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病情复杂,进展迅快[1]。目前,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和抗生素药的发展,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发病机理和病程演变过程的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医学界已从单纯的治疗途径演变为现今的根据不同病程,进行对症分期治疗为主,对出现的继发感染常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联合手术治疗[2]。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治疗进展;胰腺酶
急性胰腺炎的炎症病变部位常常不是局部的,因此,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常常是全面、多部位性的用药,胰腺炎导致胰腺酶被激活后,常引起胰腺的自身消化、水肿、坏死等。常见原因主要有大量饮酒,暴饮暴食等,胰腺炎常常涉及多个脏器的全身性疾病。病因较多,且存在不同地区上的区别[3]。一直以来,诊断和治疗急性胰腺炎深受医学学者的重视,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
1急性胰腺炎的初期治疗原则
1.1补液治疗 初期急性胰腺炎患者,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处理和观察,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不平衡的现象,对胰腺炎患者行早期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进行干预治疗[4]。纠正高钙血症、补充患者的基础需要量与机体的损失液体量。注意体液的平衡,输注各种营养性药物,增加微量元素、维生素的含量[5]。停止对胰腺有害的药物,及时行高血脂药物的治疗,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针对肠麻痹、肠粘膜受到损害的患者,治疗中对减少肠道炎症抑制其扩散是很重要的。进行抗炎药物的输注,及时退热、消炎是不可忽视的。
1.2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 进行各项常规检测: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血常规测定、尿常规测定、肝肾功能测定、大便隐血常规的检测、CT扫描以及动态观察腹部体征与肠鸣音等的检查[6]。及时根据患者的观察指标对患者病情对症处理。针对发生严重腹胀伴肠梗阻的患进行及时的胃肠减压。告知患者多站少坐,多走少站可有效的促进肠蠕动的好处,当患者的腹痛、腹胀得到消失,肠蠕动恢复时,应根据患者个人体质的不同,指导进行相适应的饮食,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到低脂低蛋白饮食。对恢复较好的患者在7d内便可进行正常的饮食[7]。
2 急性胰腺炎的中期治疗原则
指急性胰腺炎发病中期阶段,这时由单纯胰腺损害已经转到其它脏器的损害,发生了多种脏器功能衰竭的并发症。此时是全身炎症的反应期,防治的中心是纠正过度炎症的发生,及时恢复组织的灌注,尽量减少脏器缺血而引起的再度损伤,还要及时清除各脏器的感染病灶[8]。由于患者在中期胰腺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都增高,感染的发生将引起对其它脏器的扩张,降低脏器功能的发挥。进行手术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和感染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有效减低脏器功能衰竭引发的并发症,改善呼吸功能、心肾功能等脏器功能的正常效果。
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炎症药物,进行大量输血与抗酸药的治疗,维持机体足够血容量,是处理急性胰腺炎危险发生的有效途径,在急性胰腺炎发生脑水肿时,此时应快速降低颅内压,再行考虑输血的操作,急性胰腺炎发生肾功能衰竭时,需要及时进行胶体液的输注,同时,还需要使用大量的利尿药,及时扩张肾血管的效果,此时需要密切观察尿量和肾功能的指标,才能实时的对血液的输注进行调控[9]。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增加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含量,此阶段主要应用肠外营养进行支持治疗,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机体的的能量消耗,才能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急性胰腺炎中期还要进行大量输血与抗酸药的治疗,
3 急性胰腺炎的晚期治疗原则
3.1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 急性胰腺炎后期的处理,主要是针对胰腺炎发生的并发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胰瘘、胃肠瘘、胰腺脓肿等。同时还常伴有黄疽、胆总管扩张等的发生。常由于早期判断的单纯型胰腺而进行初步保守治疗,加剧了病情的恶化,对胰腺炎进行CT、血管造影、MRI核磁共振成像、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9,10]。CT对胰腺炎引发的并发症进行确诊及定位,准确判断胰腺的水肿与坏死程度和范围,血管造影对胰胆管的并发症的诊断结果更为准确,同时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3.2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 急性胰腺炎主要采取的手术指征是胰腺坏死引发其它脏器的感染,当确定胰腺坏死感染的诊断。常采用临床症状和CT扫描相相结合进行诊断结果的方式,同时,同时还常进行穿刺细菌学的检查急性确诊。手术方式常采用坏死组织的清除引流术。尽量保存有活力的胰腺组织,清除胰腺与胰外坏死的组织,力求尽量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有效促进坏死组织的引流与排出[11]。有胆道感染的患者,加以胆总管的引流,坏死感染范围广泛与感染严重的患者,进行造瘘和空肠营养性造瘘,在必要时进行创口部分的敞开。急性胰腺炎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引流胰腺坏死组织和毒素,防止胰腺继续坏死和坏死组织继续发生感染。现今,各医学界学者已从广泛性胰腺切除,转为局限性坏死组织的清除,力保好的胰腺组织,范围应尽量缩小[12]。胰腺炎手术本身是一个损伤小,疗效好的方法。对于感染性胰腺坏死,坏死组织清除术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被临床普遍应用。
3.3营养支持治疗 重型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肠外营养,维持患者的基本生理机能,是很有必要的,进行肠内营养经空肠给予患者要素饮食,需要小分子肽要素用食开始,在进行空肠营养时,应注意根据患者个人体质的不同和耐受力及时调整肠内营养剂的滴速、温度和滴注的不同营养物。因为不适当的肠外营养反而会加重患者病情,导致病情的反复性发作。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这样不需要消化,只需要吸收的过程,能有效避免胰腺夜、胃液、肠液的分泌,使得胰腺处于休息的状态,降低对胰腺的破坏程度[13]。 重型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实行肠外营养的时间一般是1w左右,在病情得到缓解,则考虑进行肠内营养。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腹部肠鸣音的变化和排便情况,适当情况给予促进肠蠕动的药物,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保持患者的身体自身的需求,
4讨论
针对重型胰腺炎患者,后期产生大量腹水,进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出胰性渗液,可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在超声指引下,进行腹腔置管引流,可以减轻腹部症状与体征。检测指标显示患者在体温、脉搏、白细胞计数、淀粉酶等均明显降低,采用腹腔持续灌洗引流,对防止腹腔感染有明显的降低,病情控制的作用有明显效果[14]。
在发生急性胰腺炎时单纯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有效的缓解病情。由于胰腺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致病菌革兰阴性菌与厌氧菌的入浸而影响其正常菌群。选择胰腺炎治疗的抗生素要以抗革兰阴性菌与厌氧菌为主,脂溶性强且能有效通过血胰屏障的主要特点[15]。这能够有效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抗血栓形成、抗组胺和改善肠粘膜的血流灌注有显著疗效,使用抗炎药物对胰腺炎症本身进行处理的同时,抑制胰腺液的分泌是很重要的,生长抑素可有效的抑制胰腺外分泌,临床常选用奥曲肽:首次推注0.1mg,继以25~50μg/h,进行维持治疗,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腹痛消失、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便可停用此药[16]。在患者发生剧烈疼痛时,需要考虑镇痛的治疗。可进行度冷丁的注射,此处不推荐使用吗啡缩(收缩Oddi括约肌,加重病情)与胆碱能受体拮抗剂(易诱发肠麻痹)。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防止胰腺炎引起的全身性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刘显翠. 90例急性胰腺炎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3,11(5) :142-143.
[2 ] 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J].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69一475.
[3] 黄子星,宋彬. 急性胰腺炎的分类与严重程度评价进展[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3(05):46一47.
[4] 刘曦娇,王威亚,黄子星,李莉,要文青,宋彬.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14(10): 233一234.
[5] 孔书庆. 急性胰腺炎的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2) :72-73.
[6] 袁元,黄子星,李真林,唐鹤菡,宋彬. 胰腺双能量CT虚拟平扫与真实平扫的初步对比研究[J]. 放射学实2013,11(12)371.
[7] 陈卫昌,林敏. 急性胰腺炎药物治疗进展[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0,12(01) :112一113.
[8]洪伟,马保金,蔡端.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新进展[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1,13(3):166.
[9] 刘圆圆,黄子星,宋彬. 慢性胰腺炎的MRI评价及功能评估[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7(02)411
[10] 杨宇,李平. 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的MRI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
[11] 王宇.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J]. 中国药业. 2009,7(23): 764.
[12] 许爱平,李淑德.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10(03):89 一90.
[13] 李梦蝶.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与临床治疗进展[J]. 蚌埠医学院,2012,15(7)577.
[14]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nsensus inference.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a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Crit Care Med ,1992 ,20(2) :864.
[15] Rinderknecht H. Fatal pancreatitis,a consequence of excessive leukocyte stimulation. Int J Pancreatol ,1988 ,3 (2一3):105.
[16] 孙世娟. 国产与进口醋酸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评价[J].吉林大学,2011,10(4):413-414.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