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各领风骚
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有趣的是:左宗棠同曾国藩一样,平时政务再忙,从不间断练习书法,就是在战火硝烟的行军打仗的帐篷中,也常常深夜挑灯读帖染翰,从不忘稍辍。他的书法功力深厚,个性鲜明,但政名掩盖了其书名。
左宗棠的书作在拍卖市场上也有可观的行情,价格仅次于曾国藩。2003年他的一幅《行书中堂》在嘉德拍卖会上以9.9万元成交;2006年《行书对联》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拍得11万元;2007年《行书七言联》在翰海拍卖会上以16.8万元成交,同年,《篆书七言联》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33.6万元成交;2008年《行书七言联》在匡时国际拍卖会上以11.2万元拍出,《书法 对联》在天府艺源拍卖会上以18.4万元成交;2010年《行书七言 对联》在泰和嘉成拍卖会上以47万元成交;2011年《行书七言 对联》在北京长风拍卖会上再获追捧,最后被一买家以42.56万元收入囊中。从中可以看出左宗棠的书法很受欢迎,价格以行书和篆书最贵。
笔笔中锋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是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后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的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李鸿章从十九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营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梁启超曾在《李鸿章·绪论》中发出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工诗、精古文、擅长书法。书法精于楷书和行书,一生酷爱书法,早年学欧阳询、柳公权,他还师从曾国藩学习过书法,晚年还精研王羲之书法,几乎天天临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帖。1906年4月,在李鸿章去世五年后,他的孙子李国杰将其所临摹的《兰亭序》和《圣教序》刻石永存。作品笔笔中锋,圆润内敛,笔力苍劲沉稳,文字结构缜密,字体隽秀挺拔。曾国藩曾评价说:“观阁下精悍之色露于眉宇,作字则筋胜于肉,似非长处玉堂鸣佩优游者。”上海著名的百年老店“蔡同德堂”就是李鸿章书写的。总体看李鸿章风格不强,只能算是一个能书的重臣。
在艺术市场上,李鸿章的书法大多是行书,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上很少见,偶有亮相但价格平平。步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书画价格的攀升,李鸿章的书法开始受到藏家的关注,2005年《行书论书句》在嘉德拍卖会上以15.4万元成交;2007年《行书八言联》和《书法四屏》分别在西泠印社和嘉德拍卖会上以9.9万元和10.12万元成交;2008年《书法》在安徽艺海拍价11万元,同年,《行书八言联》在匡时国际拍价11.2万元;2010年《行书八言联》在北京传是拍价36.96万元,同年,《行书七言联》在北京翰海拍价31.36万元。从其作品的市场表现看,其价格明显低于曾国藩和左宗棠,不过论书艺,李鸿章的书法个性确实远不如曾国藩和左宗棠。
用笔求润的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是清末著名封疆大吏,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近代重工业创始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清流派重要成员。光绪七年(1881年),授山西巡抚,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补授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同时,在广东筹办近代工业,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1889年,调湖广总督,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后又编练新军,在鄂、苏两地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从张之洞四十余年的宦官生涯中,尤其在光绪年间,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枢机重臣,在清末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晚清抵御列强、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新型教育的创办,中西文化的交融,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张之洞是近代集政坛重臣、学界巨擘、工商巨子于一身的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慈禧太后死后,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宣统元年(1909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擅长书法,精于行书,宗苏轼,也擅“米体”,深负盛名。他的书作笔力遒劲,俊迈豪放,跌宕有致,善用侧锋。张之洞曾向张佩纶私授“书诀”,称“即于两字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自然丰润,笔意开展,便是他书体常见风格。
在艺术市场上,张之洞的书法要冷落得多,价格不仅远低于曾国藩和左宗棠,而且也不如李鸿章。2003年《行书 四件》在朵云轩拍卖会上以5.28万元成交,价格很低;2004年《书法 对联》在上海崇源拍价4.95万元,同年,《书法 四屏》在嘉德拍卖会上以5.06万元成交;2007年《书法 对联》在嘉德拍价5.48万元,同年,北京永乐推出其两件《行书 对联》,其中一件以6.72万元拍出,另一件拍价8.4万元;2009年张之洞《行书“澄怀阁”》在北京匡时国际拍价29.12万元;2010年《行书东坡诗 四条屏》在北京传是拍价31.36万元。迄今张之洞的书法作品过30万元的凤毛麟角。如果说论书艺,张之洞绝对不在李鸿章之下,与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各有千秋。导致张之洞书法作品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恐怕是张之洞的名声比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要小,书艺的高低往往不能决定价格的高低。
鉴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上他们的书法各具特色,很值得藏家关注和收藏。同时,笔者还坚信:未来随着人们对他们书法价值的认识,他们的书作在拍卖场上有望迭创佳绩,让我们拭目以待!(责编:李禹默)
上一篇:何绍基《行书联》赏析
下一篇:橡皮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