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祭侄文稿》看颜真卿的行书
摘 要: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无疑是一个难以逾越高峰,唐代出现了一位划时代的书法大家-颜真卿,在书法领域里继承前人、锐意革新,创造了彪炳千古的颜体书风,成为唐代书法发展的里程碑。颜书端庄厚重、雄伟稳健、开阔大度、雄秀独出,体现了我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和情操。颜真卿的行书以雄浑豪放闻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透过文稿我们可以看到颜体行书笔法外拓,行笔曲直相合、纵笔雄健、点画遒婉、字势疏密相间、错落多姿,章法、雍容大气。
关键词:书法;颜真卿;祭侄文稿;行书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91-01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称颜平原、颜鲁公、颜太师等,生于陕西长安敦一个书香门第,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备,在“安史之乱”中与叛乱分子顽强斗争,不屈不挠。颜真卿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楷书和行书上,颜真卿把篆隶笔法,运用到楷书和行书中,发展成为梅笔法,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新书体—颜体,使中国书法达到一种崭新的高度,从此形成了与二王书法并重的另一书派。
颜真卿所处时代是盛唐和中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高涨,唐代是一个国际交往频繁、国内民族文化相融合、儒佛道合流的时代,对书法有直接影响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获得很快发展。唐代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为书法艺术的繁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体势上受到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影响,结构上受到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气韵上受到诗歌、散文等语言艺术的影响,章法上受到建筑、戏剧等综合艺术的影响,促进了唐代书法艺术繁荣局面的形成。为颜真卿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文化积累和艺术元素。
唐玄宗时期(公元753年),颜真卿受到杨国忠排挤,出任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唐王朝岌岌可危,颜真卿与任常山太守的从兄颜杲卿分别起兵共通联合讨叛,杲卿幼子季明往来两地进行联络,颜杲卿与袁履谦夺回土门,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报捷请求救兵,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杲卿与子季明忠义愤发,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父陷子死,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被凌迟处死,父子皆取义成仁。次年,颜真卿为蒲州刺史,派颜杲卿长子泉明寻找杲卿、季明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颜真卿对从兄父子讨贼身亡,无比愤慨,为追念从兄杲卿幼子亡侄季明,颜真卿怀着怀其悲痛的心情写下祭侄文草稿,文中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守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真可谓哀思郁勃,痛心疾首。“自“尔既”至“天泽”逾行,殊为郁怒,真屋漏迹。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行, 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承”字,掠策啄碟之间,“咙”字,右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摧”字如泰山压而底柱障。末“哉”字,如轻云之卷日,“粱”字,遭妞如惊龙之入蛰,可谓神笔”。总之,此稿字势挺拔,纵笔浩放,具有篆隶笔法,真、行、草三体兼备。对叛军的仇恨,对侄儿的赞美与怀念全付诸笔端,任笔为体,全以神行。这件作品非以书法作品来写,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时有涂抹,文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全出乎天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写速度急缓变化,有时因不及蘸墨而仍挥写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祭侄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书成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幅字写得神采峻涩,笔势圆润凝重,姿态雄奇,以其神形写其精意,得自然天人之妙。通篇起伏有度,时而悲愤痛绝,声泪俱下;时而婉转掩抑,痛彻肺腑,堪称感天动地的激愤之作。宋阵深评之“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诚乃是无意于佳乃佳尔!
《祭侄文稿》全文不足二百三十个字,然却字字千斤,章法自然天成。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宋人陈铎曾《祭侄稿》书写过程做过详细地分析,认为:“文稿前十二行‘甚遒婉’从‘自尔’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笔法用语)矣!’自‘移牧’至‘尚飨’末五行,沉痛切骨,与禊叙《兰亭》哀乐虽异,其致一也”!真可谓入‘木三分,非深谙笔法,墨道者不能言此也! 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激情之下,融情入书,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英雄品格和难以比拟的胆识和胸怀。纵观全篇,开始作者尚能把握自己的悲愤感情,字的大小匀称,笔法流畅,写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时,心里愤激再也无法控制,像火山迸发,一泻而出,字形变得时大时小,行距也宽窄变化,用墨或燥或润,笔锋藏露交相,至“呜呼哀哉”,整体感情和节奏达到高潮,恣情任洒,任笔流动,苍凉悲壮。开始的凝重,到结束时的忘勿所以,无不是作者痛心激首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祭侄文稿》中用墨用笔时有变顿,由此可以看到颜行笔中笔锋转变的方法,顿挫激越,圆转郁勃,浩然之气,流于笔端。颜真卿对行书的巨大贡献表现于笔法、结法、章法、墨法等方面传统行书的突破和创新。
1、从运笔方法上看传统动笔基本以方头侧入,颜的笔法是用内抓的笔法,行笔以圆笔中锋为主向外开拓,圆头逆锋, 藏头中锋,逆入平出,转折处,提笔另起,藏锋外露,时人称为屋漏痕,如水之流动,重心居中央,正面取势,方圆兼使,棱角锋芒毕露,后左右动荡着徐徐流下,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颜真卿的书法独具风格,尤其有变古创新的笔法。他是从右军书风之外,独辟蹊径。因此颜书笔法素有“蚕头燕尾”之誉。
2、结法上开张自然,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颜书结构位置变化突出,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跌宕多姿,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奇趣横生。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3、墨法上追求渴涩生动的墨法,枯润浓浅知白守黑,颜书用墨,枯润兼施,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特别间有渴笔,墨色多变,起伏迭宕,浓淡相宜,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从而使书法的艺术形象,更加绚烂多姿,给人以苍劲、康迈之感,更能表现作者的激越之情。
4、章法如同作诗为文,讲立意谋篇,颜书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比较紧密,大小字兼有,且不论大小字都写得沉着雄浑,布局充实茂密,气势开张,纵横飞动。无色而有绘画的神彩, 异趣横生,出人意外。
颜真卿的书法,是我国灿烂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他的变古创新的笔法端庄宽疏的结体,沉着雄强的笔力,独特的体势和风格,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显示出更加巨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书画汇考·陈绎曾跋.
[2]王澎评.《争坐位》与王羲之《兰亭》并峙见奋竹云题跋.
上一篇: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
下一篇:从三大行书看书法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