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何云燕,女,广西合浦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儿血液科学研究与教学;刘强,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硕士,研究方向:小儿外科学研究与教学。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目前高校学生规模较大,部分校区远离市区等具体特征,提出了从思想政治教育分工、部门配合协作、渠道信息沟通方面着手,创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机制的若干办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高等院校工作协调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其中提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体制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求机制有效。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协调配合不足,是制约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题。如何完善与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协调配合机制,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完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与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配合往往包括以下三个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协调机制、协作保障机制和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与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分工不明
在实践中,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工不明。在高等院校,几乎所有部门都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生联系,而其中联系密切的部门和单位主要包括行政部门、教学办公部门、学生办公部门后勤部门(包括食堂管理、宿舍管理、医疗服务等具体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等。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而言,无论是学生处及其工作人员,还是院系一级的辅导员,他们的职责是比较明确的,而问题较多地发生在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务、后勤部门之间。在高等院校中特别是远离市区的新校区,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出行安全和加强校内管理保证校园秩序,往往对学生的管理要比在市区校区的学生要严格,这样,大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落在辅导员身上,而其他部门在面对新校区和新形势的现实条件下往往反应比较落后,通常是由一线辅导人员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逐级上报,如学生在新校区与市区来往的出行条件与实际要求的调配、新校区人身财产安全的教育等。大量的具体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通过辅导员这一信息输入和输出口进行传达交流。这种辅导员职责要求与实际工作任务的不一致、各部门工作分工不清晰的现象在高等院校较为普遍。
(二) 协作配合不够
学校涉及学生工作的部门相互沟通不够,主动配合的意识不强。例如,在迎新晚会以及一些班级晚会等宣传活动中,高校学生处、团委等单位组织开展了许多活动,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由于沟通不够,活动时间、地点冲突较大,导致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活动的班级影响到了周围进行考试或者复习的同学,同时缺乏组织活动时需要配备的设施设备,使基层院系辅导员疲于应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中,辅导员是连接学生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前面的工作环节出现不协调,那么最后的压力都会集中到辅导员身上,进而导致辅导员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而无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沟通配合不够同样发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生党团组织干部队伍之间。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坦言,他们除了给学生上课,基本上不参加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工作部门的情况基本上不了解。“两支队伍”协调配合不够,就很难形成德育第一课堂与学生课外“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也难以发挥二者之间的互补效应。
(三) 教育信息沟通不畅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信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传出与接收的过程。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是保证信息的传出与接收,而且是强调信息的传达与接受,即达成信息沟通。“沟通是思想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架起了畅通的桥梁。”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累积的经验可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沟通的几个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信息量不足,即共享信息量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陈旧,特别是针对高职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更加少,无法反映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要求,与专业的相关性偏离;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形式单一,缺少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家长与学生的实习单位、学校的信息沟通一直没有较好的组织沟通机制,由于学生不在家长监护范围,家长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较有限,空间上的距离阻碍了校方与家长的共教共管,家长得不到学生现阶段的思想教育动态,校方得不到学生的以往思想教育状况,两者的脱节使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协调机制中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通畅。
二、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与协调机制的改进
(一) 分工明确
分工与合作相辅相成,各部门之间合理、明确的分工是合作的基础。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关部门而言,在涉及教学业务、思想教育、后勤服务等大的方面的分工是明确的,模糊不清往往发生在具体的、交叉的方面或职责规范的空白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协调机构的领导下,划分清楚涉及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与任务,规范相关事项沟通与协商的工作程序。
(二) 协作有力
首先要加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配合。学生思想上的一些难点问题仅靠辅导员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有效解决的,必须充分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力量,发挥他们在理论教育方面的优势,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而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发挥自身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优势,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并提供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应当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其次,要加强辅导员与班主任、导师的联系和合作。年级主任、导师往往具有专业方面的良好背景与优势,他们的教育针对性更强,更多地侧重结合学习来开展思想教育。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相对更多一些、范围相对更广一些。涉及学生学习、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辅导员需要更多地主动与年级主任、导师联系,共同帮助学生进步。
(三) 信息畅通
建立有效的学生、家长、学校三个教育要素间的沟通机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善条件,优化手段。而科学、长效、可控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正是我们学习和落实文件精神和要求的具体措施。对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已有经验,如建立家长联合会等,通过家长会组织机构架起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寄成绩单和家长信与家长进行沟通达到信息反馈的效果,最终完成学生、家长、学校三方互动的循环体系,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另外,高等院校需要建立的另一个信息沟通保障机制是: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长达一年的过程中,学生、实习单位、校方三者的信息交流,以及对校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动态的及时反馈保障机制。现阶段主要是由学校专业负责老师对每个学生通过电话或者书信交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动态的了解。然而,这种沟通机制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偏缺,而和学生直接接触的实习单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动态的了解具有更为有利的直接条件,因此建立学生、实习单位、校方三者的信息交流机制可以更为清楚及时有力地加强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组织分工机制是否明确;部门协作是否有力;信息沟通是否畅通。建立长效稳定的组织协调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迎.管理科学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吴倬.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3]王建猛.关于高校管理中“双肩挑”问题的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李湘黔.重视课外教育交往深化“两课”教学改革[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5]张云飞.论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下一篇:326例急腹症的临床护理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