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吃出爆炸是意外吗
2012年11月23日19时52分,山西寿阳喜羊羊火锅店发生爆炸燃烧事故,目前包括火锅店老板在内共造成14人死亡,47人受伤。据调查,这起事故的原因是液化气罐发生泄漏,遇明火后发生爆炸燃烧。
“一个气罐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这场突如其来的火锅店爆炸燃烧事故,不仅震惊了全国,也为餐饮行业,特别是使用液化气罐的火锅店的消防安全敲响了警钟。因为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火锅店使用液化气罐的现象在全国十分普遍。此前有报道指出,由于液化气罐在火锅行业被大量使用,相关的安全管理不系统,操作存放不规范,导致各种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北京、河南、黑龙江、宁夏、陕西等多地都曾发生过类似爆炸事件,并造成重大伤亡。其中,2011年11月14日,西安一家肉夹馍店因液化气泄漏爆炸,导致11人死亡,31人受伤。
抱着“炸弹”吃火锅几成行业通病
2012年12月9日起,湖南各地普遍下雨刮风,全省各地纷纷大幅降温。天寒地冻之际,热气腾腾的火锅开始逐渐成为广大市民外出餐饮时选择的主角。亲朋好友、一家老小围炉畅谈、把酒同欢,确实畅快至极。然而,“11·23”山西火锅店液化气罐爆炸事故发生后,广大消费者在吃火锅时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安全保证呢?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湘潭等地的一些火锅店大多依然使用液化气罐作为燃料,不少火锅店依然存在液化气罐超期使用、阀门和管线未定期检查、气罐离热源过近、随意晃动和摆放等不合规现象;有关的检查排查也不是很到位、很有力,从而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2月9日下午4点,位于湘潭市中山路上的一家火锅店刚刚开门营业。大厅内已经摆开十来张桌子,每个餐桌中间被掏空,下面放有一个液化气罐和煤气灶,掏空处则用来放置火锅。刚走进门口,就闻到一股煤气昧,店内服务人员正在搬桌椅、打扫卫生,对此丝毫不以为然。
当记者向店老板提出煤气味很重时,老板说:“气瓶一直都在使用,用了几年了,从来没出过问题,很安全的。”
随后,记者走访了熙春路的一家跳跳蛙火锅店。店内依旧是用液化气做火锅燃料。服务员告诉记者,他们自己也很担心煤气爆炸,“我们全部身家性命都在这里,一炸就什么都没了。”为此,每天上班和下班时,值班人员会简单检查一下气瓶阀门是否关紧,有无漏气和异味。“如果漏气,老板要罚我们钱的。”然而,液化气罐的检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检查气罐的容器是否变形、剩余厚壁是否足够、腐蚀深度是否超标及气密试验是否合格等内容,绝非简单地“闻起来没有异味的就是安全的”。
记者了解到,由于操作大小罐分装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计量仪器,如今国内不少城市普遍存在存在一些私人分装液化气的小作坊,一些地方还出现过私营业主在分装液化气过程中将自来水直接灌装在顾客的气罐中充当液化气的案例。
“直接关系到大家生命安全的,除了液化气罐的安全问题外,还有消费者本人的自身安全意识。但如今不少消费者本身确实缺乏这样的意识。”在不少火锅店,记者看到,一些顾客一边吃着火锅,一边抽着香烟,谈笑甚欢。即使在工作人员更换气罐或打火时,他们也没有熄灭香烟。对此,不仅服务人员很少制止,同桌的人也很少提醒。一位正在吃火锅的顾客告诉记者,冬天经常会到大排档吃火锅,氛围好,很热闹。“虽然用的是液化气,但一直都没出现过问题,自己应该不会那么倒霉的。”
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杨师傅告诉记者,用液化气当燃料的火锅店开店时间一般比较早,当时做火锅的主要燃料除了液化气,可供选择的不多。现在如果改用电磁炉,就要更换设备,重新改装餐馆电线线路,餐桌也需要重新添置,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另外,用液化气要比用电磁炉实惠一些。”杨师傅跟记者分析,一个5公斤装液化气需要40多元,可以使用3天左右,每天使用4个小时,综合下来一个小时3元多。而使用电磁炉,不算电磁炉本身损耗,单是电价每小时就比液化气贵2元多。另外,虽然用电磁炉安全又便宜,但需要申请,要改线路,比较麻烦。“万一停电,使用电磁炉的店铺就无法做生意了。”而这也是很多小火锅店一直用液化气罐的原因。
确保火锅安全亟待行业综合整顿
火锅店爆炸案,可以看成是一场事先预设的爆炸事故。虽然多数使用液化气罐的火锅店,都加强了自检,但自检方法却很简单,往往是挂一漏万。而且,一些使用液化气罐的火锅店,很多并没有到正规的、有资质的供气单位换气,而其液化气的来源更是一个谜。商家只顾着盘算店铺利润,只要不出事,谁也不会去理会安全隐患。当商家将利润放在了首位,注定埋下安全隐患,“爆点”何时引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那么,对于大多数火锅店用液化气当燃料,市民又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市民纷纷表示,这样很危险,这不仅要求餐饮商家加强日常的自我检查和隐患排除,也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餐饮行业的外部监督和依法查处的力度。
“看了电视上播放的液化气罐爆炸的新闻,想起来挺让人害怕的。”市民张女士说,她特喜欢吃火锅,以前经常去用液化气的火锅店,现在不敢再去了。
在一家用以电磁炉作为燃料的火锅店,顾客周女士告诉记者:“在以液化气为原料的火锅城吃饭,单想着脚旁边有一个‘炸弹’,心里就不踏实。”
李先生表示,他从不去以液化气为燃料的火锅店吃饭。那里液化气罐使用频率高,阀门松了或管子破了,都有可能引发惨剧。
但同时也有人指出,液化气罐退出火锅行业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对一些中小火锅店,即便火锅本身加热不用液化气罐,厨房还得用,还是会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如今一些液化气罐本身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前提下,监管和查处更是容易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记者了解到,山西火锅爆炸的事故发生后,有网友在网上总结出一些防范液化气罐泄漏爆炸的经验。包括:使用者要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正确操作,不能把气罐靠近热源和明火,也不能将气罐放在阳光下曝晒或放在热水盆中加热;要定期检查阀门和软管是否松动老化,并及时更换新的:有关部门要积极加强对现有液化气罐的清查和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液化气罐15年报废和定期送检的规定,坚决杜绝超期服役的气罐;有关部门也要积极组织安全培训,引导教育使用者要对气罐安全引起足够重视,养成正确的管理和操作习惯。
反思火锅店爆炸案,既有利益博弈惹的祸,监管缺位亦不容忽视。这起火锅店爆炸案,给液化气使用者们再次敲响了警钟,司空见惯的各种路边小吃店使用的液化气罐是否合格规范,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当务之急,除了做好爆炸事故的善后工作之外,如何能在吃火锅时“吃”出安全、远离风险,火锅店安全制度的重启和规范已是刻不容缓。
一桩火锅店爆炸案,用14条人命换取职能部门、商家和消费者的警醒,这样的代价太大了。监管如何先于事后处理,商家如何换一种更安全的方式运营,消费者如何更好地提防身边的危险,考问着善治智慧,我们不能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取教训了。
(编辑/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