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的渊源与发展
摘要:宋代是考据类笔记繁荣的时期,而考据类笔记的繁荣和宋代考据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宋代的考据类笔记在继承前代笔记优点的基础上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并对后代考据类笔记产生影响。
关键词:考据类笔记;渊源;发展
“笔记”二字的含义初为散文,用来与辞赋等韵文对称,在南北朝时,有所谓的文笔之分,把有辞藻,能激发人情感的作品称为文,其余的作品皆为笔,而最早以笔记二字命名作品的当属北宋宋祁的《笔记》一书,而关于笔记的归类,历来目录学家分法不一,有归入史部的传记类的、有归入地理类的、还有归入杂史类的,但大多数笔记都被归为子部小说类和杂家类。而到了当代,笔记才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笔记自身所记载的内容庞杂,学者对于笔记的分类也不同,而真正站在“笔记”这有概念上对笔记进行分类的是刘叶秋先生,他将从魏晋至明清的笔记大致分为琐闻故事类、考据辨证类、小说故事类这三类,而考据辩证类笔记是指以考证史实、名物典章为主的笔记。
宋代是文化繁荣的时代,故而各种著作层出不穷,笔记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地涌现,其规模和数量都远远的超于前代。而在这些笔记作品中,宋代学者重视考据与记载,所以宋代的考据类笔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但是宋代考据类笔记的渊源和发展却少有提及,本文拟对此做一些梳理。
一、宋代考据类笔记的渊源
“笔记”这种体裁在汉代就已经出现,班固的《白虎通义》与蔡邕的《独断》就是笔记体。《白虎通义》乃是汉代班固记录白虎观会议的讲经记录,虽说是为讲说五经但其中分题立论,如爵、号、五祀、社稷、礼乐等,解释颇为详细,且各具系统,这对了解汉代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帮助,实际上就是考据辩证类的笔记。而蔡邕的《独断》是一部个人所编写的笔记体著作,虽仅万言,但是记录了汉代及汉代以前的有关礼制、车服、帝系等内容,也考证了汉代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内容,它无疑也是考据类的笔记。故可以说《白虎通义》和《独断》是考证类笔记的滥觞。虽然汉代是考据类笔记的发轫时期,但是此时的考据类笔记也只是文人们随手记录经义的一种方式,只是汉代儒者考据经传的一种副产品。
魏晋时期,政治混乱,玄学兴起,儒士们为了避祸,避谈国事,整日沉迷于谈玄论道,文学类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大都以玄学为主,而所存的能称得上是辩证考据类笔记的仅有记录汉代琐闻、故事的《西京杂记》与记录民俗传说的《荆楚岁时记》及考证名物、制度的《古今注》三种。其中《西京杂记》虽为“杂载人间琐事”但是其中记载的汉代典章制度与风俗颇为可考,故也可称之为考据类的笔记。而到了唐代“笔记”就开始多了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的运用笔记这种载体来记录自己的见解,但是纵观整个唐代的笔记,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占了大多数,但是由于“笔记”这种文体本身就所录庞杂,故也有不少笔记都还包含着考证的内容,但是还不能成为真正的考证笔记,而真正算得上考据辩证类笔记的当属《封氏见闻记》,其书前六卷记叙掌故、考证名物、七八两卷多记古迹,附以杂论,最后两卷专述唐代士大夫的逸闻趣事,此书的考证部分后人的评价很高,四库馆臣说:“唐人小说,多涉荒怪,此书独语必征实。”,可见此书的学术价值。另外还有考究经传、订正名物、解释语词、辩证讹谬的《苏氏演义》,与纠正俗说之谬的《资暇集》及考究典故、论辩杂事的《刊误》等,唐代的考据类笔记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考辩精详,引据充实,内容广泛,为考据类笔记的发展提供了示范。
进入到宋代,“笔记”大量的涌现且种类繁多,考据笔记作为笔记的一个类型才算是真正地开始成熟起来。《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子部杂家类有杂考一项,其中收录的大多是考据类笔记,共收入了唐五代考据笔记4部,宋代28部,元明11部,清11部,而宋代考据笔记就占到了一半,可见宋代考据类笔记的繁盛情况。宋代的考据辩证类笔记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博,既有百科全书式的考证笔记《梦溪笔谈》,又有讲经史、训诂的《困学纪闻》、《容斋随笔》、《学林》等,还有着重考证名物、解说典故的《演繁露》和《朝野类要》等,可以说到了宋代,考据类笔记已经完全成熟了。这些考据类笔记博采众长吸取前人笔记的优点,从而形成了宋代考据类笔记自己的特点。唐代以前的考据类笔记主要是以考经为主,宋人笔记中虽然庞杂,而对于经籍的考证却没有停止,到了唐代,考据类笔记开始发展,但是唐代的笔记主要是以故事琐闻为主,考据类笔记只是占了一小部分,但是已经初见雏形,宋代笔记继承了唐代小说故事类笔记的灵动笔法,同时又言语考证,到了宋代笔记作品的大量出现,同时考据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考据类笔记的出现,考据类笔记博采众长到了宋代才开始走向成熟。故《四库全书总目》中有载:“考证经义之书,始于《白虎通义》,蔡邕《独断》之类皆沿其支流,至唐而《咨暇集》、《刊误》之类为数渐繁,至宋而《容斋随笔》之类动成巨帙。其说大抵兼论经、史、子、集,不可限以一类,是真出于议官之杂家也。(注:班固谓杂家者流出于议官。)今汇而编之,命曰杂考。”[1]
二、宋代考据类笔记兴起的原因
宋代笔记大量的涌现,而考据类笔记也在宋代蓬勃发展,这与有宋一代的历史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宋代立国之初,重视文化,优待文士,甚至还立下了不杀文士的祖训,重用文人治国。统治者重视文人,提倡文化,故宋代在继承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取士,虽然比前代有所进步,但是基本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而寒门学子很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而宋代的科举则是面向全国的各个阶层,这就为很多寒门学子提供了可以走向政治中心的机会,而参与政治就要讲求务实,故在宋代的科举不断改革下就更加注重实用性,所以就形成了其重策论轻辞赋的风气,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宋代学子要想进仕,就必须要加强对于经典的研究,而笔记无疑是记录他们思想的最好的载体,所以大量的对于经典的考证就以笔记的形式保存下来了。
再者,宋代不同与唐代的学术风气也为考据类笔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中唐以前儒者讲经,皆从师说,疏不破注,学者只能墨守成规,而这种墨守成规的学术风气极大的束缚了学者的思想,使学者自身的见解得不到体现,而兴起于宋代的新儒学,试图打破以前株守师说的传统,提倡要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讲究义理。这个学说也就成了是宋人重考据而轻师说的学术风气的思想基础。而由于宋人重考据,考据学在宋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在宋代考据学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而存在的,这就为学者们则通过对经典的阐释乃至于怀疑来发扬自己的学术见解开辟了一条通道,而笔记由于其自由的特点,无疑成了记载学者们学术思想的最佳载体,学者们利用笔记阐经释典,记录下自己的学术成果,故考据类笔记的在宋代才能大量地出现且释放出光芒,这与宋代的重考据的学术氛围是密切相关的。
再次,科技的发展也是促进宋代考据类笔记兴盛的原因。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流通量得以增广扩大,书籍的出版量也大大的远胜于前代,宋代不仅大量的儒家经典和佛经可以结集刊行,就连一般的乡村私塾所用的启蒙读物也可大量的流传。印刷术的发展就就为文人的作品流传提供了方便,而普通的知识分子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付梓,流传于世,这也大大促进了文人们创作作品的积极性,而考据类笔记作为宋代文人阐经释典发扬自己学术见解的一个载体自然就会大量的印刷传播与流传。
三、宋代考据类笔记的发展
纵观整个宋代考据类笔记,不仅继承了前代学者考据方法,而且内容更加的广博,汉魏的考据类笔记以考经为主,而宋代则是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考证繁杂。特别是宋代,学者们严谨注重考据,且与实证相结合,特别是在科技和民俗的考证方面,如《梦溪笔谈》卷六就记载了沈括对于声学的研究,宋人重实用,故考证注意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特别是考史,如《容斋随笔》“宣和冗官”条评论朝政得失,“天子命令如是即日废格之,(蔡)京之罪恶至矣!”[2],《云麓漫钞》中“选人之制”条中直指宋代的的冗官之弊“国朝既收诸镇权,自一命以上,皆注吏部选,而选人有七阶......于而员益沉。举削日减,人有淹滞之叹。”[3]都是通过考证来达到劝戒当时的目的。
宋代的考据类笔记虽是各自成书,但是前代的笔记常常被后代文人所引用,同代之间且相互批判考证,互相讨论,甚至还有针对某一书的专门考证的笔记。如《梦溪笔谈》成书较早,其中不少条目为后世笔记所讨论。《能改斋漫录》成书后,其中不少条目遭到叶大庆(《考古质疑》)、刘昌诗(《芦浦笔记》)的批评。汪应辰的《石林燕语辨》则是专为考据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一书而作,即以笔记来考据笔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笔记与笔记之间,笔记其他著作也互有影响。如《能改斋漫录》对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有所征引,而后《能改斋漫录》中的条目又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所引用。这些都是前代考证类笔记不曾有过的现象,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宋代学术的兴盛情况。
尽管考据类笔记在宋代大量的出现,但是考据类笔记在南北宋时期情况并不相同,在北宋时期,考据类笔记的数量较之于南宋少,且北宋的考据类笔记多于叙事之中夹杂考辩,或者于考辩之中,间叙杂事,考辩类笔记的体例、内容也与前代相同多并无严格的区别,只是由于笔记中考据类的内容较多故归为了考辩类笔记,而到了南宋,考据类笔记的内容就趋于专门,如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就专考经史诗文,这与南宋的考据学的兴盛已密切相关,“宋南渡后,考据史学开始深入发展,出现了李焘、李心传等考史大家。在这种风气影响下,重考证历史现象的史家越来越多,考史著作和一些零散的考史条目,在各类书籍中均大量出现。”[4],故笔记这种形式自由随意的著作体例,自然就成为了承载学者思想的最好的载体。
综上所述,考据辩证类笔记做为作为宋代学者学术思想的一种承载,其笔记的价值历来是受到人们的重视的。宋代的笔记不仅吸收了了前代考据类笔记的优点,考经与考史并存,内容广博庞杂,并且更加的注重实用性,随着宋代考据学的发展考证也渐渐趋于专门化,考据类笔记的门类也更加的精细,它开启了后世明清考据笔记的先河,明清代的考据笔记无不从中吸取养料,将宋代的考据类笔记的方法与成果融入自身,故宋代考据类笔记的承启之功不可忽视。
【注释】
[1][清]永瑢.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1600
[2][宋]洪迈. 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68-269
[3]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60-61
[4]邹志峰.宋代考据史学三题[J].史学史研究,2000(03)
下一篇:“三言”中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