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胡立多
摘要:本文针对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中高职会计专业无缝对接模式,避免重复学习和技能倒挂,培养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职业能力的基础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努力探索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高职会计专业 一体化 问题 机制
知识经济的兴起加速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内部技术结构的转型和调整,一些新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正在不断涌现,社会急需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中职毕业生很难涉足这些领域,而高职教育由于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职场需求,这就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岗位人满为患,另一部分岗位“一技难求”的局面。因此,必须整合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目前,全国有部分职业院校开始中高职对接培养试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研究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机制,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等角度对中高职对接过程展开研究,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体系的中高职一体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现状
会计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办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技能的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中职教育属于基础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对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比中职更高、更全面,教学内容也更广泛更深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时间较长,开设该专业学校众多,开设的专业课程务实性较强。随着各地中高职衔接的推动和发展,对会计专业中高职阶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受到各院校的重视。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年报统计,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 288所,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 000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教育部门提出要提高中职生升学继续深造的比例。目前,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一贯制、对口升学和直通制等衔接模式。然而,具体到各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来看,中职生占高职院校生源比例仍然非常小,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以高中毕业生作为培养对象而制定,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
二、目前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专业非对口衔接
目前高职学生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完成高中教育作为高考大军进来的,文理科学生兼有,另一种是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而进入更高阶段学习,前者是以学生升学教育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中学阶段的文化基础课。后者以就业教育为主,以会计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学习为主,公共课为辅。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源在专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在高职学习阶段吸收文化知识和实践动力能力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阶段的学习。
(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交差重复
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中职生招收的比例较少,人才培养方案更多的是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专业基础。所以,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以专业零起点这一前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主干课程中高职院校同时开设,且教学内容差异度较小,未体现层次的差异性。课程设置的重复造成中职生升入高职后仍然要学习一些基础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也无法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职业资格证书错位断层
职业资格证书是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途径。中职、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认定的重要途径都是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但这种认定的前提是中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生源都是无专业基础的普通中学毕业生。对于会计专业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已经具备会计专业基础能力,会计从业资格证便无法体现中高职衔接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途径的职业技能认定。
(四)实验实训脱节、专业技能倒挂
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几乎没有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升学通道问题,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几乎是以高中毕业生作为主要的生源渠道,这样便造成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各自为政”,专业衔接基础无法关联。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更符合实际会计岗位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虽然多数也是从原来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来,但走的高等教育的模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没有中职院校那么具体、务实,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业务处理的专业技能,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零散造成其专业技能不如中职学生掌握的那么全面,进而出现专业技能倒挂的现象,不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的重新界定
(一)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代理公司等基层生产服务一线组织,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统计、开票制单、管理(领班、主管)等方面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会计专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培养具备精通会计核算、掌握纳税筹划、分析财务信息、参与组织决策的能力,能够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预测和预算等方面工作,具有团队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二)制订贯通的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重复是中高职课程问题的“顽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统筹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打破院校壁垒,打破专业设置各自为政的状态,由教育部教指委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管理部门进行统筹管理,进行顶层系统化设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合理采用课程衔接模式、分层确立课程目标,为课程设置明确划线定界,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另外,积极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保证中高职课程对接畅通。
(三)提高中高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契合度
目前,我国各中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高职院校则应要求取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与助理会计师证相衔接的制度,匹配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岗证合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在学习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选择的参加社会上认可度比较高的其他会计类资格证书,如: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 应用资格认证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涉外会计岗位证等,给就业多一些选择的机会。
(四)实验实训相挂勾、提高专业技能
以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应突出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则应突出对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通过建立财务管理、ERP沙盘等仿真模拟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索联合行业企业开展会计专业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打通学生由中职到高职阶段会计专业技能提升的通道,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五)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以组建职教集团为依托,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加强校企实质性合作,培养不同层次的具有职业标准的人才。近年来,部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牵头行业企业、部分对口中职院校共同参与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一方面,集团内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除了部分就业外其他大部分学生有了更加明确的学历提升去向,同时,高职院校扩大了生源渠道,将集团内中职院校毕业生纳入到招生体系,使得生源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推动实施中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定位中高职院校在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职责,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后接受高端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就会计专业来说,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层次对人才能力的不同需求调整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建立立体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使会计职业教育真正实现“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打造会计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色。
(六)以自主招生、技能高考等创新形式实现中高职通道衔接
高职教育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唯一途径,保证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参与实施三校生考试、自主招生考试等形式使更多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但范围和深度还应继续加强,原有的中高职院校均以普通初高中毕业生作为最主要的生源来源渠道,这种招生形势将随着生源的不断萎缩而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由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联合招生,实行注册入学,打破招生模式自说自话的状态,扩大高职院校生源构成中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通过中职、高职对接,使进入中职院校就读的初中毕业生提前建立学历提升的通道,在具体实施中可先由中职院校负责对这类学生进行中职阶段的录取、培养工作,学生完成中职阶段学习任务后,经考核合格转入高职院校接受后两年的教育,由对接的高职院校负责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付士国.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刍议[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0).
2.滕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1,(4).
上一篇:现代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功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