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剥开科学的“果壳”
体会积存在肠道内,与来到肠黏膜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化工厂会为了减少污染,把污染物往自家房子里排吗?你也无须这么高道德……”这样的风格被粉丝形容成“闷骚”,因为他总是会写一些“给人挠痒痒挠得很舒服的文字”。
理想主义者的变身
2007年,在写了3年的科学专栏后,姬十三面临对未来生活的重要选择。他可以拿着优秀的毕业论文,像他大多数同学一样,申请去国外继续走科学研究的道路。或者,顺从父母的意愿,考个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毕业前,他曾分别去一个事业单位和一个制药公司实习,但那两段经历并没有给他留下好印象。最后,他决定放弃从事10年的专业,当上了一个自由撰稿人。
毕业后的半年间,姬十三每周大约要写3篇稿子。这些科学小文章为他迅速赢得一大批粉丝。事实上生活也没那么糟糕,他一个月可以赚到将近一万元。但专栏作家当久了,他觉得这种生活仿佛没有尽头,他想酝酿更大的动作。“那时候我发现,国内年轻的科学作者非常少,彼此间的沟通就更少了,我想把年轻的科学作者聚集起来做点事情。”
此时姬十三想的只是加强大家的联络,起初他想到的方式也只是在网络上做一个论坛将大家联系起来。“多人协作的作用与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完全不一样的,且不易放弃。写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科学这方面人很少,能得到别人帮助很重要。”姬十三说这就是一个社区型组织的重要所在。2007年11月,在圈内已小有名气的姬十三在MSN上倡议成立一个科学写作群体,“英雄帖”一经发出即得到大家一片响应。
姬十三和一群朋友“捐出”10万元,在北师大一名博士的技术支持下,于2008年 4月28日正式成立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之所以取名叫松鼠会,是因为我们将科学比喻为坚果,内核有营养而外壳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我们的愿景是让科学流行起来。”
松鼠会的成员主要由海内外优秀的华语科学传播者组成。他们绝大多数受过科学专业训练,文字出众,视野开阔。现有成员105名,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年龄在26岁。”“松鼠们”本身都是科学作家,或在媒体任科学记者、科学编辑,博客的内容便是每个人贡献一点做出来的。
科学也可以很流行
音乐、美术、体育都能走上时尚的道路,科学因为其复杂和枯燥,而没有流行。
“我觉得目前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在将科技带进大众流行文化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我心目中的成功还很远。”为了让科学流行起来,姬十三带领松鼠会做了很多努力,包括举办科学嘉年华活动。
去年的科学嘉年华24场活动,包括化妆晚会、音乐剧、现场PK,去北大看植物。整个嘉年华有很多艰辛的部分,但也有很多惊喜。“比如我们在北航活动前一天,因为甲流,还被告知有可能取消。本来从全国各地来的3000个参加挑战杯的学生周末都会参加这个活动,但是就要因为甲流离开。”
“活动最后一天,是星期天,还遇到北京第一场大雪。起床就有很悲怆的感觉,让大家早上9点冒着大雪去北航听一场科学讲座,如果是我就肯定不会去。松鼠会已经做好现场没有一个人的心理准备。当天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来演讲,结果现场有450个座位,9点准时到场的有350以上。这个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而整场科学嘉年华能够如此成功举办也让我特别欣慰。”
“通过这场活动,我进一步确定了其实对科学、科技内容感兴趣的人群远远比想象中的多,问题在于如何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生动地表现出来,而这也是我们最擅长的。它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我们的付出,也让我们不断完善‘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实现途径。”
在这里,科学变成了一场盛宴。观众们不仅和食物学博士探讨“食物相克说”靠不靠谱?菠菜能不能和豆腐混搭?鸡蛋能不能冲进豆浆?……还看到了神经学和社会学的专家坐在一起讨论早产儿的大脑是不是会更聪明;物理学家用热守恒的原理证明,如何科学有效地减肥等有趣的话题。科学嘉年华的各类活动持续了一个星期,参与人数达到3000人。
做中国的Discovery
2009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科学松鼠会”获得了团体奖。在颁奖台上,姬十三坦诚当年靠的是激情和理想,但一年以后仅凭激情,没有办法再维持这样一个事情。“我们进入了很关键的年头。”他坚定地说,“我们要维系当初的理想。”
2009年1月,经过松鼠会几个核心人物的讨论,他们在北京正式注册了一个文化传播公司。三个月后,姬十三辞去先前的工作,专职成为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公司刚开张一个星期,姬十三就接到了一个“大活”。当时,央视10套《绿色空间》节目打算做一档暑期青少年栏目,还购买了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国外片子,准备做成演播室访谈类的形式,正寻找有科学知识背景的公司合作。经过朋友介绍,央视找到了姬十三,请他为栏目做30多集的文案策划。 姬十三说,“这是公司赚的第一笔钱,当时很高兴,觉得赚钱很容易”。
姬十三把一切想象得过于美好,可是就在几个月之后他却很难高兴起来,半年里只赚了两笔钱,可能很快就要面临散伙。这让他多少有些压力,只是他很少提到这些,更多的是“还好啦,我性格比较乐观”,这句话像是他的口头禅。
尽管一直都在进行科学普及工作,但在姬十三身上,还是能看出浙江人在商业上的天分,“用商业反哺公益”是姬十三创造出来的新思路。这一次,姬十三决定把科学松鼠会和文化传播公司完全分开。为了在品牌上将科学松鼠会与商业公司区分开来,姬十三决定将原有的公司名“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尽管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松鼠会打下经济基础,不过这仍然招来一部分人的质疑。科普算不算公益?姬十三常常被人问到:“你们在帮助谁?”他回答说:“我们在帮助城市青年人提高科学素养。”
对姬十三而言,没有科学支撑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弱势群体。但这种信念很显然得不到传统公益圈的认可。到最后只剩下一种方法。松鼠会只能去注册一家公司,尽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松鼠会本身并没有任何营利的打算。“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姬十三说,“没有办法之后的办法。”
记者了解到,科学松鼠会即将以哈赛科技传播中心的名义在民政注册成为一个非营利机构,这意味着:科学松鼠会将成为法律层面上的一个真正的NGO组织。“我觉得目前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在将科技带进大众流行文化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我心目中的成功还很远。我的目标是将来哈赛中心和果壳传媒分别发展成为一个伟大的非营利机构和一个伟大的科技传媒。”
在果壳网上线的发布会上,姬十三说:“我希望,果壳传媒能够成为中国的Discovery。这一转型过程中,我们从未偏离科学传播的初衷。我们的目标始终是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让鲜活的科技内容走进流行文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既可以选择公益方式,也可以通过商业路径。”
果壳网是一个带有社会化网络特色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推出趣科技、科技DIY、健康、心理、爱宠等多个主题站,广泛覆盖都市青年人群感兴趣的与科技相关的各类话题。这些在线的科技兴趣小组将引领用户重拾失落的好奇心,感受科技带给文化生活的乐趣。
2010年1月,姬十三把办公室换到了现代城一栋高层建筑里。180平方米的大房子,宽敞明亮。
目前,姬十三正在与青基会协商,打算在其下面成立基金并开发自己的项目群,包括高端科学家讲演、给乡村小学进行科学支教、科学互助平台、科学家沙龙等,这些科学项目群会构成非营利机构的主题。与此同时,姬十三也面向社会招募“科学逃兵”。“其实就是招募那些像我一样,喜欢科学但不适合科研的人,使他们可以在我们这里华丽转身。”
责任编辑 张小华
姬十三 神经生物学博士,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CEO,科学松鼠会执行长
上一篇:一个资源型企业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