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本科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我国传染病学教学体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实际情况脱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等都需要根据目前形势加以调整。本文主要探讨解决传染病学教学的改革措施与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完整的培养方案。依据培养方案修订临床实践大纲,采用“导师制”的带教模式,提高学生工作积极性;积极推进科研意识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推进双语课程建设,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设置本科生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探索新途径。
关键词:传染病学;教学;本科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9.006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19-0019-02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Infectious Diseases
YANG Jiang-hua,WANG Wen-jie,SHENG Hao-yu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Yanjishan Hospital,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1,Anhui,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teaching system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is out of sync with the actual situat on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hich has a certain lag.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need to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form measures and programs to solve the teach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larifi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formulates a complete training program. Revise the clinical practice outline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program, adopt the "teacher system" teaching mode, improve the students" active work enthusiasm; actively promo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training,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promote the bilingu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roaden th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set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re scientifically researched to improve their research capabilities. Explore new ways to train high-quality,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Key words:Infectious diseases;Teaching;Under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隨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的进步,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此同时,新发传染病、耐药菌感染、机会性感染及医院内感染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的传染病问题。禽流感、人群感染重症猪链球菌以及H5N1甲型流感等传染病的突发流行再次说明传染性疾病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社会发展的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使得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可能跨越国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1]。我国当前传染病学教学体系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方式以及目标落后于疾病预防控制实际情况。作为教师,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科研创新的潜力和动力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核心,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工作。因此,本文旨在探索传染病学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1 传统传染病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 目前,本科传染病学学习的传染病病种仅有几十种,与已经明确病因的、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散在流行的数百个传染病病种相比,非常贫乏[2]。同时由于教学课时有限,传染病学教材中现有的内容无法全部讲授,部分章节需要自学,很大程度影响教学效果。目前从事传染病医学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2忽视突发传染病事件教育 突发传染病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以及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我国传统的传染病医学教育并没有把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没有开展突发传染病事件的理论教学,只有极少数高校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进行教学,造成传染病人才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对我国今后预防和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留下严重的隐患[3]。
1.3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再加上教材的滞后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充足,但发现问题、现场处置、解决问题以及综合救治能力差,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实际多变的现场常常束手无策。目前的传染病教学强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传染病疫情的发现、预防与控制认识不足,同时也忽略学生实际处置能力。社会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的日趋重视更需要高素质的创新性医学人才。
1.4研究认知不足 传统医学通过运用现场观察、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是控制疾病流行的有效手段。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预防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不仅需要观察疾病现象,而且需要通过科学方法阐明疾病的本质,从而为疾病防控寻找手段。新形势下传染病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传染病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等都需要根据目前形势加以调整。
2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
2.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 针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传染病学教研室在建设规划上始终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在人才能力和素质培养上,坚持专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强调应用、实践、综合素质以及创业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教学研究,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保证创新型和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2.2依据培养方案,建立实习管理制度 依据教学计划,修订临床实践大纲,增加在感染性疾病科实践时间;增加具有社会需求、学科前沿内容,研讨式的病例分析,特别举办当前流行的突发新发传染病专题讲座。建设融预防、应急处置、诊断与治疗以及危重患者救治等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研室设置教学干事一职,专职负责医学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管理工作。教学干事首先介绍进入科室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介绍科室的人员组成;分发给见习生、实习生有关科室的见习和实习大纲,帮助同学熟悉在临床实践期间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组织教学讲座、专家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集中学习大病历书写、病程记录书写、各种申请单的书写;结合理论和临床实践,就典型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带教导师及治疗组老师负责日常教学查房,科研课题设计、实施等。教学主任负责临床教学的考核,课题答辩等。
2.3采用“导师制”的带教模式 在临床实践期间,选择一位合格的带教老师至关重要,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实习生[4]。挑选临床经验丰富、教学意识强的主治医师担任本科室实习生临床带教导师。通过这种模式的实施,营造一种新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推动了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
2.4积极推进科研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问题式”教学,强化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及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重在探究与创新。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科研优势,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多种途径。在临床实践期间学生可进入科研实验室,学习或协助指导老师做部分科研工作,或参加实验室交流、学习班等形式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理解科学研究的真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5推进双语课程建设,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目前感染性疾病科在教学查房中对常见病、多发病采用用双语教学查房的形式,为学生接触相关外文资料、了解相关研究领域动态、参与国际交流提供帮助。传染病学教研室将扩大英语或双语授课的范围,在一些有条件开设双语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中推进双语授课的建设进程。
2.6设置本科生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科研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識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品质和能力。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人民群众对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标准要求日益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5]。在本科生理论及实践教学中的第一阶段,通过启发,培养同学发现问题能力,提出科学问题;第二阶段,通过查阅文献,请教导师等,培养学术解决问题、制定并实施科研计划的能力;第三个阶段,评估、考核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为创作高质量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总之,传染病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等都需要根据目前形势加以调整。解决措施与方案为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完整的培养方案,采用“导师制”的带教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工作积极性,积极推进科研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适应当前形势的高素质创新型传染病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明平静,刘胜军,刘涛.新发传染病带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思考[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1):82-84.
[2]薛康宁,刘晓宇,荣蓉,等.我国主要新发与再发人兽共患病相关介绍[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32(3):290-294.
[3]杨江华,杨进孙,侯为顺,等.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38-439.
[4]刘边疆,黄华兴,苗陈岿,等.分级导师制在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163-165.
[5]王云,杜伟.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