本科,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梁涛(1983-),男,新疆昌吉人,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
下一篇:计算机内存的优化及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