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大山人的书法风格演变
摘要:明末清初,八大山人作为“前朝遗民”,带着国破家亡的悲痛,怀着对清朝统治者的不屑归隐山林,潜心钻研中国的书法艺术。其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个人生活和他所处的社会,使他的书法风格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同时,他也学习吸收了其他不同时代书法家的艺术技巧,使得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书法艺术风格。
关键词:八大山人 书法风格 演变
邱振中先生认为八大山人书法风格演变过程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55岁以前,学习其他大书法家的阶段,另一个是55岁以后,摆脱学习其他书法,开始进行自己书法风格的探索。方闻先生把八大山人书法风格演变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他从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思想入手,将八大山人书法分为“出家为僧期”“心理矛盾期”“艺术造诣成熟期”。
八大山人从小在家里就十分热爱学习书法而且非常有才华。陈鼎《八大山人传》中记载:“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1]很遗憾八大山人少年时期一件作品也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他最早的作品《传綮写生册》中看到他早年的学习之路。邱振中先生对《传綮写生册》中的书法有一段评价:“八大山人行书中的这种混杂和不成熟,以及一部册页中各种书法风格的并置,看出他此时还处于创作的初始阶段,但已显示出他对各种笔法和结构的敏感,以及力图开拓视野、创造个人风格的愿望。”[2]
八大山人受董其昌的影响非常深,特别是对其行书、草书的影响。八大山人在55岁之前就进入了学习董其昌书法风格的阶段,临摹董其昌的书法使得八大山人有意无意地吸收了董其昌行书、草书的写法。此后,他开始实践董其昌的书法理论,也是八大山人探索和形成自己书法風格的过程。《个山小像》有八大山人题识六段,行书题识主要是模仿董其昌的书法风格。“他学董学黄,就在己亥至戊午这二十年之内。辛亥1671年已经有成熟的董氏面目之作品,一直到1678年才有他学黄字的作品,可见他是先学董继而学黄。而且,他在学黄庭坚的初期,也没放弃董其昌书法的模式。”[3]
八大山人从55岁开始,在探索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的方向上不断地付出努力,并且在之后的10年当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邱振中对八大山人此时的书法有一番评价:由于对笔的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变化,高度个性化的圆角、右上角也浮出水面。八大山人减少了线条的使用,笔上的圆统一了结构上的圆。在八大山人的《芦鸿诗册》中,开始出现以中锋为主导的用笔方式。《芦鸿诗册》为八大山人61岁所书。八大山人 63岁所书《为镜秋诗书册》与两年前所书《芦鸿诗册》相比,此作的书法风格逐渐统一,通过对前人书法的学习,尤其是对董其昌的学习,为其以后独特书法风格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经过10年的反复磨炼,不断地吸取其他书法家的经验,八大山人终于在65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徐利明先生认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临过王羲之、李北海、索靖、蔡邕、苏东坡、王献之、褚遂良、钟繇等人的书法,对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程度的临取。
70岁时,八大山人落款中的“八”字由“外八字型”变为 “内八字型”。这标志着他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认同感。此时八大山人年纪已到古稀之年,其作品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经过岁月的打磨,八大山人的书法风格进一步成熟。72岁所书《河上花图卷》题诗书法已经非常成熟,正是我们熟知的“八大体”用笔洒脱章法连贯,大大小小的字体排列在一起整洁而透着一股灵动,整体看着似乎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很多学者认为,中锋用笔对八大山人的独特书风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对篆书的练习是养成其中锋用笔习惯的关键。白谦慎先生谈到了篆书对其书法的影响。“八大山人对篆书的兴趣,和他幼年所受的家学,以及当时的金石学风气的影响很有关系。”[4]
八大山人晚年的书法风格与李邕书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作品,有两篇是临李邕的文字:一篇是八大山人在他66岁的时候写的《麓山寺碑》,80岁的八大山人临《李思训碑》。其师法李邕下了很大一番功夫。徐利明先生认为:八大山人学习李邕,常将其点画布置较为均等之处加以奇险处理,或俯卧或仰卧,或封闭或分离,并努力改变,这一点在八大山人书法中是非常常见的。只有在“口”字结构上完全学习李北海,有时比北海更均匀。可见,这是八大山人的用心之处。
参考文献:
[1]方闻.八大山人生平与艺术之分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邱振中.神居何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徐利明.李北海与八大山人的书法[J].书谱,1986(01).
[4]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渊,男,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责任编辑 刘冬杨)
上一篇:惠风和畅折扇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