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国瑞对麦积山石窟的历史贡献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历史资料和文献典籍,全面评述了冯国瑞先生其人其事,并从保护石窟和捐赠文物等方面阐述了他对麦积山石窟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冯国瑞;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26-04
一、冯国瑞与麦积山石窟
冯国瑞(1901~1963),字仲翔,别号麦积山樵,甘肃天水人。1921年,冯国瑞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深造,受业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门下,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
冯国端在文学、历史、考古、训诂、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是对甘肃的文明和文化史进行实地考察、考证、研究的第一人,为陇上“石窟走廊”的弘扬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开创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的先河。
冯国瑞先生曾六次上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1940年,他由重庆回故里和朋友整理地方文献,收集到不少关于麦积山的资料,由此产生实地考察之意。1941年,趁农历四月八庙会之际,冯国瑞邀请王鼎三、赵尧丞、胡楚白、张自振、冯国珍等人,第一次登上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采用“对证古本”的方法,寻找古迹,勘察地理环境,并对洞窟做了编号。他们被麦积山遍布山岩的石刻、摩崖造像这些艺术珍品所震撼,尤其是第一次发现麦积山散花楼窟顶的壁画和藻井,这在以前的古籍书中从未提及。由于太高不能近观,只得先抄录其他碑刻。受时间限制,冯国瑞一行不得不匆匆勘察之后,遗憾地离开。但是他从中获得了关于麦积山石窟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次考察是麦积山石窟自开窟以来第一次由专业人员对石窟文物进行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科学考察,为麦积山石窟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后,冯国瑞大量翻阅群书,请张自振等人上山拓下许多碑刻拓片。怀着对故乡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无比热爱及真挚情感,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他便编著成《麦积山石窟志》一书,约2万余字,后由陈柳州先生缮写,陇南丛书编印社石印300册发行。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随即《大公报》、《益世报》、《燕京学报》等先后作了专题报道,《说文月刊》第3卷第10期全文刊载,以至于个别书目以及外文译本都有介绍麦积山和此书的介绍,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也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名流学士纷至沓来,麦积山石窟得到世人的重视,吸引了诸多学者与专家前来考察研究。从此被誉为“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享誉海内外。
冯国瑞在书中对“民国九年天水天主教堂意国教士揭取去壁画多帧”一事表明了他无比的愤慨。同时,为了保护麦积山石窟艺术,还提出修建保存文物的博物馆“供世观览”的建议。后来他又给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邵力子、吴稚晖以及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等都去信、打报告;觐见国民党西北行辕主任朱绍良、甘肃省政府主席古正伦,提出自己对于保护和维修的意见,多方要求协助。国民党甘肃省政府迫于当时全国文化界抢救麦积山石窟的呼声,于1943年命令天水中学校长范沁勘察石窟、绘图,提出保管办法。
1944年2月,冯国瑞携同刘文炳教授再次赴麦积山石窟考察。这次考察主要完成石窟的编号(编字共122号,每号详注说明)及测绘工作(平面草图)。随后写成《调查麦积山石窟报告书》,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和保护方案,并呈报国民党甘肃省政府,表现出对麦积山文物无比执著的热爱之情。
为了规划修补栈道围栏工程,冯国瑞还多次游说当时的天水专员胡受谦,为争取保护资金,邀其于1946年10月同往山中,这是他第三次登上麦积山石窟。后由冯国瑞主持,历时两月之久,修补了东崖卧佛洞到牛儿堂的栈道工程,并修筑“麦积山馆”五楹,供考察研究者起居用。同时,请行署专员吴稚晖题写馆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对联一副。先生还于此时编辑有《麦积山石窟题记》、《麦积山石刻文录》等稿本,可惜现已荡然无存。
1947年2月,冯国瑞先生邀请天水县县长等人同去麦积山考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这是冯国瑞第四次登上麦积山石窟。并通过与僧人本善交谈,请来当地木匠文得权先生,“挟长板,架败栈间,递接而进,至穷处,引索攀援”,于此发现了麦积山北朝最大的洞窟。冯国瑞根据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载“兹山西阁之万菩萨堂”,当时命名其为“碑洞”(现编133洞,俗称万佛洞)。并立即用庾子山《麦积崖铭》原韵作了序文,其文为《万佛洞铭》一篇,计划刻于石山中。同时为文得权先生书写中堂及对联各一副,其对联曰:“洞窟猿升山上下,莲花鱼戏叶西东。”对于文得权不畏艰险,在百仞悬崖上发现北朝洞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48年,在冯国瑞的多方倡议下,国民政府成立了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修保管委员会。拟订对有重要史迹洞窟修补计划,内容涉及多处洞窟,如第3、4、5、28、30等窟(雕塑、壁画等)加固、寺院建筑维修和麦积山周边景观和相关佛教遗迹的治理等方面。结果因各种原因又未能实现。1949年8月,随着天水的解放,麦积山石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派遣专家团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勘察与研究,先生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1952年,冯国瑞先生以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协调下,西北局组织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全面考察。这是他第五次考察麦积山石窟。西北文化部组织以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先生为首,联合中央政府文化部组织中央美术学院、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三家,组成考察团,继炳灵寺石窟考察后,又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勘察、考证,冯先生陪同考察了53天。经过一个月的考察、考证、摄影、测绘和重点临摹等工作,于1952年12月1日勘察完工。这次勘察发现洞窟157个,多为北魏、北周及隋代所建,其中一部分在宋、明两代所修。法相摩崖石刻题记最早为唐代大中七年(852),并对发现的133洞窟的第十号造像碑,在内容、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等方面给以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化艺术的光辉杰作”。勘察工作组的勘察报告为下一步勘察任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53年7月,中央文化部组织以吴作人为首的专家组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郑振铎局长的亲自组织下,对麦积山石窟做进一步勘查研究。勘察团主要以冯国瑞的《麦积山石窟志》为重要文献依据,对麦积山进行了历时32天的考察,冯先生随行。这是冯国瑞先生第六次考察麦积山石窟。勘察团以吴作人为团长,分成三个工作组,即研究组、绘画摄影组和翻模测绘组。研究组成员有王朝闻、常任侠、冯国瑞三人。绘画摄影组由罗公柳、李瑞年、孙宗慰、肖淑芳、陆鸿年、戴泽、吴为、邓白八人组成,罗公柳为组长;翻模、测绘组由张建关、程新民、张鸿宾三人组成。此次考察结束后编成《麦积山石窟勘察团工作报告》和《麦积山勘察团工作日记》。这次勘察收获很大,冯国瑞也随团到了北京,继续做资料的整理工作。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对冯国瑞发现、保护和勘察麦积山石窟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撰写的《麦积山石窟大事年表》和考察团的报告一起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2期。从此,众多专家对麦积山石窟的研究都以冯国瑞先生的考证为依据。冯国瑞先生的《麦积山石窟志》开创了研究麦积山艺术的先河。考察团研究成果的一经公布,麦积山石窟再次被世人所瞩目,也为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1953年,麦积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文革期间,冯国瑞虽身处逆境,仍然心系麦积山,时常关注着麦积山的保护与维修情况。1960年,他将天水市家中珍藏文物捐赠麦积山文管所。1961年3月4日国家公布麦积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生功不可没。
二、冯国瑞捐赠始末
冯国瑞先生生于天水,他热爱天水不仅仅表现在对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热爱,而且表现在对于天水这块土地的赤诚之心。早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西安时常在敌机的威胁之中。1933年,邵力子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聘冯国瑞为省政府顾问,两人“议政论文,颇相契合”。1936年底,邵力子调离陕西,去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发函给冯国瑞也到南京,另行安排工作。次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形势日趋紧张,冯国瑞提请邵力子将保存在西安藏书5万余册个人藏书,为了使珍贵图书免遭毁灭,往大后方安全地带转运。邵力子的藏书主要以陕志、佛经、道藏为主。邵先生自己想将这5万余册珍贵图书捐赠陕、甘两省。冯国瑞力劝邵力子将邵氏藏书全部捐赠天水,认为运到天水收藏,比较稳妥。1937年,邵力子即委派冯国瑞返回西安负责转运。经邓宝珊、水梓等时在南京的甘肃籍人士婉言敦促,邵力子决定将这批珍贵图书捐赠给天水。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工具奇缺,冯国瑞在炮火硝烟的威胁中从西安亲自护送其书安全抵达天水,几经周折,这批图书于1939年初才雇用盐商的骆驼队驮到天水。之后他又与地方当局协商,在此藏书的基础上,特设在城南水月寺的民众阅览室扩大为天水图书馆,在天水图书馆专辟“邵力子先生纪念室”珍藏。1939年7月,天水县图书馆成立,冯国瑞担任馆长。这批图书经整理登记造册,由冯国瑞编成《力学庐书目》一册,共计5242种、16616册,合计其他及照片等,在5万卷以上。图书馆几经搬迁,后迁至汉忠烈纪将军祠——天水城隍庙内。装书的几十口大木箱,堆放在狭窄潮湿的城隍寝宫里,极不安全。冯国瑞对此一直念念不忘,请求邓宝珊日后敦促家乡政府,设法解决。
冯国瑞先生不仅仅想方设法收藏外来的珍贵文物,丰富天水的文化艺术典籍,而且也是一位慷慨无私奉献之义士。1953年的勘察工作结束后,麦积山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先生十余年来的心愿终于有了结果。为了表示对麦积山石窟保护工作的热忱支持,冯国瑞将相当数量的家藏文物慷慨赠给麦积山石窟文物管理所。1956年,冯国瑞先生将珍藏多年的一部元代印本佛经捐赠给甘肃省博物馆。
文革期间,冯国瑞先生受到牵连,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当时指派地点在夹皮沟,由于身体的原因,冯老没有去夹边沟,只在兰州附近的农场劳动改造。1958年,冯国瑞在农场收到一封家信,内容涉及宅院改造,冯先生遂将家中文物字画资料转交麦积山文物保管所请代为保管。20世纪60年代初,当先生身处逆境时,再次向文管所进行了慷慨捐献。家人把他四处收集得来的彩陶青铜、宋瓷汉瓦、明清字画、手抄孤本装入木箱,移交麦积山。此后又将所藏的13种珍贵文物捐赠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冯国瑞病倒后,由邓宝珊安排住进了医院,他自知来日无多,就托请邓宝珊代他将仅存的文物字画捐赠给国家,目前麦积山的2000多件藏品,大多为冯国瑞捐赠。冯国瑞是麦积山石窟馆藏文物第一位捐赠者。
三、冯国瑞捐赠麦积山文物简介
冯国瑞先生捐赠文物分为纸质、瓷器、金属、雕塑等几类。另外,还有绢类和其他不同类别的藏品。其中纸质文物包括书法、绘画及拓片等。书画赠品中,仅名家书法作品就有董其昌条屏、翁同和行书立轴、刘尔忻中堂、王了望中堂、罗家伦对联等。其中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和的书法,于右任草书、行书对联及横幅,罗家伦行书立轴,梁漱溟行书立轴,董其昌《秋日山水图》,黄公望《水流云在图》,赵雪堂《秋山风雨图》,张大千《观音图》等,都是珍贵的库存纸制文物,有着极其重要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
书法有于右任先生书写行草条幅、横披及对联三幅力作,条幅结构端庄严谨,风格简洁朴实;横披及对联笔法苍劲有力,书风有清新、简洁,大气之特点。其中楷书对联为纸本,白绫装裱,天地挂木轴。上联书“文传庾子山”,下联书“艺并莫高窟”。上联右上方有冯国瑞先生关于此对联流传经历的记载。草书横轴“瑞应丰年”保存较完整,轴面左下角落款“民国三十六年”,左下角钤朱文印一方“任”。草书立轴《山寺》,背面有冯国瑞先生墨书:“于右任先生书杜工部麦积山诗,麦积山永存,冯国瑞寄赠。”轴背后,右下钤白文印一方,有“任”字。此作品用笔狂放不羁,浓笔酣墨,雄健潇洒,姿态横生,具有浩然之气。教育家,历史学家罗家伦先生行书立轴是作者游历麦积山诗一首:“午余乘兴策卷马,酿雪寒云据远峰。暮色转深溪水黯,石磨蹄铁火星红。陇山东望土成堆,忽见奇峰迤逦开。松托暮天拂不净,雪光为夺数峰来。”落款“民国三十三年二月薄暮游麦积 罗家伦”。字迹清秀而劲健。并有行书对联:“行进千折水,来看六朝山。”上款“麦积山瑞应寺”,下款“罗家伦”。字体刚劲优美,流畅自如,堪称书法精品。光绪皇帝师傅翁同和行书立轴,纸本,纸质微泛黄,轴面边缘多处污渍,行书墨迹书法,“一昨以郭令公父子之军破犬羊之众情欣喜恨不顶而戴之”,上款“懋森观察仁兄大人雅正”,下款“叔平翁同和”。结构工整、活泼、流畅,气韵内敛不露锋芒,风格醇厚宽博。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自撰治学之语作行书立轴赠与冯国瑞与之共勉。其文曰:“吾欲发其杰趣,治其驳、调其健,为选汉贾太傅以下迄明椒山先生文衰为一集。三千年志士仁人,心声在焉。俾之时时讽诵,引其气于霄汉之上,存其志于青天白日之中也。”落款“仲翔同学兄嘱。丁卯漱溟”。后钤朱文、白文印各一方“梁”、“梁漱溟印”。此书法运笔流畅,潇洒自如,苍劲有力,大有学者之风。翰林院编修刘尔忻的行楷中堂,其文曰:“圣人见微而知明,现端而知末,故见象箸而悕。”落款“乙卯冬月刘尔忻”,即书于民国四年(1915)。此书法字体舒展,末笔较长,并且大量留白,显现出干练潇洒之特点。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还有清代著名书法家王了望、书画家金农、乾隆年间兵部尚书王杰、莱州知府张问陶、同治四年(1865)进士任其昌、等多名书画家及其名人,其中也不乏天水籍的著名书法家,他们的这些作品不失为佳品。
绘画有黄公望的《水流云在图》,画面中雄伟的山势、苍劲茂密的树木、娴静的村庄浑然一体、清新自然,笔墨温润、皴法有序,画境苍茫悠远,具有元画的清逸意境。图左上方有作者自题:“至正三年(1343)七月十日,大痴人黄公望画于嘉兴舟次。”随后钤白文印两方,“大痴山人”与“黄公望”。裱轴纸背面有民国二十一年冯国瑞题签图名。李达的《雪庐留客图》是一幅淡墨雪景写意指画。画面远处朦胧的雪山与近处清晰的村庄小景相互映衬,山间流瀑、小桥流水、雪景中几间草庐,两人临窗对饮,屋外有一牵驴侍者等待等多种场景,极富生活情趣。画面上方有冯国瑞1955年4月16日《题雪庐留客图》七绝三首,并注释将此画捐赠麦积山馆之由;钤朱文印两方,一方为“仲翔”,另一方为“冯国瑞之印”。
《白描观音图》线条简洁疏朗、造型清新雅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画中菩萨发髻高耸,蛾眉凤眼,樱桃小口,头顶披巾,身披长袍,左手持一柳枝搭于右臂,柳枝自然向后下垂,菩萨侧身而立,披巾下显露出的几绺发丝自然下垂而飘逸,尽显女性之秀丽及柔美之感;全身的轮廓用一气呵成的线条钩出,然后再用细线勾勒全身的细部和衣纹,尤其披巾起笔收笔及其转折处出现了不少方形、方折形笔触,在外形上呈现出长方形结构,寥寥几笔,刚劲有力,全部线条稠叠多皱,衣纹圆转,柔而不乱,衣薄透体,像从水里出来一样,具有“曹衣出水”之风韵。整个人物形象丰硕端庄,秀丽动人,安静中显出轻微的动势,肌体柔和,质感很强,更显示出超凡脱俗的感觉。纵123厘米,横39.5厘米。落款为“癸未十月写留麦积山中瑞应寺蜀郡清信弟子张大千援”。题跋下有钤白文印一方“张援之印”,及其朱文印一方“大千”。
金属类主要为铜器包括铜币、铜镜、铜佛等,瓷器、陶器、石器、木器等也占有不少数量。以瓷器为主,陶器也不乏精美之作,其中蓝釉瓷盂和绿釉灯盏为二级文物,白瓷角杯和青瓷莲叶杯(内有小人)为三级文物,其余均为一般文物,保存相对较完整。除绿釉香熏残为两半,双耳灰釉香炉双耳微残、青瓷器物盖边残,紫砂茶壶壶把裂而外,其余尚好。此外还有较为珍贵的龟化石等其他类别的珍贵藏品。
还有石器、玉器、琉璃、陶器等。琉璃小坐佛、犀角雕刻香炉(墨玉香炉)材质细腻、制作工艺精美、线条刀法娴熟,可见工匠精湛的技艺。
拓片以石刻为主,收藏了晋至民国时期的作品,在这些捐赠品中,有大量珍品、精品。其中的北魏造像碑拓片是麦积山石窟保留石碑的碑拓,比较难得的是有吴作人、郭沫若、邓宝珊、谢国桢、冯国瑞等著名学者和名人题跋。新莽衡权摹图拓片有冯国瑞题“新莽衡权摹图”、“二十一秋初冯国瑞”,图右下角钤朱文印一方“冯国瑞之印”。北周保定四年拓片为近代纸本墨迹,未装裱。大小共4幅。草詇歌拓片为清代碑,手卷(系明代人重刻品);苏轼草书拓片纸本墨迹,已装裱。部分拓片经故宫博物院碑刻拓片专家鉴定考证,绝大多数为精品甚至孤品,由于所拓时间较早,其质量、品相均优于现在同类拓片。如洛阳“龙门二十品”、成县“西峡颂”、王羲之“圣教序”等均为国内现存最好的拓片。所以故宫专家称这些拓片足可以举办一个中型高品位的石刻拓片专题展览。
综上所述,从冯国瑞先生为麦积山所做的一切,可以看出他对麦积山的热爱,对祖国灿烂的文化的深厚感情。特别对于麦积山石窟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勘察者、专著编撰者、保护呼吁者,而且是一位馆藏文物的第一捐赠者。这一切表现出一个学者探索与追求具知的坚定信念,他的功绩将永远载入麦积山石窟艺术与研究的史册。
上一篇:浅论初学书法应如何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