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军:小针刀下的大“舞台”
小针刀,一种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形状似针又似刀的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刀而发展形成,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并有很多骨科医生为之痴迷。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主任陈兆军,在总结了先人小针刀的治疗理念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多年手术基本功和专业特长,赋予了小针刀这项古老技术新的生命,因该技术的独特疗法,以及有效的治疗效果,深受广大患者的喜欢和热爱。
医 技患者拍案叫绝
周五上午,适逢陈兆军的出诊时间,记者来到他的门诊跟诊。此时,他正在骨科处置室为一名膝关节痛的老年患者施展小针刀手术。只见,他动作干练,一针麻醉剂之后,小针刀直接插入了患者痛处,经过其专业手法处理,前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患者就可以下地走路了。
这么快就能下地走路,也没有任何缝合?这让记者觉得颇为好奇。
陈兆军告诉记者,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由于治疗时几乎无切口,所以并不需要缝合。此外,小针刀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非常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能快速解决患者疾患的,究竟是什么“神器”呢?“针刀的末端是扁平的。”一边介绍着,陈兆军一边向记者展示了该针刀。小针刀的手法很多,有切、推、剥、离,还有切断等这些刀法。
“小针刀,有很多医生都在做。但是我和别人做法不太一样,我是骨科手术医生出身,治疗点全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的,在传统小针刀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良,打一点麻药,在针刀上面加入了少许药物治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效果也非常好。”陈兆军毫无保留地介绍着自己的治疗秘笈。
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经陈兆军治疗的患者,无不对其治疗手法拍案叫绝。“我右脚跟疼痛多年,一直走路都很困难。陈主任在听了我的病情描述之后,随即对我进行了检查,给我做了小针刀手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当我再次下地走路的时候,不再疼痛了,至今也没有复发,这可是绝活儿呀!”
“看似简单的处理,但是对医生的医术水平要求却非常高,重要的是针刀下去,要绝对安全。”陈兆军强调,这需要医生对现代解剖知识有详尽的了解,小针刀实施手术的地方介于软组织和骨头交界之处,如果没有准确的定位,会给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因此,医生的临床经验也非常重要。
手 术以病人诉求为主
上午的门诊,陈兆军一边在手足外科专家诊室进行出诊,一边在骨科处置室给患者进行治疗,忙碌地穿梭于这两个诊室之间。
众所周知,陈兆军作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前任秘书长,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矫形、拇外翻、脚骨痛、脚畸形、平足症等这些手足外科疾病的翘楚。
当然,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骨科疾病也要加以区别对待。比如轻度的畸形和疼痛,通过一般的处理,就能够治好。经过确诊,陈兆军会为这些患者采用中医的办法来进行矫正,像针刀、手法、辅具治疗等手段,一般在骨科处理室就能够轻易解决。这也就是他一边在出门诊,一边去骨科处置室治疗的重要原因了。
“对于重度畸形和疼痛,就必须要手术了,但也是采用相对微创的手术,尽可能创伤要小一些。首先,是要保证解决这一部分病人的疼痛问题,其次,要注意矫形,矫正也尽量满足美观的要求。”陈兆军说,对于患者来说,只要患者走路不疼,特别是中老年人,能够出去锻炼,就已经很高兴了。但医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力争做到不但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要达到肢体的美观,所以对医生来说,这也是一项美的艺术。
陈兆军认为,医生要根据病人症状、体征为主要诊断要素,而不是以医生的主观感觉为主,尽管有些病人脚长得有些歪,但是并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万不可为了自己的学术利益或经济利益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所以,医生要以病人的诉求为主,若能用最简单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就是一个合格医生最大的追求。当然,患者有特殊要求的,则另当别论”。
医 德以病人为中心
来找陈兆军看病的患者,多数是口碑相传,慕名而来。而在半年之前,有这样一位来自泰国、身患颈肩腰腿痛的老太太,当时,在陈兆军小针刀手术后,手术很成功,疼痛恢复的也很快,在治疗的过程中,因为其它事情,回国了一段时间。而就在本周六,这位泰国老太太专程坐飞机来找陈兆军教授治病。
为了方便患者的时间,本应该是休息时间,但想到该患者不远万里,来回花费可能就近万元,陈兆军还是从家里来到医院专程为她进行了“特殊治疗”。“做医生是没有休息时间的,只要患者有需求,就应该为患者提供服务,不管是夜间还是休息日。”这也是陈兆军做医生以来,一直坚守的信条。
陈兆军坦言,作为一名大夫,学医的时候,受到老师的影响就非常大。一个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韦加宁教授,一个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孙树椿教授,他们无疑是中国医学界泰山北斗级的大师,有技术、有名声,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待病人的态度也非常好。
“他们经常教导我们学生一句话就是:病人就是你的衣食父母。”陈兆军说,耳闻目染,多年的从医经历,他认为,“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医生付出很多行动和辛苦。现在已经是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陈兆军教授,面对他的学生,他也经常教导他们:作为一名合格的骨科医生,一是要医疗技术好,另一个是态度要好,视病人如亲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问题,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变成你的亲人。这样的医患关系能不“和谐”吗?
在记者跟随陈兆军出诊的半天时间里,看到的诊室景象是:他谈笑风生,与患者打成一片,把患者当朋友,当亲人。当有患者知道记者在采访陈兆军门诊时,一位追随陈兆军多年的老患者对记者说:“陈主任为人低调、随和、医术高明,为了给患者做手术,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谢谢你们,要多多报道像陈主任这样的好医生。”对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陈兆军有着这样的理解:有一种医生,态度不好,但能把病治好,这就算是好医生;有一种医生,态度很好,但是治不好病,这种属于庸医;最可怕的是现在有些医生,既不好好看病,对患者又冷言冷语,一切只为了经济利益,这样的人是不配做医生的。最好的医生应该是,既能凭借着高超的医术治好患者的病,又能态度和蔼可亲,不卑不亢。
记者说:“从患者对您的评价和今天门诊过程来看,您应该就是属于上面的最后一种医生。”
“我还不能算,正在往这个方面去努力。”陈兆军不乏谦虚地回答。
陈兆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三科主任,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市骨科学会青年委员、北京市中医骨科学会副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足踝外科学组秘书长。北京市朝阳区残联医学专家、北京市朝阳区医疗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矫形骨科进修学习,进行了纤维外科小血管吻合技术培训班的训练。获冶金部科技进步奖2项,主编骨科颈肩腰腿痛专著2部,合作编著骨科专著6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专长:擅长治疗足内、外翻,平足症,高弓足,足拇内、外翻畸形矫正;足跟痛、胼胝体(脚垫)等各种顽固性疼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内、外翻畸形矫正等。并能熟练从事膝、踝关节镜技术的操作。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