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古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经典古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补肾方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经典古方十四味建中汤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T值均比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同时研究组的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四味建中汤治疗骨质疏松,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十四味建中汤; 骨质疏松症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5-0021-0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西药作用一般比较单一,不良反应较多,不适合长期应用。而中医药易于对患者机体进行整体性调整,并在此过程中可同时作用于多个环节,有效纠正患者机体的负钙平衡和激素失衡[1]。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医经典古方十四味建中汤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共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45~77岁,平均63.2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第一届全国代谢性骨病加骨密度测量方法与临床会议(1989年)推荐的日本学者折茂肇提出的关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多发性骨髓瘤等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骨髓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糖尿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补肾方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基本方为牡丹皮、泽泻、茯苓各10 g,生地黄、山茱萸、当归、丹参各15 g,黄芪20 g。研究组采用中医经典古方十四味建中汤进行治疗,其方药组成为:人参(或党参)30 g,肉苁蓉、麦冬各20 g,黄芪、熟地、当归、茯苓各15 g,白芍12 g,川芎、白术各10 g,半夏、甘草各9 g,附子6 g,肉桂5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饭后0.5 h服用,共连续用药2个月。
1.3 评价指标
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腰椎(L2~4)及左髋部的骨密度并进行T值(骨质疏松症患者与青年健康者的比值)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胸、腰、背部疼痛感基本消失,能正常活动;有效:胸、腰、背部疼痛感有所好转,功能活动明显改善;无效:胸、腰、背部疼痛感未减轻,活动无改善[2]。
1.5 统计学处理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单位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T值均比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同时研究组的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临床表现为骨痛和肌无力、身材缩短、骨折。主要改变有骨组织量减少,骨的微结构异常。目前认为老年骨质疏松症与年龄增长和退变有关,内分泌因素、营养状况及运动程度都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骨质疏松症与中医的“骨痿”、“骨痹”极其相似。汉华佗在《中藏经》中阐述了骨痹的病因病理、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包括:“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则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旁攻四肢则为不仁[3]。”由此可见,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多从肾虚角度入手,认为肾虚是致病的关键。同时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所藏之精依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健则肾精充足,肾精充足则骨有所养、髓有所充则骨髂壮实。因此,脾肾双补是治疗要点。十四味建中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方药组成包括党参、白术、肉苁蓉、当归、川芎、白芍、黄芪、熟地、半夏、麦冬、附子、肉桂、甘草、茯苓等中药。十四味建中汤由十全大补汤(四君、四物、黄芪、肉桂)加麦门冬、半夏、附子、肉苁蓉而成。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补中;当归、熟地黄、芍药、川芎养血补阴,阴阳调和,则血气各安其位矣,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其补气和助阳之力更强,在十全大补汤的基础上,加附子、肉苁蓉温肾助阳;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麦门冬润肺清心,养胃生津;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上药阴阳气血均补,而成补气益血,温肾健脾之剂。药理研究:能兴奋全身机能,增强血液循环,全面升高血象,调节子宫功能,缓解平滑肌痉挛,以达纠正贫血,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肝脏,防治溃疡病等之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耐寒能力,改善血行,促进消化机能,抗细菌,抗流感病毒,提高耐缺氧能力,镇吐,镇咳,祛痰。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能调节胃肠道运动,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红细胞生成功能,升高能量代谢,抗肿瘤,抗突变,增强耐寒耐缺氧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当归、地黄、芍药、川芎能抗贫血,增强免疫功能,抗缺氧,抗血小板聚集,抗放射线损伤。四君、四物均能抗血小板聚集,增强二方合一的八珍汤作用。
综上所述,十四味建中汤为脾肾双补方剂,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补肾方,有助于改善患者骨密度,且对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勇,史亮,高振,等.经典中医古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3):6247-6251.
[2]冼华,曹文富.补骨防疏汤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OPG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159-160.
[3]文利,齐亮.温针合健脾养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4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17(8):57-58.
(收稿日期:2013-01-24) (编辑:何玉勤)
上一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
下一篇:马尔他布鲁菌菌血症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