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忘,方得始终
总结不断努力,就是成功的基础。”他不害怕时间,曾经有一篇论文就耗费了他四年的心血;他也不担心失败,曾经就是在分析某次实验失败原因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让他另辟蹊径,相关论文也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免疫学杂志上。
“稍微年轻的时候,我晚上睡四五个小时就行,现在不够了。”话虽如此,眼前的杨清武依然精力旺盛。他还要靠旺盛的精力去积累科研中的经验,而这积累,还要从他心心念念的临床上去发掘。
“管理其实很简单”
作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杨清武管理着一支拥有120多人的团队。
要管人,自然先要服众。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杨清武所获之荣誉,然而对于这些科研工作者们来说,荣誉背后的实事才更有说服力。
杨清武一直立足国内,以急性脑血管病炎症损伤机制及防治为主要方向,突破传统观念,率先提出从炎症反应的启动环节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炎症损伤机制及防治的科学问题,以天然免疫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为切入点,开展了TLRs在急性脑血管病炎症损伤上游启动环节中的作用机制及调控研究。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杨清武组建了脑血管研究PI实验室,建立了卒中注册登记及临床病例数据库。他发现了HMGB1/TLR4信号通路在启动脑缺血炎症级联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性调控该通路早期可抑制脑缺血炎症损伤,后期可促进神经再生修复,揭示了脑缺血炎症损伤的启动环节机制,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方法。他探讨了TLRs信号在启动ICH炎症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意义,发现全新的TLR2/TLR4二聚体启动了ICH炎症损伤,从血肿吸收的角度揭示了ICH后炎症级联效应的发生机制;并依此为依据,筛选获得了调控该二聚体形成的中药单体SsnB,进行了初步的药效、药代学实验,显示对ICH有明显治疗效果,可望为ICH的治疗提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物。这些结果不仅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急性脑血管病炎症损伤的上游关键机制、为干预炎症损伤提供了全新的靶点,而且为后续拟开展深入研究ICH炎症损伤机制及干预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这些工作令他逐渐取得同事和领导的信任,那他的魅力则让这个团队贴上了创新能力强、团结协作的标签。
在管理上,他的法宝就是制度和心胸。“我们有四个副主任和三个护士长,分工非常细,各有所负责的工作。人管人是很难的,我们其实是制度管人。通过各种制度来设定岗位要求和考评方法。”
杨清武他认为重要的是:一要心胸宽广,能够发现人、容纳人;二要公平公正、奖惩分明,不能有私心,要一视同仁。他讲究求同存异,强调团队和团结,要求大家在工作上步调一致,允许有个性,但个性不能拉学科和科室发展的后腿。他尊重老一辈的教授和专家,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同事眼中的杨清武个性坦率,不喜欢背后说人,有话皆可讲在当面,“我喜欢听不同的话,只要对科室有利对工作有益,我就采纳。”
他乐于看到人才的成长,尽量去创造平台和机会,每年都有计划送人去进行研修。“我的要求不多,就三点:做人要做好、要勤奋、要优秀。”他希望这些人将来去到别的单位也能让人刮目相看,眼前的严格要求就势不可挡。
这些年来,200多张病床、3个病区、120多个人,杨清武要“管”的着实不少。客观来说,他并不是一个事必躬亲型的领导,而是愿意放手于人,一切以科室的利益为重。“如果哪一天我要离任了,下面没有人可以直接接班,我的管理一定是失败的。如果哪些人比我强,不用给我做工作,我也情愿下去。”
而对于自己和科室的未来,他希望能够不断努力去提高水平,最终为我国心脑血管防治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手记:“初心不忘,方得始终”
“我们院长刚上任时,借着没有人认识他的机会,以患者身份来医院看病,从挂号一直到取药,发现有些地方还是做得不到位。”杨清武认为,医患关系隐患固然存在制度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医生,他们却能通过换位思考来改善。
在他的神经内科,宗旨很明确:患者至上,追求卓越。
“我们的态度是‘偶尔被治愈,常常去关怀’。病人也不是那么不讲道理的,他们只是因为生病心里着急,又不懂,我们就要耐心地去解释,任何时候都不把个人情绪带到病人面前。我们的服务、关心、沟通都做好了,病人是会理解的。”杨清武的话源自他的阅历,多年来,他从未遇到过一起纠纷,也从未被投诉过。或者他自己的文字更能表述心声:
我们不应忘记,疾病和疾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医生在观察与记录疾病,而病人在体验和叙述病痛;医生处在寻找病因与病理指标的客观世界,病人却在诉说身体和心理痛苦经历的主观世界。再多的客观检查指标,也无法替代病人正在承受的痛苦。
诚然,薪酬偏低,社会地位不高,不够受尊重,这个在中国“又累又穷又危险”的职业,让许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敢踏足,让不少已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考虑转行。我,身在其中,唯有初心不忘,方得始终。